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东南支柱。海瑞,国之利器。有一集,海瑞给胡宗宪押运军需。想要跟胡宗宪请教三件事。胡宗宪没有正面回答他,反而找来两首诗。海瑞刚开始还以为胡宗宪又是第二个赵贞吉,凡事都在跟你打谜语。可接下来,胡宗宪念完之后,海瑞懂了胡宗宪。
1.高适之诗喻海瑞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以此诗比喻海瑞,诗中所表达意思起意是厌官。破题确实爱民。高适最后是要封侯的,这也是鼓励海瑞好好为官,一定会有所成就。
海瑞一下听出诗中意思,立马起身拜谢。
在这里,胡宗宪在适当的时间,找了适当的诗,念给了适当的人。海瑞听完没有一点反感,反而对胡宗宪更加亲近一步。
跟赵贞吉相比,赵贞吉只是一味揣摩圣意,压榨百姓。对下属以官威下压海瑞。反观胡宗宪,事前在海瑞来之前,特意找一首符合海瑞心境的诗。足以见得胡宗宪对海瑞相当重视。海瑞听完诗之后,立马觉察出来。同时对胡宗宪也尊敬起来。
2.岑参之诗喻自己
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
诗中大意为置身万里之外报效朝廷,自己并无任何追求贪恋。并非不知边塞艰难辛苦,岂是为了妻子儿女打算。
这事间接向海瑞表明,自己报效朝廷。只不过有许多苦衷而已。这首诗的作者,跟比喻海瑞的作者。殊途同归。但又不一样。胡宗宪喻自己的这首诗的作者是壮志未酬,海瑞的则是逆袭封侯。显然,胡宗宪对自己和海瑞的未来已然有了预判。
以诗为铺垫,即夸赞了海瑞,又表明了自己。同时,又有难言之隐之意。海瑞听完之后,以明心志。接下来,胡宗宪难言之隐不能说的,海瑞也不会那么反感了。
这里,真是感叹这部剧的精致之处,为官的智慧刻画的非常之高。许多话里都能表达出三四层含义。胡宗宪的诗,既照顾到别人,又保全了自己。
3.海瑞问题,胡宗宪隐晦回答
接下来,海瑞总共提了三个问题。胡宗宪虽说没有正面回答他。但也为海瑞指明了方向。
第一个问题:制造局和巡抚衙门将沈一石的家产卖给胡宗宪同乡并非胡宗宪本意。
胡宗宪正面回答不是。
第二个问题:毁堤淹田是否另有隐情。
“这件事的案卷已经提交到刑部,依大明律法如需在查,必须呈报朝廷,然后再去刑部调阅案卷。”
这里,胡宗宪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指出海瑞想查要这么去做。证明毁堤淹田确实有隐情。
聪明人说话,点到为止。
第三个问题:通倭的案件,胡宗宪为什么要平反,而平反为什么不追查到底。
这里,胡宗宪只是避重就轻的回答了被海瑞救的人已被编入戚继光的军队。如果要查,自己去查。
胡宗宪要的是大局,海瑞要的是真相。有的时候,世上不是只有正确和错误两个选项。显然,胡宗宪选了个最适合的选项。
胡宗宪与海瑞,显然是官位不同,视角不同。也不是说谁更正确。只不过在那个位置上,思考的东西不一样而已。但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都是真心爱戴百姓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