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烟云中,三国时代无疑是个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巨头似乎成了那个时代的象征。但当我们揭开历史的帷幕,深入探索,会发现一个令人惊愕的事实:这些所谓的英雄,其实都是民生的压榨者。事业越成功者,对民众盘剥和压榨越狠。
传统的历史观总是站在帝王将相的角度,为他们涂脂抹粉,即使记录下他们的“恶”,也会用“不得已而为之”来为他们辩解。然而,真实的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以曹操为例,他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崛起,成为最终的“赢家”,绝非偶然。他之所以能在这场群雄逐鹿的游戏中胜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比其他群雄更能彻底地压榨和奴役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民众。
以袁绍与曹操的对比为例,两者在官渡之战前的势力范围可谓旗鼓相当。袁绍占据了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南部,而曹操则拥有豫州、徐州、兖州、司隶,以及荆州的南阳宛城和扬州的淮南大片土地。但从实际情况看,袁绍虽然地盘较小,却因其地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也较为稠密;而曹操虽然领地稍大,但大多地区残破,人口也较少。那么,为何领地残破、人口稀少的曹操能获得官渡之战最终的胜利?答案就在于他善于汲取民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手中的资源。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曹操无疑是一个更坏的人。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残酷地压榨百姓,以满足自己的野心。综上所述,我们不能被传统的历史观所蒙蔽,应该看到这些帝王将相的真实面目。他们或许在权谋、军事上有着过人的才能,但在对待百姓方面,他们的行径无疑都是恶劣的。
曹操与袁绍:两位河北霸主的民力争夺在三国鼎立的时期,曹操与袁绍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这场争斗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成败——民力。曹操,这位权谋家,比袁绍更能压榨和汲取民力。曹操的智谋与袁绍的实力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然而,决定胜负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曹操对民力的压榨和汲取,成为了他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并不是说袁绍不注重民力。事实上,河北地区在经济和农业发展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袁绍没有必要像曹操那样疯狂地盘剥民众。他的治理方式相对温和,对河北的剥削程度远不及后来的曹操。
曹操在公元205年水淹邺城、全面占据河北之地后,立刻宣布在河北废除旧汉赋税收取制度,改行新法。他颁布的《收田租令》看似是在指责袁绍把河北搞得一塌糊涂,但其中却隐藏着他的真正意图。他指责袁绍治理下的河北豪强“代出租赋,炫鬻家财”,目的是“欲望百姓亲附”。然而,这只是曹操的策略,他废黜了袁绍所实行的东汉旧制,改行新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丝二斤而已”。表面上看,这个新税制似乎很轻,但实际上,对民众的盘剥程度却远超袁绍所行的东汉旧制。据余鹏飞先生的《三国经济史》和《论曹魏租调制中的田租问题》两部学术著作披露,曹操所实行的“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丝二斤”的新税制,无论是田租还是户调,都大大高于东汉旧制。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霸主在治理和压榨民力上的不同策略。袁绍选择了相对温和的方式,而曹操则更为狡猾和狠毒。
在东汉末年,曹操的户调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每户需缴纳的绢二匹和丝二斤,相较于东汉的口钱与算钱,其数额高达四至五倍。即使在东汉末年,绢二匹和丝二斤也可折合成粟十四石。然而,田租的征收却发生了剧变,东汉时期的“三十税一”被改为“十税一”。这一转变表面上似乎减轻了河北地区民众的负担,但实际上却大大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据一篇名为《论曹魏租调制中的田租问题》的论文披露,这种新税制早在官渡之战前就已经在曹操统治区域普遍实行了。郭嘉曾指出,袁绍在统治上其实比曹操更为“宽松”。然而,这种“宽松”并未给民众带来福祉,反而使社会秩序更加混乱。
曹操对自耕农的压榨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真正残酷盘剥体现在军屯和民屯上。曹魏的民屯实际上是一种农奴制度,屯民一旦被纳入其中,便终生为屯民,不仅没有人身自由,还必须世代接受军事化管理,不能随意迁移。他们必须将收获的五成(若不使用官牛)乃至六成上缴给曹魏朝廷,同时还要无条件服从各种徭役。在战时,他们甚至需要变成士兵参与战斗。曹操的民屯政策对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压榨。每当他在领地内推行这一政策,民屯的老百姓就会大量逃亡。甚至在曹操势力范围之外的地区,当老百姓听说曹操大军来征讨时,都会争相逃亡。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孙权失利后,他曾将江淮老百姓迁回河南去做“屯民”。这些政策不仅揭示了曹操统治下的残酷一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民众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而曹操的统治则加剧了他们的困境。在江淮地区,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连年的战乱和苛政,他们选择了逃亡,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其中,许多人投奔了孙权,据史料记载,这个数字达到了十余万之多。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也曾经描绘过这一幕:荆州的民众纷纷逃亡,他们背井离乡,只为了寻找一线生机。而这一切的背后,都与曹操的残酷政策息息相关。曹操的民屯政策已经让人苦不堪言,但更残酷的是军屯制度。他建立了一套所谓的“士家制度”,将屯田士兵的妻子儿女作为人质,以此来控制士兵的行为。如果屯田士兵选择逃亡,那么他们的家人将会面临灭顶之灾。这种冷酷的政策,无疑让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
当时天下初定,许多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和罪责,因此逃亡的现象十分普遍。而曹操却对此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措施。在讨伐袁谭的时候,由于河流结冰,船只无法通行,曹操下令强行让老百姓凿冰通船。这种不近人情的命令,引发了河北民众的大规模逃亡。面对这种情况,曹操并没有反躬自省,反而颁布了更为残酷的法令。那些被抓回来的逃亡民众,无一例外地被处死。这种毫无人性的做法,让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曹操与袁绍相比,他的残暴程度更甚。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盘剥和压榨。有人可能会为他辩解,说这是为了统一北方不得不为的措施。但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定要让曹操统一北方?为什么不能是对民众更友好的袁绍来统一北方?当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东汉末年的诸多军阀中,曹操无疑是事业最成功的一个,但同时他也是对广大贫民压榨得最厉害的一个。
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无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无不想尽办法盘剥和压榨民众,压榨越凶,实力越大。真正的胜利者并不是对民众更友好的一方,而是更能有效盘剥、压榨、汲取民力的一方。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广大贫民的贡献是最大的,但同时又是最大的受害方。历代统治者都只是将广大民众当成了利用和压榨的对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