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作为真正的天下英雄,都坐稳了三分之一的江山,而曹操更是早有名言:“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可就这两个大英雄大豪杰,在临死之前,居然都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如果他们的后世提防,或许历史的走向就会改变。
曹操临终前曾梦见三马同槽而食,他于是说了一句:“司马懿有狼顾之样,非人臣也,可用但必须防范,否则必预汝家事。”此后曹丕谨记曹操的教诲,可曹丕在曹操死后六年就早早去世,此后曹叡,曹芳已经不是老狐狸司马懿的对手,他钻研了一生的阴谋诡计,终于迎来了三家归晋的最终结局。
而刘备在白帝城对诸葛亮也做了临终表态,随后询问诸葛亮:“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诸葛亮说自然是当世之英才。刘备却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可诸葛亮并未把刘备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上,第一次北伐他放弃了魏延,反而让马谡当前锋,让王平做副将。结果马谡明显属于华而不实的那类废柴,就此丢掉了街亭,最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众人问诸葛亮哭的原因,诸葛亮说:“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其实司马懿家训就说过了,不可自诩夺权称帝,主要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学曹那一招,黑锅皇帝背,自己在后面称王,皇族灭了也可保家族一世,可惜后代掌权太甚,有无皇帝世人都知道,另外一方,马谡是诸葛亮想培育的重点对象,诸葛亮想培养接班人,自己可以专攻朝政,军事交给马谡,诸葛亮每次出征,朝内总有人跳出来反对,马谡就可以接班军事,又听话,可放心带兵,可惜了,马谡这一败,把诸葛亮弄的很被动,多少大臣主张休养生息,诸葛亮主张进攻,消除后患,什么七擒孟获,什么不服王化都是用兵借口罢了,魏延主张和诸葛亮有几分不同,魏延愿意为国效力不为诸葛亮效力,所以别人看起来魏延有反相,魏延才华很高,可是诸葛亮控制不住,所以诸葛亮不想朝廷出现不同声音,所以魏延是必死。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