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七十六岁的李善长,天天忙着刨土种地,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全家?
迪丽瓦拉
2025-08-20 05:02:45
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滚滚历史长河之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谁都逃不出这个规律。

在元朝统治的末期,阶层对立加剧,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经济下行,再加上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不断,元代也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与此同时,

全国各地的农民纷纷扛起大旗,

组织军队,反抗压迫。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也就此抓住机会,从无名小卒逐渐发展壮大,成就一代帝王霸业。

在建功立业的路上,也遇到了许多的人追随于他。

择一明主,供他驱使,来成就自己的一方天地,李善长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李善长投靠朱元璋之后,跟着他出生入死,举荐人才,出谋划策,安定后方,

保证后援供给的充足,可谓是功劳颇高。

朱元璋也不是小气的人,建国之后论功行赏。

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之一,

位列左丞相,封宣国公,后来又进爵韩国公,后代子孙可以世袭,甚至是拿到了免死的丹书铁券。

这等待遇可不是谁都能有的,然而物极必反,

此时荣耀万丈,彼时说不定就人头落地了

古稀之年的李善长,明明已经告老还乡,回家种地了,朱

元璋却下令杀了他全家七十余人,

实在是令人不解,这背后又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君臣相遇,追随左右,在世萧何

朱元璋登基称帝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在他建功立业的过程中,肯定少不了谋臣能士的辅佐,李善长也是其中之一。

李善长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安徽人,

他年少的时候很喜欢读书,还非常的聪明,有智慧,有才能,他家当地的人也是狠狠夸他,名声也就这样传了出去。

朱元璋听说了,还有这等人才,那一定要收归麾下。

不说战略布局,就是当个文书先生,也能有一个纳贤聚才,重视人才的名声。

都说成大事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人善用。那首先就要了解这个人,而了解就需要沟通交流。

在两人的交流之中,朱元璋曾经问李善长一个问题,

天下大乱已经很久了,要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

李善长的回答也是很妙,

引用了秦汉之际,刘邦知人善任,成就帝业的典故来回答

,让朱元璋效仿汉高祖的方式方法,进而平定天下,成就帝业。

在此之后,李善长跟随朱元璋东征西战,出谋划策,很是受到重视。伴随着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强盛,他身边跟随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识之士肯定是有的,但是浑水摸鱼的也是不少,

李善长就变成了这些人和朱元璋之间的一个联系点。

李善长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考察他们的才智谋略,

向上汇报,举荐人才。同时向下安抚人心,替主上加以笼络。

并且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评价也很高,

说他既能守城,照顾后方,又能和睦军民,使得上下一心,还能在征战之时,及时补给前线。他的功劳那是无人能比的,

就算是萧何也未必比得过。

萧何那可是汉初刘邦身边非常重要的人物,西汉开国功臣之首,乱世中帮高祖皇帝平定天下,建国后制定汉律,辅佐皇帝,他的功绩传颂千年。

将李善长的功绩和萧何类比,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

二、建国封赏,位极人臣,荣耀一时

在朱元璋还是吴王之时,就已经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右相国是正一品的官职,为中书省的长官,地位还在左相国之上。

由于李善长熟读律令,又擅长对外社交,朱元璋也是委以重任。

在招纳人才的时候,李善长就要起草文书,写一些信件之类。

在律令的制定过程中,也参考了李善长的建议。

李善长认真研究了元朝时期使用的律令,去除那些不好的东西。

改进盐务管理,设立茶法,恢复制钱,开放了冶铁业。

国家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统治的稳固。经济下行,民不聊生,无以为继,社会又能从何发展呢?而经济从破败不堪中逐渐恢复,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在李善长一系列的动作之下,

国库越来越丰厚,

百姓也不用挣扎在生死边缘,命悬一线了。

公元1367年,朱元璋再次论功行赏的时候,改了官制,这次是以左为先,

李善长又变成了左相国,还封他为宣国公。

次年朱元璋登基为帝,此次的封赏那可是尤为重要,非比寻常的,在追封祖先,册立后妃、诸王,太子之后,就轮着功臣的次序嘉奖了。

明朝开国六位功臣,

李善长封韩国公,位列六位之首,仅是每年的俸禄就有四千石,爵位还可以让子孙后代世袭。

更是赏赐了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

这个免死金牌可以免李善长本人两次死罪,免他儿子一次。

在这些封赏的官员之中,李善长名列首位。洪武三年之时,还授号于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说他是文臣之首,一点也不夸张。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看重还不仅仅在加官进爵之上,

甚至还和他李家做了亲家。

李善长之子李祺,是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的驸马,两人的婚礼也是极为盛大,以彰显皇恩浩荡。

双层关系的加持,朱元璋爱屋及乌,对于这个女婿也是委以重任,

四方各地要是有个水灾旱灾之类,每次都委派李祺去赈灾。

做官做到这个份上已经是顶了天的地步了,

说一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也不为过吧。

三、贪心不足,恃宠而骄,招来厌恶

都说乐极生悲,李善长便是如此。他位极人臣,如此恩典,

却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认不清自己的处境,最终引来祸事

,也是咎由自取。

《明史》中记载李善长这个人吧,表面上看起来那是一个宽厚温良,妥妥的一个大好人,实际上再看内心,

原来是个善妒之人,为人刻薄。

李家深受皇恩,一时之间有些傲慢也算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也需要有一个度。保持好分寸是十分要紧的事情,一旦过了这个度,那就是与人为敌了。

朝上有官员稍微冒犯了他的威严,

李善长就立马跟皇帝说这个人的坏话,让他们罢官回家。

在跟中丞刘基讨论法令之时,一时争论起来,李善长脾气就起来了,把刘基骂了一顿。刘基因此惴惴不安,一直担心李善长会不会对他动手,闹到了请求告老还乡的地步。

洪武四年,

李善长因为生病的缘故,辞官回家,朱元璋还赏赐了他好多东西。

一年之后他的病好了,皇帝就派了去了濠州,修建宫殿,管理从江南迁去的富民。

然后时间来到了李祺和公主的婚礼之际,李善长跟皇帝做亲家。在当时的社会中,那是人人艳羡之事,更是能显得我们家恩宠不断,皇帝看重,那可是跟普通官宦不一样。

但是李善长的傲慢最终自食恶果,

朝廷中的官员自然是有人看不惯他。

御史大夫上奏说李善长不敬皇帝,皇帝生病了,这么久不上朝,李善长竟然不来问候,他儿子也不来,毫无容易叫来了,还不认罪,

这可是对皇帝的不敬,

得罚他们。

不敬之罪被列入十恶之中,

十恶中包含的罪行,就算是天下大赦,那也是不能原谅的罪行,可以说是重罪了。

朱元璋也是看在他开国功臣的份上,劳苦功高,

仅仅是削减了俸禄,

根本不算什么。然而祸事已经埋藏其中,只待一朝爆发。

四、胡惟庸案,心怀两端,凄惨离世

朱元璋在位之时,有一件非常知名的案件,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也是在位之时,日益蛮横,跋扈嚣张,甚至一手遮天,擅自决定官员升降等,更是勾结朝廷命官,

阅览天下兵马籍薄,意图谋反。

都要造反了,这怎么能忍,况且朱元璋可是打天下得来江山的皇帝,

更是雷厉风行,直接处死。

之后,更是不设宰相之职,如果臣子要是有人请立宰相,直接就是一个重刑。

巧的是,胡惟庸此人当官的过程,跟李善长有一定的关系。

一开始,胡惟庸追随朱元璋之后,担任的职位多是外放,不在朝廷中心。

当官十年之久也没有触及核心,他肯定是着急的。于是就找了门道,

贿赂了李善长二百黄金,

有了开国功臣的推荐,胡惟庸担任太常寺少卿,接着一步一步任职中枢。

所以胡惟庸的官位升迁与李善长关系密切,因此两人关系密切,常常书信来往。

李善长弟弟的儿子还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两人还带了点亲眷的关系。

胡惟庸案一朝揭露,他人是死了,但是事情还没完,在追查案件详情的时候,发现这谋反之事,李善长居然也掺和进去了。

胡惟庸起了异心之后,

便希望李善长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谋反一事,着实是吓到了李善长,但毕竟也是跟着皇帝一起打天下的人,胆子也是真大。

虽然害怕,可也有不少的心动,犹豫摇摆,最后还是依违其间。

还说他年纪已经很大了,等他死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这话虽然简单,但信息量还是挺巨大的,没有明确的说这事情行不行,但隐隐有默许的意思。

更甚者,蓝玉率兵塞外之时,抓了个人,这个人是胡惟庸私通沙漠的证据,

李善长却把他藏匿起来,瞒着不报。

案件逐渐清晰,御史们也多番上奏弹劾,李善长的仆人也是

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之间的书信来往,互相勾结的关系。

李善长是开国功臣,明明有着光明前程,却在荣耀加身之时,选择了歧路,做出了大逆不道的行为。

如此行径,皇帝又怎么能忍。

于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参考材料

张健.朱元璋与李善长[J].明史研究,1997(1):6.

朱忠文.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死因新探[J].贵州文史丛刊,2016(1)

张君燕.过谦无诚,李善长惨遭怀疑埋祸根[J].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201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冯承泽、王炳华...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一位享年86岁,一位享年90岁。2025年2月6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冯承泽先生...
原创 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我们在历史上比较衰败的一个时期。用清末大臣的话来说,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
原创 为... 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点个“关注”。点亮一个小小的“关注”按钮,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方便您跟踪和...
原创 为... 在我们浏览美国地图时,那些清晰明了的州界线总是给人一种规整有序的感觉,像画家用精准的笔触勾勒出的线条...
原创 “... 文/行走天涯 “说曹操,曹操就到”,其实还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么吗? 曹操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气的军事...
原创 1... “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康熙皇...
原创 王... 王毅部长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责任与担当。70年前,日本在二战中遭受了失...
原创 1... 作为现代人,我们无法看到古代的奴才具体是怎样侍奉君王的,但是通过电视,我们可以知道,奴才的地位十分低...
原创 1... 《陈毅:威严领袖的幽默风采》 大家好,欢迎来到【简史笔记】!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敬仰的...
甄嬛传:四阿哥的情商高得超乎你... 在《甄嬛传》中,四阿哥弘历的情商极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善于察言观色。 -,精准判断局势:...
原创 “... 01 儿子: 这要是搁大清那会儿,我还用996?!每天吃喝玩乐,提笼架鸟、茶馆酒楼戏园子.........
原创 2... 早些年,讲起韩国首都不少人第一印象便是汉城,毕竟在这以前,韩国举行过汉城奥运会,至于韩国首都什么时候...
原创 晚... 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先清流,后洋务,他为武汉留下了什么? 朱玉林 张之洞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
原创 为... 前言 中国古代,为何无人敢伪造圣旨? 国之大事,托何人之手?世间至宝,又系谁言而生? 中国古代蕴含无...
原创 他... 前言 在清朝最残酷的皇室之争势必是“九子夺嫡”,这一场关于皇位的较量直接将无数的皇子和大臣拉入深渊...
原创 唐...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官吏选拔的历史巅峰,是一项源自隋朝并在唐朝逐渐完善的制度。其公平性是其独特之处...
原创 孟... 孟子学成之后,为了宣传儒家学说,他也像孔子那样,带领学生去各国游说。孟子先后游历过齐、宋、滕、鲁、魏...
原创 砥... 1951年2月,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激战正酣,邓华对攻打砥平里决心已定,参谋们在唠叨时,他正伏在桌上起...
原创 根... 孙权很会用人,他继承了父兄留下的大量人才,自己又挖掘了更多的人才。 我们按孙策的经历,由时间顺序,来...
原创 1... 前言: “ 他一个人就顶几个师! ” 熊向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充满光辉时刻,他就像一头蛰伏在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