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康熙皇帝曾多次表示自己不喜日本,并强调不能对其有好颜色,哪怕他们对自己颇为尊敬,甚至将他的《圣谕》当宝典习读,都没能换得康熙皇帝的一丝偏爱。
然而,如此不待见日本的康熙皇帝,却在施琅提议攻打日本时持否定态度,这是为何?
1683年,施琅成功收复台湾,但是此时距离康熙皇帝下旨要求拿下台湾已经长达三年之久。
这三年的时间,不说其他,单从大清的国库来说,白花花的银子已经如流水般花费在军需建设上。
再加上康熙皇帝自登基以来,大小战事就没有停歇过,平定三藩就花了9年的时间,这里面的军需更是要耗费大量金银财宝。
这样细细算来,康熙皇帝得积攒多么丰厚的家底,才能平衡这项巨大的开支啊!
所以,康熙时期资金紧缺一直是个大问题。
况且,康熙时期是大清的巩固阶段,常年的征战带来的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的消耗,并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因此,作为一个心怀宏图大愿的君王,康熙皇帝还是希望国家能日益强大,百姓安居乐业的。
而彼时的日本
,虽然经常侵扰沿海地区搅得周边百姓不得安宁,但是
只要稍微部署兵力,便可将其压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打不打日本,对于当时的大清来说,并不是必要选项。
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当时的整个大清帝国政局,最大的隐患不是日本,而是一心要吞下大清的葛尔丹部。
所以,比起外在矛盾,内在矛盾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施琅的私心。
作为一代明君,康熙皇帝一直号称看人眼光毒辣,不管是宠臣明珠还是自己的爱子,一直被他拿捏的死死的。
你说,他会看不出施琅内心的小九九?
这个
施琅
表面上
奏请攻打日本,是为了替大清以绝后患,实际上是他是在为自己铺后路。
收复台湾之后,施琅俨然成为康熙皇帝的爱将,但是作为几次“叛变”的明朝旧官,施琅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如今台湾已经相安无事,往后自己受重用的机会少之又少,倘若自己没有了用武之地,康熙皇帝会不会过河拆桥?
这些都是不可控的内在隐患,要知道,随便几个文官,只要拿他“易主”之事做文章,他的人头都将不保。
经过多番思虑,他认为,只有再次为大清拿下功勋,才能给自己傍身,才能在金主这里求得更多的保障。
这也是他在收复台湾之后,马不停蹄地奏请康熙皇帝让他一鼓作气搞定日本的原因。
至于打不打得赢,拿不拿得下,估计他自己心里也是没有把握的。
实际上,那时的日本也并非看上去的那样不堪一击,熟读历史的康熙皇帝不会不知道:1266年,忽必烈出兵日本,史称弘安战役,而这场战役最后以元军惨败收场。
因此,即便康熙皇帝收到施琅上奏的请战折时,内心也对要不要征战日本有所考虑。
但是作为掌握帝国命脉的决策人,他在综合考虑了目前的形式之后,还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诧异的决定。
尽管后世很多人对康熙此举有诟病,觉得如果当时听从施琅的建议,就没有近代史上被日本欺辱的屈辱。
但是,综合当时的国力和全局来说,真的去攻打日本,很可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如若两军真的交战,葛尔丹部直扑而下,大清还真就不一定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获利。
首先,八旗的战斗力再怎么强大,要抵御的是葛尔丹部骁勇善战的武士们,两军之间的实力可以说是势均力敌,胜负很难评说。
其次,施琅的水军再怎么厉害,对抗的是在水域上如鱼得水的岛国军,这一战如果不能将其全部拿下,耗时下去,先不说人力,单说国库就会因此掏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任”,所谓天子无亲友,虽然施琅拿下台湾,正如他自己担心的一般,康熙目前是需要自己,不需要的时候又当如何?
说到底,康熙皇帝对于施琅还是没有百分之百的信任的,万一其中有诈,将会得不偿失。
由此看来,面对当时的局面而言,康熙皇帝做出了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作为大局掌控人,康熙皇帝从大局出发,没有以个人的喜好冲动行事,逐渐让大清走上正轨,也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