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写尽了天下爱恨情仇,刻画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英雄豪杰,既有帝王将相,也有才子佳人;既有文臣武将,也有山野名士,可谓群星璀璨,光芒夺目。在书中一众大名鼎鼎的人物当中,有一个人默默无闻,神秘低调,全书着墨也很少,甚至大多数人读完三国后,根本不记得他的存在,但他的一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促成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闪亮登场,奠定了三国历史的发展走向。这个神秘人物,就是大隐士好好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字德操,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汉灵帝末年,群雄割据,有经邦济世之才的司马徽不愿施展才能为时所用,他缄默固守,甘愿陷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司马徽平时从不讨论别人,如有人向他求问,他也不品评高下,总是说好、好、好。李瀚《蒙求》诗曰:“司马称好。”今日的“好好先生”,典故便从此出。
当时,司马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庞统,字士元,少年纯朴诚恳,无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为器重。庞统年十八岁时,以德公之名前往颍川拜见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机。最后,司马徽盛赞:“你真是个有才德的人,应当称作“江南第一名士”。自此庞统的声名大显于世。由此可见,司马徽确有知人之明。
公元207年,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司马徽对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司马徽自称是山野闲人,不堪世用,谢绝邀请,后司马徽推荐徐庶去找刘备,刘备知徐庶乃一奇才,认其为军师,后又经徐庶推荐,刘备方知卧龙诸葛,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了一番功业。
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占据新野,直指荆州,刘琮率荆州降曹。曹操对司马徽慕名已久,强行征聘,而司马徽却得病去世,才华未得施展。
对于诸葛亮的结局,司马徽早在诸葛亮初辅刘备时就曾对友人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意思就是说,汉室气数已尽,天下大势已定,虽有济世之才,呕心沥血,也不能帮助刘备完成统一之愿。
所以说,从某种程度来看,司马徽才是三国连年战乱的始作俑者。大道至简,殊途同归,顺应天时而动,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是逆流而上,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