原创 孙权是君,张昭为臣,三国朝堂最热门的八卦新闻,就是这两人过招
迪丽瓦拉
2025-08-06 13:32:43
0

四十七岁这一年,拼杀多年的孙权终于圆梦,建立吴国登基为帝。在首次召开的百官大会上,他大发感概,追忆大都督周瑜当年的功劳。

站在殿中的老臣张昭,在此君臣欢聚一堂的时刻想要举杯赞功德,还没来的及张口,孙权泼了一盆冷水,似笑非笑看着他说:“张公,如果当初听从您的话,现在我们这些人只怕要乞讨为生了。”

此话一出,年迈的张昭惭愧非常,伏在地上汗流满背。

看到张昭的窘迫,孙权心中一喜:终于让这老小儿怕我一回。

伏在地上的张昭心想:这个臭小子,总是拿过去的事怼我。

一众大臣看到了,心里想:我们的至尊君王和张公开怼了,我们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当吃瓜大臣就行了。

孙权称帝后,这一场君臣不和谐的场面,是他和托孤大臣张昭战力值最低的较量了。

自古圣明的帝王统治天下,文臣最难搞。武将善战,只要帝王军权握在手,武将们是如来佛手中的孙悟空,翻不了天。文臣善口舌之争,最讲礼仪道德,他们发起的舆论之战,常常让帝王难以招架。

所以汉武帝怕汲黯、唐太宗怕魏征,孙权作为东吴政权的创建者,在夹缝中生存,于战乱中创业,他这样的君王,心里也怕一个人,如师如父的张昭。

张昭是三国文臣、名士的精神领袖,孙权怕张昭。

孙权英勇善战,有一个喜好:打猎。

他打猎不射兔子、麋鹿,专门找老虎搏斗。这样的喜好,旁人倾慕不已,宋朝的苏轼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张昭是孙权身边的近臣,他一不愿孙权涉险,二不愿孙权不务正业,急忙劝阻说:“为人君者,应该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果一旦有个好歹,也不怕被天下耻笑?”

孙权听到张昭一说,心里叹口气:我何必和这个老头子较劲呢?

于是赶紧道歉道:“张公,下不为例,你老放心吧。”年轻人贪玩,哄走了张昭,他又开始我行我素射老虎了。

孙权还有一个爱好:喝酒。

他在武昌钓鱼台饮酒,酒性大发,对底下的大臣说:“今日酣饮,只有醉后落入水中,才能停止。”在场的张昭看不下去了,一言不发的出门坐在马车上。

孙权瞧着张昭摆着臭脸出了门,赶紧遣人请回他,赔笑道:“张公,大家难得饮酒高兴,您又何必发怒?”张昭正色回答:“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你想学纣王吗?”

孙权一听,这是要给我扣了一顶纣王饮酒乱政的帽子呀,赶紧听从张昭的话,招呼大家离席散场。

张昭辅佐孙策兄弟度难关,有惹怒君王而不被杀的底气。

张昭通历史,年轻时就是一个傲气、执拗的人,乱世中的他有一个愿望:明主可以择臣,臣也可以则明主。地方上推举他为孝廉入朝为官,他拒绝了,一方军阀的陶谦欣赏他,举荐他为茂才,他也拒绝了。

等到张昭历尽艰辛来到风景秀丽的扬州,看到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的孙策后,立马全身心交付,将这个年轻人奉为明主,全力辅佐。孙策呢,善待有才人,视张昭如父如师,对张昭给予了最大的信任、倚重。

孙策公开说过一句话:“齐桓公视管仲为父,才能取得成功。张昭就是我的管仲呀!”

众所周知,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托孤,说了一番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倚重,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孙策受伤临终前,对张昭托孤,也说了意思相同的一番话,他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他对张昭之情,丝毫不亚于刘备对诸葛亮。

孙策死后,面对托孤之信任,张昭不敢辜负。

当时的孙权年轻,突遇变故非常悲伤,张昭如长辈一样劝孙权,说:“作为继承人,重要的是能继承先辈的遗业,使它昌大兴隆,以建立伟大的功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盗贼占山蜂起,孝廉你怎么能卧床哀伤,与常人那样去放纵个人的感情呢?”

他亲自扶孙权上马,列兵而出,然后一众部将才服从了孙权。

没过两年孙吴政权中实际的决策者,孙权的母亲吴夫人逝世。吴夫人临终前,又一次召唤张昭,仔细叮嘱他要辅佐好孙权。

张昭流泪接下嘱托。他确实做到了倾心辅佐少主,安定百姓、镇压叛乱、约束百官,再一次帮助孙权度过了艰难的政权交替期。

作为两次被托孤的大臣,张昭对于孙吴政权的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他有牛气的底气。

孙权对张昭的排斥,来自于政见不和。

孙权对张昭这个多年辅佐的旧臣,感情很复杂,有畏惧、有厌恶、有怜悯、有倚重,从孙权考虑丞相人选中,就可以看出来。

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是皇帝和大臣沟通的桥梁,人选非常关键。当孙权设立丞相的职务时,大家都提名让张昭来担任,孙权笑笑推托了,然后任命孙邵为丞相。

等到孙邵去世后,大家再一次提出让张昭担任丞相,孙权还是笑笑推脱了,任命顾雍为下一任丞相。

他心中得意一笑:张公你很厉害,以至于百官进宫拜见我、出宫拜见的是你。可我就是不重用你,看你怎么办?

他们这一对困难时期相互倚重的君臣,心中产生隔阂,主要因为政见不合,孙权作为一把手:主战,张昭作为资历深的谋士:主和,他们的分歧来自两次重要决策。

公元207年,孙权的老对手黄祖的部下---甘宁投降了,孙权见到甘宁大喜,立马召开政策商讨会,甘宁献上了讨伐黄祖的良策,张昭发言认为时机不到、不宜征战。

这位黄祖是孙权的杀父仇人,也是东吴政权的死敌,孙权恼怒张昭的主张,对甘宁说:“你大胆的去战吧,别听张公胡说。”

又过了一年,赤壁之战即将发生。

此时曹操刚刚灭掉了袁绍集团,势头正旺,给孙权写了一封劝降的信。这封信给孙权阵营带来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张昭为一派,认为曹操势大、归降为上,周瑜、鲁肃为一派,主张联和刘备对抗曹操。

然后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孙权获得了胜利,张昭从此被冷落,排挤出了决策层。

孙权和张昭继续朝堂上过招,常常是有惊无险,朝臣们习惯了。

张昭很忠心,职场失意的他从来没有离开孙权的想法,两人可以吵吵闹闹,但他一生侍奉孙权为主。

既然在朝堂之上和孙权话不投机,职场上又无望当丞相,张昭于是选择退居二线,他专心写作著书,立志于从官员转型为学者。

孙权对张昭也是眼不见心不乱,悠哉快哉的当他的帝王。

一日,蜀汉的使者抵达东吴,这个使者口才好,使劲的称赞蜀汉的厉害,孙权看看底下的大臣,没有一人能辩论过他,不禁想起了才华无二的老臣张昭,叹息一句道:“如果张公在此的话,怎么会让这个汉使如此嚣张?”

第二天,他派使者请见张昭。 张昭见到孙权,赶紧避席道歉,孙权即兴发挥,以帝王之身跪着阻止。于是张昭仰头回忆往事、表达忠心,孙权见状连连向他道歉,好一顿安抚。

这次他们久别相见,孙策带有悔恨之心,以无比谦虚的心态去道歉,臣子张昭则理直气壮,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底气。

围观的大臣们,互相看看,感叹一声:我们的至尊君王和张公两人,这是又走向和谐了,我们继续吃瓜吧。

两人最激烈的一次对峙发生在几年之后,这是“公孙瓒奔吴”事件引发的。

魏国的一方大员公孙渊,反魏奔吴,孙权一听公孙渊归附,高兴极了,准备隆重的接纳公孙瓒。一旁的张昭说:公孙渊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皇帝你要小心他,不要被欺骗了,让国际社会看我们吴国的笑话。

孙权愤怒,这个老小儿又开始和我唱反调了。

两人开始激烈的口舌之争,张昭面对孙权丝毫不肯让步。孙权忍无可忍,拔出刀指着张昭,愤怒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朕,出宫则拜您,朕对您的敬重,已经到了极点了,但您数次在众人中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伤害您。”

张昭注视孙权良久,方才说道:“太后临终遗言始终在心,老臣时时不敢忘记呀!”说完后涕泣横流。孙权看到张昭哭了,赶紧把掷刀于地,与张昭相对而泣。

两人和好,这件事却没完。

不久之后,孙权还是遣使前往辽东和公孙瓒来往,张昭愤恨孙权不听自己的话,干脆不上朝了。

孙权也很生气,小老头你现在不上朝就永远不上朝,赌气下令用土封住张昭家的大门,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张昭也犯倔了,皇帝从外面封住门,他在里面也用土封住门,表示自己永远不打算出门了。

再后来,公孙渊出卖吴国,杀了孙权派去的两个使者,孙权想起张昭的劝谏,后悔不已。作为帝王,他不想低头,只是一次次的派人请张昭上朝,张昭就是不去。

孙权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以此逼他出门。这方法也没吓倒张昭,孙权只好又下令将火扑熄。

最后呢,孙权站在张昭家门口,向里面喊话:“张公,我错了,国家离不开你呢,出来吧。”久等之后,张昭的儿子们害怕慢待帝王,扶着父亲出门。

孙权亲自扶着张昭坐上马车入宫,深深地做了一番自我批评,两人才算真正的和解。

吃瓜大臣们说:这次两人闹得有点大,不过结局还是很好的嘛。

张昭八十一岁去世了,孙权回忆和张昭吵吵闹闹的过往,很是悲伤,身着素服前往张府吊唁,赐张昭谥号为“文”,全了这段君臣情谊。

孙权和张昭的矛盾,主要来自于两点:

首先,是身份不同价值观不同。张昭作为汉末的大儒,与寒门出身的孙权在出身及文化品格上存在着差异,二人在一些重大军政方略乃至于日常事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歧。面对刚直不阿的师傅张昭,孙权既敬重之,亦难免有所畏惧和怨恨。

其次,与孙权之建国方略有关。后世研究者指出:“因为作为位极人臣的政府首脑——丞相,历来是大臣们觊觎的重要职务,而在当时,居然能够做到在众臣心目中唯有张昭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可见张昭完全能够协调淮泗与江东两大集团的利益。……由于孙权大力推进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以吴人治吴,故最终不顾廷议,弃张昭而不用,而先后以江东大族顾雍、陆逊为相。

孙权和张昭吵吵闹闹多年,最终皆大欢喜。

这样的结局,源于孙权的智慧,孙权始终明白张昭的忠心,勇于次次低头承认错误。

源于张昭的忠心和才能,张昭是文人的表率,国际社会争抢又忌惮的人才,却始终对孙权、孙策两兄弟倾心辅佐,也许方式方法不对,绝对红心一颗给孙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朱棣63岁那年,半夜召见一位大臣,从此不再寻找建文帝 永乐二十一年的一个深夜,皇宫内灯火通明。年届花...
原创 许... 1940年末,延安一纸调令,叶挺将军被任命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统领陇海路以南所有部队。然而天...
原创 王... 其实沈醉在功德林内,最喜欢的人仅有两个,一个是王耀武,另一个是范汉杰,因为沈醉感觉到跟着这两人不累—...
原创 5... “我要留在朝鲜,和你在一起。”这是一位中国志愿军王兴复对朝鲜姑娘吴玉实说出的表白,也是一个勇敢追求爱...
原创 豫... 1.在豫东战役中的开封会战中,国民党的守将是李仲辛,他当时担任整编六十六师的师长和开封城城防司令。结...
原创 萧...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贡献被后人铭记。西汉初期的萧何,便是这样一位举足轻...
原创 假... 这种假设是不切实际且不应该被提倡的,从多个角度来看,用钱买回外东北故土的想法是不可行的: 1. **...
原创 最... 最令人心疼的十位历史人物。 1.赢政。很多人说他是暴君,但他从来没有杀过功臣,一统六国,结束了数百年...
原创 张... 在毛主席晚年的秘书中,张玉凤占了重要一环。她不仅是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还兼带着“翻译”等杂务,是毛主席...
原创 徐... 徐福东渡:历史之谜与中日文化交流 前言 在东方大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传奇人物和神秘事件,他们的...
原创 新... 你知道在我们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将北京定为我国的首都吗?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北京自元、明、清三个朝代以...
华野猛将如云,为何只有叶飞陶勇... 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该部队是在1947年成立的,是由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而成的,司令员是开国元...
原创 这... 人们看《三国演义》,都知道刘备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吾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虽然他这句话...
原创 诸...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传奇与智慧的时代。其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更是成为了...
原创 朱... 在明朝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皇帝的传奇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他就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也就是我们...
原创 唯... 文|淡泊明志 编辑|淡泊明志 末代皇帝溥仪的户籍故事:身份与现实的碰撞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
海昏侯墓考古,有新推断! 海昏侯考古推断:刘贺有条件喝上20多度的芋头酒! 12日在南昌召开的江西汉代考古暨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蒸...
原创 王... 王近山职务越来越低,葬礼只按军级干部办理,二野老政委出马解决 王近山将军从战场猛将到晚节不保,一代英...
“李雪山教授,重磅成果,打破校...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12月13日,河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重磅成果!顶刊发表!历史性突破!...
原创 叙... 前言: 1900年,慈禧太后利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把臣民对大清的不满引向欺压中国的西方洋人。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