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观根
微信版第1669期
上海小三线在绩溪存续时间前后长达二十年之久,鼎盛时期将近有二十个单位和万把名职工。对于绩溪这样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皖南山区闭塞小县,是一件大事。一万多的上海人涌进绩溪,如同在草原上降落一群群牛羊,在蓝天上飘过朵朵白云,他们改变着这里的土地,也装点着这里的天空......有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不同族群的交往和融合往往是从物品交易开始的。上海小三线职工和当地居民的交往也同样验证着这样一个说法。也正是这样一种善意的交易行为,小三线职工和当地乡下人渐渐地热络起来。
上海小三线在绩溪期间,正是物品极为匮乏的年代。许多日用品都是凭票供应,还有更多的是有钱也买不到。当时最令当地人眼热的商品,有令儿童和老人眼中发光的上海糖果和糕点,有被烟枪们视为极品的上海飞马牌和大前门牌香烟,有体现家庭档次的上海牌手表和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还有上海牌缝纫机.....
而在上海人看来,当地皖南小黑猪的猪肉,土鸡蛋,绩溪特产咸笋干,油豆腐角,以金山时雨为代表的各色高山茶......那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一、山中珍品
当年进山的上海职工,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当他们告别繁华,告别双亲,钻进山沟,不再能天天绕膝尽孝时,每次回上海探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带回一些父母和岳父母喜欢的东西。
绩溪黑皮猪肉,肉色纯正,肉质细嫩,入口即化,哪是上海那些洋猪肉冷冻肉能相比的。再看那些山沟沟村子里的土鸡蛋,虽然个子小一点,但色泽光亮,蛋黄饱满,味道纯正,蛋白不带一丝杂质,把那些洋鸡蛋甩过几条街。还有那咸笋干,选用新鲜的燕笋嫩尖制成,一年四季都可入菜。不仅是平时的烹调佳品,更是逢年过节做上海浇头面(寿面)的首选食材。油豆腐角更是绩溪一绝,最大特点是皮脆肉香,特能吸油,一口进肚,舒服得让人不要不要的。至于那金山时雨等各色绿茶,产于云山雾岭之中,吸收天地精华和山川灵气,茶色诱人,卤香绵长,更是茶中珍品,老茶客之至爱。
二、老人与钟
2015年仲秋,应好友相邀我走进了家朋乡尚村。当时的尚村还真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它那一村十姓九祠堂,它那几十幢保留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它那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徽派古村落风貌真是令人流连忘返。随意之中,我拐进小巷,走进一户农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堂屋中条桌八仙桌看上去很有些年代,条桌正中摆放着一座三五式木制座钟。钟的两边放置着一个木头屏风和一个花瓶。这在当地是一种颇有讲究的摆设,左瓶右镜意味着心境平和,家庭平安。
当时,我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婆婆正在用一块绒布慢慢地擦拭着这台上海制钟厂出产的金梅牌木制座钟,屋外有阳光正照在婆婆的脸上,只见老人家一脸虔诚。接下来我们自然聊起这台钟的故事。婆婆很有精神,笑着露出由于缺牙而有些干瘪的嘴角,很自豪地告诉我,原来她男人当年是本地的生产大队长,由于工作出色,在当年的县三级干部大会上,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而上海小三线为了支持地方,表彰这些先进人物,特地向这些劳动模范每人赠送了一台由当地三线厂生产的座钟。“全县获得奖励的只有10个人,这钟是上海三线厂生产的,快三十年了,天天准时,从来没有修过!”说起往事婆婆满脸自豪。
座钟领回后,还真是轰动。远近的村民都闻讯赶到她们家看上一眼。为此老伴立下规矩,要求她每天都要用绒布擦拭一遍。这不,老头子已经去世多年了,但婆婆仍旧每天擦拭,雷打不动。
望着老人饱经沧桑的脸庞,我想,此时的她,心中一定还在为老伴自豪,同时,上海小三线厂也正是用这种方式默默地留在她的心中。
三、木材的交易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批小三线青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当时三线厂职工结婚,房子不是问题,企业总会关心。最主要是要有一套实用又好看的家具。其中床、大衣橱、五斗橱、写字台和桌子凳子总是必需的。厂里头木工,钳工,油漆匠,扳金工工种齐全,有人就开始捉摸着自己动手打制家具。
打家具需要木料,而绩溪地处皖南山区,森林资源又极为丰富,别的没有,木头总是有的。于是,一些上海人开始把目光射向那些有木料的老乡们。“大头30公分,长两米的杉木一根,二条飞马烟换不换?”问者是上海工人。“唉,吃点亏算了,交个朋友,换!”答者是农民老大哥。问者心想,十段杉木,二十条飞马,五十几块钱就解决了一套家具的材料,划算!两厢情愿,立马成交。
就这样,上海工人兄弟和当地农民大哥在交易中感情立马升温。然后就是人们常见的亲密接触,推杯换盏,那些上海绩溪话,绩溪上海话,管它洋泾浜不洋泾浜,笑语盈盈,一团和气。
四、时尚的魅力
绩溪民间其实对上海并不陌生,清末民国年间就有许多绩溪人在上海经商务工,交往密切。岭北上庄还北誉为“小上海”呢。
老一辈绩溪人知道十里洋场不在少数,年轻一代的也有不少人知道南京路、外滩和苏州河。大家也都知道上海人聪明、能干和时尚,但大都停留在耳听为虚的层次,当近万上海人涌到身边,他们才深切感受到时尚的魅力。。
首先夺人眼球的是上海厂里的姑娘们。毎到星期天,成群结队的上海姑娘们走进村庄,走进县城,那容颜的靓丽,那新潮美丽的衣着打扮,那顾盼生辉的神情,总会引起众人特别是年轻人的驻足观望,那种注目礼中包含着太多的惊艳和羡慕。用一句绩溪话形容,是掉了一地的眼乌珠。
上海小伙子们也毫不逊色,他们身穿工作服,脚穿铮亮的尖头皮鞋,清一色电影《庐山恋》中郭凯敏式的大包头,那种帅气,那种精气神确实让当地的小伙子们相形见绌,自叹不如。
慢慢地,绩溪的姑娘们也开始跟着打扮起来,小伙子们的发型也变了,绩溪人会几句上海话的人多了起来,大包头也多了起来……
说起来上海小三线在绩溪存续期间,绩溪还真有那么一种时尚的潮流,那是一种标配,如果一个人手上带着上海表,脚下踩着凤凰车,头上梳个大包头,嘴上叼着大前门,那绝对是倍有面子,绝对是一种能力和地位的象征。
五、真情在继续
人们常说,年轻人在希望中生活,中年人在现实中生活,老年人在回忆里生活。上海小三线在绩溪存续的二十年,也正是这多数上海职工一生中最具活力、最充满朝气,最有芳华气息的二十年。在绩溪这个皖南小县的山沟里,他们走出校门,远离繁华,投身三线建设,用青春和热血报效祖国;他们卿卿我我,喜结良缘,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他们人生中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与绩溪紧密相连。在绩溪的某个山沟里,他们经历了挫折,经受了磨炼,他们尝到了苦,也尝到了甜。在绩溪,他们学习领会了人生的真谛,也产生了浓浓的绩溪情节,以至许多上海职工都将绩溪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上海小三线企业撤回上海已经三十多年了,绝大多数的上海职工都己退休安度晚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割不断理还乱的绩溪情节,却老而弥坚,久而弥浓,时时提醒他们要常回绩溪看看!
卫海厂家属楼
许多年来,每年都有大批上海职工回绩溪故地重游。他们有的组团而来,有的几个好友自驾游,有的一家人将妇携孙进行家庭之旅。。他们走进当年的车间和自己住过的房子,他们喜欢春天满山遍野的眏山红,喜欢一畦一畦金黄的油菜花。他们喜欢对自己的子女孙辈们讲述当年的故事,他们也喜欢这儿的土特产和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还有一些上海人与乡下朋友处出了真感情。他们退休后基本上是每年都来,一呆就是十天半月,像是走亲眷,也像是游子回乡。这样的情况我见过好几家,像万里厂、光明厂、遵义厂、光辉厂、卫海厂都有这样的例子。
近年绩溪文旅康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有近百名原小三线退休职工在绩溪买房置业。他们有的看中当地的养老楼盘,有的看中原小三线宿舍的改造楼盘。用他们的话说:我们喜爱大都市的上海,更喜欢绩溪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和泥土的芬香。我们打算每年都来绩溪住上几个月,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精彩多姿!
我是绩溪人,也曾经是一名上海小三线企业的职工。文章中许多事情我都曾亲身经历,许多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我切身感受过上海小三线整个奋斗历程的苦和乐,也深深体会上海小三线人对绩溪的爱与情。衷心祝愿这段二十年的短暂光阴不被历史长河所湮没,祝愿上海小三线与绩溪的友谊之树常绿长青!
(作者单位:原绩溪县缫丝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