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青楼”常被视为是普通人难以涉足的场所。
然而,在历史上,青楼并非像当今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那样,而是属于一种“高端”场所,非一般人物可轻易进入。
你知道如果进去消费一圈,得花多少钱吗?
青楼之地
在古代,社会被划分为三教九流,其中青楼女子被归入“下九流”,因此常常遭到大多数人的轻视和排斥。
难道古代所有的“青楼”女子都不为社会所接纳吗?为何一些文臣武将竟会将青楼女子纳为妾室?
例如,陈圆圆嫁给吴三桂,李师师受到宋徽宗宠爱,薛涛则同时获得元稹和白居易的青睐,她们都出自青楼。
她们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似乎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青楼女子”有些不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是如何登场的。
古代的青楼也有所等级,分为三六九等。
只有那些高档的“青楼场所”才能真正称得上青楼,它们的门前常种有杨柳树,内部则布置有亭台楼阁和水榭飞檐。
而且,那些高端的青楼多由精美的青砖和碧绿的瓦片所建,门前还常种有杨树和柳树。
从远处望去,绿色覆盖广袤,点点红灯点缀其间,因此被称作“青楼”。
由于许多公卿贵族之家常以红门红瓦为装饰,因此有人将“朱门”和“青楼”并列在一起,借此形容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
尽管“青楼”一词最早出现在晋朝,但直到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青楼才开始广泛流传。
由于科举制度的普及,天下学子纷纷投身读书求仕,私塾不再是名门望族的专有之地。
唐朝时期,文人的创作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此外,随着“游行”之风的兴起,天子的文人墨客纷纷踏遍山川,最终汇聚于长安城。
然而,这些才子都接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且正值壮年,精力充沛,普通的青楼场所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然而,在儒家思想的压迫下,再加上科举考试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上加难。
因此,这些诗人在空闲时,往往渴望有人能够欣赏他们的才华。
于是,奢华的“青楼”由此应运而生。
有些青楼会挑选那些貌美如花、才情出众、聪慧机敏的女子,并对她们进行专门的培训。
培训项目不仅包括写诗作词、弹奏乐器、演唱歌曲,甚至连穿衣搭配和仪容仪表也会有专人进行指导。
这么费力气举办的培训,这些青楼又该如何回收成本呢?
青楼金窟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竞选“头牌”的情节屡见不鲜。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风尘女子站在花车上,弹奏琴曲,随之引发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
尽管这种表现方式略显夸张,但历史上确实曾有过争夺“头牌”的事件。
我们常常认为古人是保守且克制的,那么为何在这件事上他们却显得尤为“开放”呢?
这是因为,这些头牌并非出身卑微的风尘女子,她们大多数都是出自清白家庭,甚至有些是名门公卿之后,只因家道衰落,才不得不堕入风尘。
她们从小就接受了精心的培养,没有经历过任何侮辱,有些甚至比“富家小姐”更加尊贵。
如果将高端的青楼女子形容为“卖身不卖艺”,那么这些“头牌”可能连“艺”字也未必轻易显露。
只有在重要节日或名流雅士到场时,才会在轻纱帘的掩映下,偶尔唱上一曲,或留下几笔墨宝。
这些墨宝,无论是字形还是诗句,都堪称“顶级”,甚至许多才子也难以与之匹敌。
面对这样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那些平日只懂得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哪里见过如此盛况,理所当然地渴望一睹她的风采。
此时,众人越是渴望一窥真容,那些青楼女子却愈加不肯轻易现身,甚至有的会转身而上楼,留下的是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
这一声叹息,瞬间便能唤起众人满怀怜惜,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冲上前去。
然而,青楼的工作人员会走出来,阻止众人前进,并说道:“今天姑娘累了,改日再来吧。”
在好奇心与爱美之心的驱使下,许多人会再次光临青楼,点上一些酒水和水果,静待心仪的女子再次献身。
虽然每次的酒水消费不算高,但积累起来也能形成一笔可观的收入。
经过几次往返,当这些文人墨客几乎要放弃时,青楼便会开始着手进行下一步安排。
首先是“旗楼赛诗”,若想一睹心仪女子的芳容,便需先将你的诗词呈上,此地可不容忍目不识丁之人。
此时,青楼会为文人们准备上等的笔墨纸砚,提供一张精美的宣纸,最少价值一两银子,最多则需三四两。
在唐宋两朝,涌现了大量的诗人和词人,人才济济,数不胜数。要在其中脱颖而出,靠的只能是真才实学,虚假伪装是绝对行不通的。
能够创作出绝妙诗词的人,大多是金榜题名的学者或当朝官员,即便尚未中举,未来也极有可能步入朝堂。
因此,青楼的首轮筛选便直接剔除了那些短期内暴富的“暴发户”,而是更倾向于挑选那些要么富有,要么权势滔天,要么前途无量的“主顾”。
如果遇到那种虽然极为富有,却完全不懂得读书识字的人怎么办?
风尘女子
#智启新篇计划#青楼毕竟是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地方,如果缺乏才艺,又想得到青睐,那就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
在题诗时,青楼会指派专业的写手为你代笔,确保顺利通过第一关,不过费用可是不菲,动辄从几十两到几百两不等。
关键是这仅仅是第一关,接下来在第二关“打茶围”时,你必须让别人看到你确实富有。
手中仅握着千八百两,根本无法应付。
而在打茶围时,几位文人墨客常常聚集一堂,闲谈论道,吟咏诗词,若手中仅有一堆银子,想在这样一群文人之间安然坐定,实属不易。
这时,姑娘会坐在纱帘背后,静静地观察,挑选出自己中意的人选。
如果遇到那种看重才华而非财富的女子,无论你前面如何挥霍金钱,最终都无济于事。你不仅会遭到一群文人的鄙视,甚至可能会落得一无所有的结局。
如果强行制造事端,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能够在京城开设青楼的人,背后必定与王公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闹得小了打不赢,闹得大了就直接闹到公卿那儿,官府依旧偏袒青楼。
因此,普通人若去青楼转一圈,光是酒水和瓜果就得花费二三两银子;若想进一步,笔墨纸砚又得另外再花二三两。
再加上给小厮打点、赏赐侍女,光这一套下来,没有十两银子是办不到的。
在古代,农耕家庭一年的收入大约只有十两碎银。如果按照今天的汇率换算,相当于一两银子约等于一万元。
去一次青楼,一晚上就要花费十万块钱,实在是太离谱了。
更关键的是,去一次根本无法和姑娘说上话,只能远远地瞥一眼。
如果一切顺利,至少也得有四五十两才能达到与姑娘见面的地步。
见面后总不能只是坐着无所事事吧,打赏仆人、购置酒菜,这些都是额外的开支。
如果想要显得更为慷慨一些,还得赠送金玉首饰,作为定情的象征。没有百两银子,根本无法办到。
若想长期保持这段关系,首先需向青楼支付一笔丰厚的金钱,以确保青楼不会再允许姑娘与其他男子接触。
而且,每次在青楼相见,花费都不低于数十两黄金。如果换算到今天,几次去青楼的花销就能轻松超过百万。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连进青楼的资格都没有,月薪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开销。
如果不想每次都花冤枉钱,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为姑娘赎身,像宋朝苏轼娶王朝云为小妾就是一个例子。
由于苏轼曾是皇帝身边的宠臣,当地官员因此不惜倾尽千两白银为其赎回身份,助力两人得以终生相守。
因此,古人常言青楼是销金窟,这并非空穴来风,许多文人雅士为了一个“红颜知己”倾尽家财。
谁能料到,这些“青楼女子”其实是经过精心培养的,她们的存在本就是为了从文人身上赚取财富。
令人惋惜的是,这些青楼女子犹如被操控的提线木偶,沦为恶人手中的赚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