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滚滚历史长河之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谁都逃不出这个规律。
在元朝统治的末期,阶层对立加剧,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经济下行,再加上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不断,元代也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与此同时,
全国各地的农民纷纷扛起大旗,
组织军队,反抗压迫。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也就此抓住机会,从无名小卒逐渐发展壮大,成就一代帝王霸业。
在建功立业的路上,也遇到了许多的人追随于他。
择一明主,供他驱使,来成就自己的一方天地,李善长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李善长投靠朱元璋之后,跟着他出生入死,举荐人才,出谋划策,安定后方,
保证后援供给的充足,可谓是功劳颇高。
朱元璋也不是小气的人,建国之后论功行赏。
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之一,
位列左丞相,封宣国公,后来又进爵韩国公,后代子孙可以世袭,甚至是拿到了免死的丹书铁券。
这等待遇可不是谁都能有的,然而物极必反,
此时荣耀万丈,彼时说不定就人头落地了
。
古稀之年的李善长,明明已经告老还乡,回家种地了,朱
元璋却下令杀了他全家七十余人,
实在是令人不解,这背后又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君臣相遇,追随左右,在世萧何
朱元璋登基称帝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在他建功立业的过程中,肯定少不了谋臣能士的辅佐,李善长也是其中之一。
李善长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安徽人,
他年少的时候很喜欢读书,还非常的聪明,有智慧,有才能,他家当地的人也是狠狠夸他,名声也就这样传了出去。
朱元璋听说了,还有这等人才,那一定要收归麾下。
不说战略布局,就是当个文书先生,也能有一个纳贤聚才,重视人才的名声。
都说成大事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人善用。那首先就要了解这个人,而了解就需要沟通交流。
在两人的交流之中,朱元璋曾经问李善长一个问题,
天下大乱已经很久了,要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
李善长的回答也是很妙,
引用了秦汉之际,刘邦知人善任,成就帝业的典故来回答
,让朱元璋效仿汉高祖的方式方法,进而平定天下,成就帝业。
在此之后,李善长跟随朱元璋东征西战,出谋划策,很是受到重视。伴随着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强盛,他身边跟随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识之士肯定是有的,但是浑水摸鱼的也是不少,
李善长就变成了这些人和朱元璋之间的一个联系点。
李善长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考察他们的才智谋略,
向上汇报,举荐人才。同时向下安抚人心,替主上加以笼络。
并且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评价也很高,
说他既能守城,照顾后方,又能和睦军民,使得上下一心,还能在征战之时,及时补给前线。他的功劳那是无人能比的,
就算是萧何也未必比得过。
萧何那可是汉初刘邦身边非常重要的人物,西汉开国功臣之首,乱世中帮高祖皇帝平定天下,建国后制定汉律,辅佐皇帝,他的功绩传颂千年。
将李善长的功绩和萧何类比,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
二、建国封赏,位极人臣,荣耀一时
在朱元璋还是吴王之时,就已经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右相国是正一品的官职,为中书省的长官,地位还在左相国之上。
由于李善长熟读律令,又擅长对外社交,朱元璋也是委以重任。
在招纳人才的时候,李善长就要起草文书,写一些信件之类。
在律令的制定过程中,也参考了李善长的建议。
李善长认真研究了元朝时期使用的律令,去除那些不好的东西。
改进盐务管理,设立茶法,恢复制钱,开放了冶铁业。
国家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统治的稳固。经济下行,民不聊生,无以为继,社会又能从何发展呢?而经济从破败不堪中逐渐恢复,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在李善长一系列的动作之下,
国库越来越丰厚,
百姓也不用挣扎在生死边缘,命悬一线了。
公元1367年,朱元璋再次论功行赏的时候,改了官制,这次是以左为先,
李善长又变成了左相国,还封他为宣国公。
次年朱元璋登基为帝,此次的封赏那可是尤为重要,非比寻常的,在追封祖先,册立后妃、诸王,太子之后,就轮着功臣的次序嘉奖了。
明朝开国六位功臣,
李善长封韩国公,位列六位之首,仅是每年的俸禄就有四千石,爵位还可以让子孙后代世袭。
更是赏赐了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
这个免死金牌可以免李善长本人两次死罪,免他儿子一次。
在这些封赏的官员之中,李善长名列首位。洪武三年之时,还授号于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说他是文臣之首,一点也不夸张。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看重还不仅仅在加官进爵之上,
甚至还和他李家做了亲家。
李善长之子李祺,是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的驸马,两人的婚礼也是极为盛大,以彰显皇恩浩荡。
双层关系的加持,朱元璋爱屋及乌,对于这个女婿也是委以重任,
四方各地要是有个水灾旱灾之类,每次都委派李祺去赈灾。
做官做到这个份上已经是顶了天的地步了,
说一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也不为过吧。
三、贪心不足,恃宠而骄,招来厌恶
都说乐极生悲,李善长便是如此。他位极人臣,如此恩典,
却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认不清自己的处境,最终引来祸事
,也是咎由自取。
《明史》中记载李善长这个人吧,表面上看起来那是一个宽厚温良,妥妥的一个大好人,实际上再看内心,
原来是个善妒之人,为人刻薄。
李家深受皇恩,一时之间有些傲慢也算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也需要有一个度。保持好分寸是十分要紧的事情,一旦过了这个度,那就是与人为敌了。
朝上有官员稍微冒犯了他的威严,
李善长就立马跟皇帝说这个人的坏话,让他们罢官回家。
在跟中丞刘基讨论法令之时,一时争论起来,李善长脾气就起来了,把刘基骂了一顿。刘基因此惴惴不安,一直担心李善长会不会对他动手,闹到了请求告老还乡的地步。
洪武四年,
李善长因为生病的缘故,辞官回家,朱元璋还赏赐了他好多东西。
一年之后他的病好了,皇帝就派了去了濠州,修建宫殿,管理从江南迁去的富民。
然后时间来到了李祺和公主的婚礼之际,李善长跟皇帝做亲家。在当时的社会中,那是人人艳羡之事,更是能显得我们家恩宠不断,皇帝看重,那可是跟普通官宦不一样。
但是李善长的傲慢最终自食恶果,
朝廷中的官员自然是有人看不惯他。
御史大夫上奏说李善长不敬皇帝,皇帝生病了,这么久不上朝,李善长竟然不来问候,他儿子也不来,毫无容易叫来了,还不认罪,
这可是对皇帝的不敬,
得罚他们。
不敬之罪被列入十恶之中,
十恶中包含的罪行,就算是天下大赦,那也是不能原谅的罪行,可以说是重罪了。
朱元璋也是看在他开国功臣的份上,劳苦功高,
仅仅是削减了俸禄,
根本不算什么。然而祸事已经埋藏其中,只待一朝爆发。
四、胡惟庸案,心怀两端,凄惨离世
朱元璋在位之时,有一件非常知名的案件,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也是在位之时,日益蛮横,跋扈嚣张,甚至一手遮天,擅自决定官员升降等,更是勾结朝廷命官,
阅览天下兵马籍薄,意图谋反。
都要造反了,这怎么能忍,况且朱元璋可是打天下得来江山的皇帝,
更是雷厉风行,直接处死。
之后,更是不设宰相之职,如果臣子要是有人请立宰相,直接就是一个重刑。
巧的是,胡惟庸此人当官的过程,跟李善长有一定的关系。
一开始,胡惟庸追随朱元璋之后,担任的职位多是外放,不在朝廷中心。
当官十年之久也没有触及核心,他肯定是着急的。于是就找了门道,
贿赂了李善长二百黄金,
有了开国功臣的推荐,胡惟庸担任太常寺少卿,接着一步一步任职中枢。
所以胡惟庸的官位升迁与李善长关系密切,因此两人关系密切,常常书信来往。
李善长弟弟的儿子还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两人还带了点亲眷的关系。
胡惟庸案一朝揭露,他人是死了,但是事情还没完,在追查案件详情的时候,发现这谋反之事,李善长居然也掺和进去了。
胡惟庸起了异心之后,
便希望李善长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谋反一事,着实是吓到了李善长,但毕竟也是跟着皇帝一起打天下的人,胆子也是真大。
虽然害怕,可也有不少的心动,犹豫摇摆,最后还是依违其间。
还说他年纪已经很大了,等他死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这话虽然简单,但信息量还是挺巨大的,没有明确的说这事情行不行,但隐隐有默许的意思。
更甚者,蓝玉率兵塞外之时,抓了个人,这个人是胡惟庸私通沙漠的证据,
李善长却把他藏匿起来,瞒着不报。
案件逐渐清晰,御史们也多番上奏弹劾,李善长的仆人也是
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之间的书信来往,互相勾结的关系。
李善长是开国功臣,明明有着光明前程,却在荣耀加身之时,选择了歧路,做出了大逆不道的行为。
如此行径,皇帝又怎么能忍。
于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参考材料
张健.朱元璋与李善长[J].明史研究,1997(1):6.
朱忠文.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死因新探[J].贵州文史丛刊,2016(1)
张君燕.过谦无诚,李善长惨遭怀疑埋祸根[J].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