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发布一纸宣战诏书,向一国宣战,这种傲慢之态让人不禁感慨。然而,清朝已经风雨飘摇,这番宣战之言不过是对自身的一种安慰罢了。清末的大臣们,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在邮政大臣盛宣怀的联络下,提倡东南互保。对此,李鸿章又有何反应?
实际上,李鸿章并不赞同慈禧的宣战决定,反而通过将朝廷诏书称为“乱命”促成了“东南互保”的倡议。张之洞等人则在密议中,如果北京不保,慈禧与光绪丧命,他们计划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以主持大局。慈禧在7月30日慌忙逃往西方,电催李鸿章北上,将责任推卸给了李鸿章,同时将义和团归咎于其中。李鸿章在10月11日抵达北京,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此前,有人劝他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北上,但李鸿章选择了北上,或许是出于对“忠”字的坚守。
然而,李鸿章并非不知自己时日无多。在八国联军进京之际,列强并非谋取清朝的继任者,而是要掠夺清朝的财富。李鸿章想尽快结束谈判,将赔款从10一两降到4亿5000万两,以此为列强所羞辱。尽管李鸿章忙于应对外交压力,国内却出现了对他的谴责声音:“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这些质疑并没有对李鸿章产生太大影响,因为他最终选择了忠于清朝。在慈禧西逃之时,她的举动迅速而果断。李鸿章则在朝廷诏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促成了《辛丑条约》。虽然这让国人对他愤慨,但李鸿章的抉择似乎是忠于清朝。他的部下和家属曾劝阻他北上,但李鸿章似乎不愿违背自己的忠诚。
李鸿章的健康状况也让人堪忧,他不断咳血,但列强并非真的寻求替代清朝,而是欲掠夺其财富。在李鸿章最后的抉择中,他迫切希望快速结束谈判,将赔款降低,以减轻清朝的负担。然而,这个数字仍然是列强用来羞辱清朝的。
在慈禧去世后,李鸿章的抉择似乎触动了她。李鸿章病倒在贤良寺时,他感到再也没有机会与慈禧当面诉说,于是在临终前给慈禧写了一封奏折。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辞世。庆亲王奕劻将李鸿章的遗折和死讯带给了慈禧。慈禧闻讯震悼,看到李鸿章的遗折后,更是嚎啕大哭,表示“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在遗折中未交代其他事宜,仍是对清朝国力凋敝深感忧虑,劝谏慈禧“举行新政,力图自强”。这番话虽然并未详述,但实际上清朝早已陷入困境,官吏腐败严重。尽管慈禧掌握实权,但她在朝中百官的限制下仍受制于人。李鸿章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保持奢侈的生活,死后得到了风光的下葬。慈禧对李鸿章的表现感到感慨,称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慈禧的动作在西逃时显得迅速,但最终她回到了京城,回到了紫禁城。慈禧起身回京时,动作又显得不急不躁。而李鸿章的病逝让慈禧颇感震悼,他曾在遗折中表达了对清朝前途的忧虑和劝谏。慈禧在1901年11月7日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