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你可知张衡的文章写得有多好?东汉经学大师马融为何擅长拍马?
迪丽瓦拉
2025-08-06 16:34:12
0

张衡列传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东汉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文学家。

全能型发明家

张衡的家族是当地的大姓,张衡的祖父张堪从小就有“圣童”之称,是光武帝的开国功臣,北击匈奴,南平蜀地,可谓文武全才。张衡受祖父影响,从小刻苦学习,少年时就会做文章。

张衡十几岁时,到长安游学,增长了不少见识,又到京城洛阳,进入太学学习,结识了许多学者。张衡自学五经、六艺,擅长诗歌、赋文,对数学、天文、地理以及机械等都十分精通。张衡虽然多才,却一点也不骄傲,淡泊名利,官府几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推辞了。当时国家长期太平无事,王公贵族们奢侈成风,张衡仿照文学家班固的《两都赋》,花十年时间创作《二京赋》,以讽谏朝廷。

汉安帝听说张衡擅长数学,封他为太史令,掌管史事、历法。张衡曾两次担任这个职务,前后共十四年。任职期间,他潜心研究天文历法,写作《灵宪》《算罔论》等专著。他在《灵宪》中提出了“浑天说”,指出“浑天像一个鸡蛋,大地是鸡蛋里的蛋黄,独自存在于天里面,天要比地大。天包着地,就像蛋壳包着蛋黄”。浑天说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比当时流行的盖天说进步不小,更能清楚地解释很多天象。到了唐代,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努力,浑天说彻底战胜了盖天说,在我国古代天文学领域称雄上千年。

张衡根据“浑天说”理论,改进了浑天仪,用来测量天象,演示天体的运行,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比较准确地观测天体的仪器。张衡又根据测量数据,改进历法,使得历法越来越精密。

132年,张衡又制作了候风地动仪。它用纯铜制成,顶盖突起,像一个酒樽,中间有大柱,旁边分出八条轨道,安有机关。八条轨道对应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每条龙的下方有蟾蜍。如果哪个方向发生地震,这个方向龙口里的铜珠就会掉落到蟾蜍口里,发出激扬的声音,提醒观测者那个方位发生了地震。这种方法是之前所有书籍都不曾记载过的,却十分灵验。

有一回,某个方向的机关发动,龙珠掉下,但人们没有感觉到地动,许多人都说不灵验。几天之后,驿站送信到京城,果然在那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大家这才感叹地动仪的精妙。自此以后,史官们根据地动仪的活动来记载地震。地动仪是世界上地震仪之祖,直到一千八百年之后,国外才开始有类似仪器。

光武帝刘秀在称帝之前,曾经有预言说“刘秀当为天子”,后来果然当了皇帝,于是他很喜欢这类预言。受此影响,后来的皇帝也迷信这种学说。儒生们更加牵强附会,借用谶纬学说妖言惑众。张衡上书说:“这些都是虚妄之说,所传之人也大多是虚伪之徒,借此求财,应该禁止谶书流行,才不会混淆是非。”

汉顺帝继位后,命张衡在身边侍奉,对国家要事提出意见。顺帝曾问张衡天底下他最痛恨的人,一贯作威作福的宦官们听顺帝这么问,都很害怕,用眼睛死死瞪着张衡,张衡一看情况不妙,就含糊地回答了。宦官们仍然害怕,联合起来诬陷他,张衡便写作《思玄赋》,以表达自己的情志。

136年,张衡调任河间国(今河北省中部),给国王刘政当国相。刘政为人骄奢,目无法纪,还有一群豪强聚集作乱。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治理豪强,河间很快恢复了安定。张衡担任三年国相,政绩突出,任职期满请求辞职,但皇帝征召他担任尚书。

139年,张衡去世,终年六十二岁。张衡的其他发明创造还有:自动更新的日历瑞轮荚,指示方向的指南车,能自动计算里程的记里鼓车,能滑翔的独飞木雕,等等。他被后世尊为“科圣”。

为了纪念张衡作出的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马融列传

马融(79—166年),字季长,扶风郡茂陵县人,东汉著名经学家。

古文经学大师

马融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从孙,长得一表人才,很有才华,善于言辞。他跟随著名大儒挚恂学习,博览经书。挚恂欣赏马融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马融为人豪放任性,不拘小节,所用器物以及所穿衣物都十分奢华,不遵从儒家礼教。他常坐在高堂之上,前面挂一纱帐,前堂传授弟子学问,后堂设有女乐。弟子们按顺序传授,很少有人能进入室内,很多弟子在门下学习多年,都不曾见过他的面。

108年,大将军邓骘听说马融的才华,想召他入朝为官,马融不喜欢安排的职务,不愿意去。不久,羌人扰乱边境,米价飞涨,许多人饿死道旁。马融饥饿难耐,于是后悔而叹息,对朋友说:“古人说:‘左手拿着主宰天下的地图,右手却割断自己的喉咙,再愚蠢的人也不会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现在我因为怕乡里人小小的耻笑而没有应召,使无价的身体遭受摧残,大概不符合老庄的道理。”因此前去接受了邓骘的征辟。

后来,马融担任校书郎中,专门负责校对典籍。他曾想给《左传春秋》作注,看了前儒贾逵、郑众的注解后,说:“贾先生的注精深而不广博,郑先生的注广博而不精深。精深和广博都有了,我没什么可说的了。”马融在此基础上写了《春秋三传异同说》,把各家注解的异同汇总进行对比,成为《春秋》学的一部集大成专著。

马融又分别对《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老子》《淮南子》等诸多古籍一一作注,综合各家学说,相互补益,对东汉的古文经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古文经学走向成熟。

作为儒家信徒,马融除了爱好注解经书,对时事朝政也非常关心。当时很多浅陋的儒生认为天下太平,靠文德来教化百姓就够了,可以废弃武功,不再学习战阵之法。马融感到很不满,认为文武之道应该并重,就像五行相生相克,哪一个都不能废弃。

几年之后,马融写成《广成颂》讽谏朝廷,因此得罪了邓太后,遭到打压,连续十年得不到升迁,后来还被罢官。

邓太后去世,汉安帝继位,他赞赏马融的文章,召他入朝为官。不久,趁着安帝东巡,马融献上《东巡颂》,安帝读了之后,给他升了官。后来,西羌反叛,朝廷派去征讨的将领拖延不肯进军,马融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五千,趁羌兵没有集中之前率先突击。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马融又上书朝廷,分析边境局势,预言羌人还会侵扰,应该做好准备。后来的事实都证明他预料得准确无误。

汉桓帝即位后,马融因为得罪了大将军梁冀,梁冀就指使别人诬陷马融贪污。马融因此被免官,被剃掉头发流放异乡。马融不堪羞辱而自杀,但没有成功,这才被免除罪行回到家乡。

当初,马融被邓太后惩罚后,不敢再得罪权贵。现在,梁冀掌权,想要除掉太尉李固,陷害李固的奏折,就是马融起草的。有人对马融说:“李公获罪,都是你促成的。如果他因此被诛杀,你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马融为了讨好梁冀,甚至为他写作赞颂之文,因此被天下正直之士看不起。

166年,马融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八岁。马融对古文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视为贤儒的代表。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四册《后汉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新... 被怀疑为穿越者的新朝皇帝王莽,真的杀了很多叫刘秀的人吗。 王莽曾下令追杀叫刘秀的人,并且杀了很多个刘...
原创 宋... 宋仁宗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去世时百姓乞丐都痛苦不已! 皇帝做成什么样子才算是成功呢?不是自己天天锦衣玉...
原创 德... 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开始是德国占据优势,苏联节节败退;接着是苏联扭转局势,德国陷...
原创 吕... 秦昭王时期的秦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那就是宣太后收服义渠,这使得一直困扰秦国北方的问题被一举解决,...
张向荣对话沈刚:三国的“前夜”... 题图: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今年,在畅销作《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之后,文史作家、书评人 张向荣推...
“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 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之一,距今已有5800年至5300年的历史。这颗深藏...
原创 回... 自从二战之后,我国也进入了相对和平的稳定发展时期,随着中国愈发的强大,中国无论是在科技、军事、经济、...
原创 武... 武则天为修建皇陵斩杀双尾天狼,却给大唐灭亡埋下了伏笔。 世人皆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却不...
原创 西...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6...
原创 太... 导读:太爷爷做41年傀儡皇帝,爷爷在位3天,父亲在位3年,他成千古一帝 驱动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
原创 清... 清朝时期,古代玻璃制造达到鼎盛。我们可以从鼻烟的起源历史中了解一些。这个主题发人深省,涵盖了制造、文...
原创 袁... 一直想不明白,对于袁崇焕的定性为何如此之难? 听其言观其行,袁督师绝对算不上什么民族英雄,充其量也就...
原创 夷... 夷陵之战:刘备若用这三大战术,不出半月便可胜孙权,东吴归蜀 导语: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为什么蒙古帝国起初以掠夺为主,... 前言: 对外掠夺,是蒙古帝国得以起家的秘诀。因为这一点,保证了蒙古的军事强盛。但是,随着蒙古帝国的...
原创 司... 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其中,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博弈,更是精彩纷呈。空城计这出经典大戏,...
原创 同... 金庸武侠中,有很多间接出场的高手,比如少林派创始人达摩老祖,《葵花宝典》和《辟邪剑谱》的创制者前朝太...
原创 董... 公元189年,就在董卓刚刚入京三天之后,董卓忽然召开了一场特殊会议。 在这场特殊会议上,董卓提出:...
原创 “... “赤穗浪人复仇事件”是日本古代三大复仇事件之首,在日本知名度极高,改编作品是层出不穷。但鲜为人知的是...
原创 1...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开始大规模入侵我国,先是发动了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等大战役,1938年日寇...
原创 李... 李莲英的胞姐怀揣着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直至大清帝国覆灭的尘埃落定,她才鼓起勇气,将这个震撼人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