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安石三难苏轼,还出了三幅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迪丽瓦拉
2025-08-20 10:07:25
0

引言

王安石、苏轼都是有宋一朝中才华卓绝的大才子,但是生于同一时代的二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却颇为微妙。一方面,对于双方的才华,他们互相欣赏,亦师亦友;但另一方面,在政见上却又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

王安石,人送外号“拗相公”,单从这个外号之中我们便已可见王安石的性格。性格执拗的王安石,对于北宋末年的“三冗”现状可谓是深恶痛绝,于是在他出任宰辅之后便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变法之一——王安石变法。

在“王安石变法”之中,王安石推出了“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旨在富国强民的措施,这些措施也大都是王安石在经过多年地方为官之后所积累的应对之策。也正是得益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北宋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无疑也触动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因此反对者亦是不计其数。

在众多的反对者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也赫然在列。不过相较于父亲苏洵的激烈措辞(在《辨奸论》中苏洵直指王安石

“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苏轼则显得要“温和”的多。对于王安石变法之中的举措,苏轼也曾上书神宗言说其中贡举之法的不当。不过,碍于王安石的宰辅之位,这些谏言却终究难以实施。

王安石、苏轼故事

而在王安石、苏轼的“对立”之中,也自然就衍生出了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是有据可考的,一如:苏轼对于王安石编纂的《三经新义》这种“学源说”的讽刺。

故事的肇始是王安石凭借个人的幻想将每一个汉字解作一义,如“坡”字便解释为“从土从皮,言下之意就是乃土之皮”。

显然这种释义是无稽之谈,对此苏轼便毫不留情面地以“鸠”字来反讽王安石。王安石疑惑的问道,这个字作何解释?苏轼回道:正如《诗经》中所言“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这七个小鸟外加其父母,正好是“九鸟”。倍感丢了面子的王安石,对于苏轼也是将其贬谪湖州作罢。

但在王安石、苏轼的众多故事之中,更多的故事却应当只是后人的附会之语。其中载于明末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二拍》之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便大抵如是。

不过虽然如此,但这三难苏学士的故事,却在劝勉世人

“虚已下人,勿得自满”上仍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

其中所说的王安石第三难苏轼之中的一联,更是堪称千古绝对,及至今日仍是无人能对。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第一难:菊花究竟何时落?

话说苏轼在出知湖州刺史三年后返京,便前往相府拜谒王安石。怎奈这时的王安石,正在午睡,自然不好叨扰。

掌管门房的旧相识,便将苏轼引到了王安石的外书房之中等待。苏轼在书房之中倍感无聊,但见这案牍之上却有一首尚未完结的咏菊诗。

原是王安石只写诗中的前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何许人也,见到王安石的这两句诗,不由得腹诽起来,菊花可以说是最耐寒冷的花了,又怎会被秋风吹落?

心中不自觉地嘲讽一番王安石的过错,便提笔写下: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而后苏轼便独自离去,王安石醒来之后,但见其诗句,便做出了一个决定_将苏轼贬谪到一个秋风能够吹落菊花的地方——黄州。

在黄州近一年后,苏轼偶然间发现黄州的菊花确实如王安石诗中所写一般,能够被秋风吹落。

第二难:三峡水之辨

在这第二难之中,王安石因为身染陈疾,觅得一个偏方,需要用三峡之中的中峡巫峡之水,恰逢此时苏轼回京要路过三峡,便托他能够捎带一些。

可是在途径三峡之时,苏轼不由得被两岸美景所吸引,待到他想到王安石的委托之时,船只早已过了巫峡,到了下峡归峡了。

怎么办呢?属下便建议到,反正这三峡相连,本就是一江之水,又怎么辨别呢?

苏轼万般无奈,便取了下峡之水,意欲蒙混过关便是。可是,就在王安石用苏轼所带之水之后,王安石却直言:你怎么又欺骗老夫,这是下峡之水。

苏轼自然不解,便询问王安石是如何辨别的。王安石便用《水经补注》中之语来告诉苏轼如何辨别,原来这上峡之水水性过急,中峡缓急居中,下峡太缓。

是以所烹出来的茶水,自然也就有了差异,由此便能辨别出来了。

第三难:蹊跷对联

在这一难之中,王安石用三幅对联来“为难”满腹才华的苏轼。适时,当年是闰年,闰八月,一年之中又有正月、十二月两个立春节气。

王安石便出对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这一对联中便巧妙地结合到了时令这一特点,而苏轼在思忖许久后,终是难以对出,便服软认输。

接下来,王安石又出两联,以苏州、润州的地名嵌入其中。其中苏州对联为: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这一联中山塘、半塘、三山皆是苏州的地名;润州联为:“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这铁瓮城乃是润州古称,而金、银、玉三山乃是润州的地名。对于这样的两联,苏轼在思忖良久之后,终是难以应对,只得谢罪而出。

这样三个对联,即便是今天,也是难有良对。

小结

在这个“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末尾,冯梦龙写道“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此语可以说是非常的准确。一个人即便是如苏轼一般才华卓著,也仍有不足之处,便是明证。

对于我们而言,这也要求我们不能自满,更要多读书、多学习,如此方才是进步之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前言 中国古代,为何无人敢伪造圣旨? 国之大事,托何人之手?世间至宝,又系谁言而生? 中国古代蕴含无...
原创 他... 前言 在清朝最残酷的皇室之争势必是“九子夺嫡”,这一场关于皇位的较量直接将无数的皇子和大臣拉入深渊...
原创 唐...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官吏选拔的历史巅峰,是一项源自隋朝并在唐朝逐渐完善的制度。其公平性是其独特之处...
原创 孟... 孟子学成之后,为了宣传儒家学说,他也像孔子那样,带领学生去各国游说。孟子先后游历过齐、宋、滕、鲁、魏...
原创 砥... 1951年2月,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激战正酣,邓华对攻打砥平里决心已定,参谋们在唠叨时,他正伏在桌上起...
原创 根... 孙权很会用人,他继承了父兄留下的大量人才,自己又挖掘了更多的人才。 我们按孙策的经历,由时间顺序,来...
原创 1... 前言: “ 他一个人就顶几个师! ” 熊向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充满光辉时刻,他就像一头蛰伏在敌...
原创 本... 拥有万夫莫当之勇的秦始皇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秦帝国,他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创新,让他带领的...
原创 西... 自古以来深宫多怨女,后宫里从来不缺的就是女人,可是皇帝只有一个人,他不仅要管理朝政,还要制衡前朝和后...
原创 历... 历史上的农民种地挣钱吗?为什么说现在农民种地不挣钱了?其实挣得不比打工少,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农民和现...
原创 清... 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人物,他长期处于清政府权力中枢,也是大清的裱糊匠,哪里需要去哪里,而...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隐藏着许多精彩而令人惊叹的故事,而其中有些故事却默默被埋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今天,让...
原创 “... 他被称为横扫世界的“上帝之鞭”,是西方人眼中的“全人类的帝王”。 他一生都在征战, 只用50年,就让...
原创 从... 在历史的烟云中,三国时代无疑是个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巨头似乎成了那个时代的象...
原创 1... 开国大将许光达主动要求降衔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实,同为大将的徐海东也申请过降衔,而且理由比许...
原创 三... “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桥段,讲述了曹操刺董失败后逃到陈留,聚集兵将并矫诏天下诸侯共讨国...
回来才发现,曹县不玩梗,只玩真... 从“北上广曹”的戏谑到“国潮之都”的崛起,山东曹县用实力证明:汉服产业,从来不是一场网络狂欢,而是一...
原创 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些令人震惊的预言不时浮现。这次,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百年前的日本预言家——王...
原创 秦... (前言:直到今天,百味给老友的作品下面留言,有很多老友依然看不到,无法跟老友们互相沟通。如果老友们看...
原创 洪... 洪秀全、孙中山都是广东人,他两为推翻封2000多年的建统治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洪秀全,1814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