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很多年轻人因为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认为马超投奔刘备之后,被冷落了。证据就是自从马超攻下成都之后,除了汉中之战时最后有一笔、汉中王时封五虎大将、称帝时封将军,再也没有露面。特别是伐吴之战、白帝托孤这两场刘备人生后期最重要的两个时刻,作为当时蜀汉授爵最高的人物,都没登场,似乎马超真的被排除在了蜀汉的核心之外了。
独自领军,被委重任,马超地位媲美关羽张飞
可惜,所有这样的认知,都是因为对历史不熟,对当时蜀汉的版图与面临的压力不熟,误读了马超的存在意义。收成都之战,马超与刘备各领一军,夺下西川之后,刘备安下心来全力经营蜀中,边防设置了三员大将,关羽守荆州、张飞守阆中、马超守临沮。赵云、黄忠、魏延等都在蜀中。
这在刘备一生用兵之中,派大将独领一军,是非常罕见的。先后也就是徐州市关羽、张飞有过,但当年是因为人手不足,不得不为,事实也证明独自领军者难当重任。刘备入川,诸葛亮领军守荆州。诸葛亮入川,关羽领军镇守,张飞领军走北线。关羽张飞都是跟随刘备几十年的老将,有这样的地位不足为奇。作为刘备集团最高层的新人,马超能得此待遇,受器重如何可想而知。
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刘备都是从成都出兵,黄忠、严颜、法正都上阵了,可以看出刘备集团依然人才缺乏,可用的青壮年领军将领也就赵云与魏延两人。小说中,马超是镇守未动,战场优胜时才出击一举击败曹军。正史上,是张飞、马超、吴兰、雷同领军前出下辩,马超策动氐氏支持刘备,建立奇功,为刘备汉中获胜提供了保障——虽然马超张飞被徐晃领军击败退归刘备,但曹军徐晃部几万人被拖住了没能参与汉中之战。
夷陵之战,刘备以给关羽报仇为名讨伐孙权,北方防曹军是重中之重,这也是马超、魏延未参战,就是对北方防备。魏延汉中正北防长安来军,马超临沮防守的就是襄阳曹军,也就是击败关羽的曹仁军。
白帝托孤,是公元223年二月,而马超已经在前一年十二月病逝。
驻地特殊,马超是刘备厚望之人
刘备夺取汉中,对孙权与曹操必然严加防备,马超领军驻守临沮,其实就是对关羽的策援部署,在刘备已经统治的地域,关羽、马超、张飞形成了连线。这一条线,也正是当年张飞入川的陆路线。表面看,关羽最东,魏延最北,显得比马超、张飞驻地更关键,实际上张飞与马超,是支援前线的第一环。
关羽战败,马超没援,“大意”二字最准确。当然,大意的不只是关羽,刘备才是头号人物。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夺汉中,七月称汉中王,八月关羽水淹七军大胜曹军,十月吕蒙袭取关羽大本营南郡,十二月孙权杀关羽。先不说那个时候信息传递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关羽在襄阳战败,最先是向上庸求援,但关羽并没有向西撤军,而是南撤江陵,虽然最后意图向马超部靠拢,可惜已经被彻底围困,无法突围了。
小说与正史同时记载了一个事实:关羽麦城被捉的时候,成都才收到了其大胜曹军的捷报!
可惜没有关羽马超在关羽战败时期的记载,但可以想见:襄阳城下的关羽知道了江陵失守,马超应该也知道了。那么,马超所在的临沮,已经成了面对孙操联军的第一道防线。而组织过大战,几次兵败都全身而退的马超,也应该判定关羽要么从襄阳向上庸撤兵,要么从北方来临沮。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判断出,关羽是从南部来。
这也许就是关羽被杀之后,刘备向刘封、孟达追责,而没有向马超问罪的原因吧?
关羽兵败,马超不援,都是关羽狂妄惹的祸
其实读者最应该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关羽发动襄阳之战,作为更临近襄阳的马超军没有参与呢?马超在临沮驻军,可是已经长达四年之久,而且在120多名将领表举刘备为汉中王的时候,马超可是署名第一的,由此可见马超的地位与影响力。
一切都是因为关羽太狂妄,独立发起了襄阳之战,也许就是因为马超这一次风头太强,关羽才会举兵大战吧?别说马超了,连更临近襄阳刘备义子,在河北刘备最低谷时就与关羽同军的刘封,关羽也没有知会呢。
俯瞰刘备整个实力,在荆州时,面对孙操两家都坐立不安,而先后两次出兵入川,张飞、黄忠、魏延、赵云、刘备、诸葛亮诸路军马都被调走了,关羽还敢做出南防孙权,北击曹操的用兵行动,真的是狂妄到家了。兵法云:骄兵必败。关羽败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刘备也责无旁贷。如果汉中夺取之后,调张飞驻守,让魏延回军荆州,或者魏延军进驻上庸,关羽的结局就不同了。虽然以关羽的骄狂,也未必会联合魏延,但年轻勇战,又急于获功上位的魏延,在襄阳大战的时候,肯定不会观望,毕竟襄阳是他的故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