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耿家
明万历十三年,耿姓由山西省凤陵渡迁风台顶,翌年又迁此定居立村。因同乳山口镇西耿家同年建村,故称东耿家。清初,夏、秦姓由夏村、东秦家庄迁入。清康熙三十五年,宋姓由南江村迁入。雍正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入。宣统三年,鲁姓由腾甲庄迁居村北皮子城,取地名为村名,1952年并入东耿家。现1023户。
2、兰家
现居1100户,2980余人。金元时期,贾、窦、赵姓居此建村贾家庄。明宣德四年(1429年),郑、兰、刘三姓从由古、后庄、文登县鸭儿湾迁入。明嘉靖年间(1522~1506年)贾、窦、赵三姓先后迁走,贾家庄更名为兰家。
3、大陶家
全村1092户,2987人。明洪武三年(1370年),陶姓从安徽凤阳随军东征落籍登州府(今蓬莱),永乐元年(1403年)又迁此定居建大陶家村,取名陶家。同年,许姓从安徽临淮县迁此。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单姓从大单家迁入;因此时建小陶家,故更名大陶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侯姓从小侯家迁入。光绪年间(1875~1908年),陶姓从大陶家迁村东南1公里处定居,耕种约有十垧地,故得名十垧地,隶属大陶家。
4、六村屯
全村1169户,3254人,现主要姓氏为林、刘二姓,其次有杨、王、孙、许等姓,为本市大村庄之一。明末,唐、方、苗、杨(云南迁来)、刘(文登鸭儿湾迁来)、王(文登迁来)六姓各聚居此地一方,后随居民的发展逐渐连接在一起,取名六村屯。唐、方、苗姓渐泯,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林姓从西林家、孙姓由念头迁入;嘉庆年间(1796-1820年),许、赵、张、傅、姜、李等姓从海阳所镇诸村迁此。
5、西浪暖
全村1027户,2728人,其中中共党员149人。为乳山市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元初,姜、曹姓居此,元末迁走。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郭姓从荣成上郭家迁此定居立村。因位居黄垒河入海口西岸,河水、海水在此交汇,水浪一片,故取名西浪浪。后因村名不雅,以海口处水浪从不结冰而更名西浪暖。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高姓从海阳徽村迁入;明末,蔡姓由东浪暖迁入。清初,邹、王、林等姓先后由文登店子、本市杨家屯和南黄迁入。现主要姓氏为高姓和蔡姓,其次为王、邹、林等姓。
6、井子
全村1008户、2501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刘姓由文登鸭儿湾迁此定居立村,因地势四周高中间洼,故取名井子。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马姓从海阳所,冷姓从乳山寨迁入,后有冯、董、赵、张、宋、任、于等姓迁入。康熙年间(1662~1722年),姜姓从海阳谷家疃迁井子村南建姜家庄村,1952年并人井子村。主要姓氏为马姓,其次有冷、姜、刘等姓。
7、官庄
全村1002户,2300人。明嘉靖元年(1522年),刘姓从文登鸭儿湾迁此定居立村,取名刘家宅口。万历年间(1573~1620年),高金从海阳徽村迁入。清初,于伟从北司马庄来居,因此地原是司马庄种地庄子,故更名司马官庄。后宋、徐、邢、张等姓迁入,而称官庄。主要姓氏为于姓,其次有刘、高等姓。
8、夏南
全村1086户,2316人。主要姓氏为王姓,其余有吕、黄、姜、于等姓。1990年居民转为非农业户口。
9、白沙滩
全村居民950户,2500人,是白沙滩镇三大村落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孙成雨由贵州省锦屏县乐桑屯迁此定居立村,因地临海滩多白沙,故名白沙滩。天启元年(1627年)王姓从哨里迁入,清乾隆五年(1740年)马姓从海阳所迁入,乾隆十五年(1750年)焉姓从焉家迁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许姓从海阳所来居,清朝中期即成为重要集镇。
10、海阳所
全村888户,2297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焉姓由河南开封府迁此定居,因居住地西有沙河沟,沟旁曾设军寨,故取名沙沟寨(明洪武十八年焉姓迁翁家埠)。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辉祖巡视山东东部沿海,组建捕倭屯田军,并择要地设卫所。是年,大嵩卫于沙沟寨设守御干户所(简称海阳所),隶属大嵩卫。共屯兵1120人,设正千户1员,副千户2员,镇抚2员,百户10员。百户所领112人,设总旗2名,小旗10名。至明末,先后有许、常、赵、王、左、傅、贾、吕、陈、张、刘、鲍、谢等24姓军户落籍,以此地设海阳守御干户所定名海阳所。后多数姓氏迁居他处,现有马、鞠、许、左、王等姓,共计888户。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撤海阳守御千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