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谟(1912.1—1972.12.7)原名杨丕显,陕西省神木县贺家川镇前杨家沟村人。祖辈务农,兄弟姐妹六人。小时在村中祠堂办的学堂读书,课余与父兄一起干些农活。
1927年,杨文谟前往沙峁镇读书,学校开设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课程,杨文谟第一次了解到世界的广阔。随后,北伐胜利的消息频频传来,沙峁模范小学的全体师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当时的校长温亮典、教师刘北垣等人都是爱国青年,他们宣讲国弱民穷的中国要富强就要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道理,宣讲三民主义,组织学生集会、游行、支持北伐,为北伐的胜利欢呼。在这半年中,模范小学的师生积极、热情地进行了宣传和学习革命理论的各类活动,杨文谟第一次接受了革命理论的熏陶,受到影响开始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在盘塘镇高小读书期间,校长、教师都是革命的知识青年,他们所宣传的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让我对社会主义无限向往,从而坚定了走苏联的道路,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的信念!”在杨文谟的回忆录手稿中,字里行间皆流露出他对革命信仰的热爱和坚定。1928年10月,在当时盘塘镇高小校长孙继业和同学王兆相的介绍下,杨文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杨文谟在黄河岸边听了王兆相的革命宣传,心情无比激动,他暗暗下了决心,要像这滚滚黄河,永远向前,革命到底。从此,他在学校里一边学习,一边为党秘密工作,宣传党的思想,建立群众组织,很快成长为神府早期革命斗争的领导人之一。
1931年初,杨文谟到刘家湾小学当教员。这里是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站,主要负责党的交通联系,同时发动群众“抗粮抗租、抗捐抗税”。当时一起工作的党员还有刘正南、刘斗威、王善继、刘文郁等。1931年冬天,杨文谟加入王兆卿组织的特务队,准备进行武装斗争。当时没有武器,也没有武装斗争的经验,几次行动都没有成功。
1932年5月,杨文谟与王兆相一起踏上了寻找陕甘红军的征程。当时的陕甘红军在刘志丹、谢子长的领导下,活动范围很大,主要靠游击战。两人从神木到米脂,经安定、延安、宜川等十几个县,盲目探寻,四处打问,盘缠早已花光,靠给人打短工或讨饭继续寻找,近两个月的时间也没找到红军。两人商量决定有了红军的确切消息,再去参军。第一次寻找红军失败,但往返上千里,跑了陕北十几个县,翻山越岭,行走无人小路,使两人对陕北的山川地理、社会民情,有了许多了解,在后来的武装斗争中受益匪浅。
1932年9月,杨文谟接王兆相通知,红军在保安西、延安西南一带活动。杨文谟随即辞别父母,第二次踏上寻找红军的路程。在地方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在洛河西的大山里追上了日思夜盼的红军游击队,并正式加入红军,领导人是名声显赫的谢子长。一个多月后和刘志丹领导的另一支红军队伍会合,神木地区来参加红军的同志分到了一个班里,有王兆相、王金泉、温治恭等。他们认真学习军事,进行各种军事训练,两个月下来,杨文谟的军事技术得到很大提高,成为红军中合格的战斗员。
1932年9月至1933年6月,杨文谟先在红26军红二团骑兵连当战士,后调团里当军事技术辅导员,1933年春在步兵连当指导员。这期间跟着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参加过照金打土匪、淳化打民团、旬邑民团遭遇战、全歼焦家坪民团、庙湾攻坚战、黑水县黑幕原战斗、出击成渝铁路至金京关附近、南下秦岭山等多次战斗行动。
在坚守信仰并为之奋斗的历程中,杨文谟数次经历生死的考验。1933年7月,成立西安市委,杨文谟担任市委书记,8月因西安紧张,敌人到处搜捕党的干部,市委决定撤离西安。8月16日,杨文谟准备去照金开展工作时,不料半路被敌人逮捕入狱,在监狱内,叛徒前任省委书记杜衡早已供出了杨文谟的身份,杨文谟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职务,在狱中,他顶过了敌人的种种审讯酷刑保守秘密,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思想品质。11月,经多方营救,杨文谟从监狱出来,但他并没有怯懦,革命斗争信念没有丢,积极寻找组织,重新加入游击队。
1934年2月,县委分配他到邹家堰支部工作,3月到三支队工作,化名问三。4月被任命为三支队政委,当时只有十几人,7支枪。5月初打贾怀德民团,缴枪5支。月中消灭太和寨民团,缴枪20支。有了枪局面迅速打开,部队扩大到60多人。6月初,盘塘敌人两个排,在菜园沟迫害群众,三支队接到消息,立即出发赶到菜园沟,与从四面赶到的赤卫军和群众上千人将敌人包围在山上。在三支队及群众的强大攻势下,加上地下党员刘鸿飞在敌军中的特殊工作,敌人迅速瓦解、投降,解救了菜园沟的群众,同时缴枪60多支。三支队声威大振,周围小股敌人和民团武装怕被红军消灭,纷纷撤退和逃离,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7月,三支队向葭县发展,接着又回师打通神木、府谷苏区间的通道,使苏区迅速扩大,并联成一片。
1934年秋,三支队改编为红三团,全团编为三个步兵连、一个骑兵连。贫苦百姓非常拥护红军,他们给红军送情报、通消息、捉敌特、站岗、放哨等事例数不胜数,是苏区成立之初形势最好的时期。白军高桂滋部与井岳秀部开始了对苏区和红三团围剿,红三团开始了艰苦的反围剿斗争。从1934年秋到1935年6月,战斗一直不断,环境也越发艰苦,白军占据了一些大的村镇,许多共产党员和群众被敌人杀害,部队里一些优秀的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但苏区的很多地方仍然在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掌握之中。
1935年6月,杨文谟参加任家山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反对放弃苏区的逃跑主义,坚持武装斗争的宗旨。红三团在王兆相、杨文谟的带领下活动频繁,寻机消灭敌人,保护群众。敌人围剿到杨家沟村,父亲、哥哥预先都躲了起来,母亲、嫂嫂有回娘家的,有隐蔽在群众家的,小弟住到同村扬继伟家,对外称是他的儿子。由于没抓到杨文谟的家人,敌人便一把火烧了家里的房子。后来在一次的搜捕中,杨文谟的父亲不幸被抓获,敌人勒令他去寻找自己的亲人,投敌叛变。杨文谟的母亲是一位有胆识的女人,到县里的监狱对敌人说:她一个女人不能找人,让孩子的父亲去找,她来坐监狱。敌人同意放出父亲,第二年春天,敌人部队换防,组织上利用关系,将母亲保释出狱。杨文谟父母亲,他们不懂革命,但相信他们的儿子不会做坏事。于是,他们也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杨文谟,帮助共产党员。
1935年7月中旬召开了郑家坬党政军会议,红三团集中行动,决定更有力地消灭敌人。1935年8月后,由于集中兵力打击敌人,苏区的形势渐渐好转,但敌人的层层封锁,仍使红三团处于孤立作战中,而且和上级失去联系,得不到党的指示。9月下旬在王寿梁召开会议,与会同志一致认为需要党的指示来引导目前的工作。会议决定派杨文谟去寻找上级汇报情况,领回党的指示。
1935年10月,杨文谟与张江全一起经过千辛万苦,闯过敌人的封锁线,找到了当时的陕甘晋省委,汇报了苏区的情况。中央接到汇报后,即派杨和亭、张汉武到神府联系。杨文谟被派到西北局工作,其间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多次向他了解神府苏区的斗争情况,并对他们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区给予极高的评价。
1936年5月,杨文谟调任米西营营长,负责打通与神府苏区的联系,后在米横交界的战斗中负伤,送安塞养伤,1936年9月伤好后在军事部供给部任部长,10月中被通知回神府工作。
1937年初,杨文谟回到神木,红三团已扩大成独立师,他任独立师参谋长。9月,部队东渡黄河抗日,独立师改编为120师警备六团,杨文谟仍为参谋长。1938年3月,杨文谟被分配到晋绥边区保安司令部工作,派驻神府分区河防司令部任参谋长,分管120师盘塘一线的河防任务。1939年初至1941年夏,杨文谟任神府分区河防司令部司令员,张秀山兼政委,许法善任政治处主任,齐渭川任参谋长。
1945年9月,警三旅抽调大批干部,组成一个干部团,杨文谟任团长,去延安集中,准备开赴东北。1946年初,杨文谟来到冀东军区13分区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7年2月在军区及12分区兄弟部队的支持下,把昌黎的敌人据点端掉,又在昌黎地面消灭了一些敌人。敌人对13分区的进攻压力逐渐变缓。又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敌人的扫荡被粉碎。
1947年10月杨文谟调军区工作,先任司令部副参谋长,后任参谋长。1951年3月,杨文谟调任中南军区补训司令部任副司令员,组织抗美援朝部队军政训练。1951年11月,杨文谟到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任参谋长。1956年8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训练部副部长。1960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动员部部长。1961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副部长。1962年9月奉总政指示,任兰州军区西北红军战史编辑室副主任,参加编写西北红军战史。1965年继续在海军后勤部工作。
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7年6月被“打倒”,失去自由。1972年12月7日杨文谟含冤去世,时年6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