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吞并六国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体制。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管理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实行了郡县制。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采取了极端的管控制度:焚书一项行为,就破坏了不少中华的诗书典籍。而他创建的大秦帝国在他的设想之下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下去,结果仅仅十五年就被颠覆,而这个人就是赵高。
众人皆知丞相李斯精通权术,却不知宦官赵高文武全才。赵高原为秦国宗室远亲,后进入秦宫为宦官,秦始皇听说赵高有才能,任命赵高为中车府令,这个职位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而之所以赵高可以是因为他身强体壮,其次懂车会驾马,更重要的是他会办事,深得秦始皇的信任。
赵高家是赵之宗属的远支,可是他的出身却很卑微,父亲因为触犯了秦国的刑律被处以“宫刑”,成为宫中的奴隶。母亲因受株连,没入官府当了奴婢。按照当时的法律,奴隶的后代仍然为奴,所以他被送进宫中,然赵高并不甘心如此,他生性狡黠,记忆力过人,对儒、法、阴阳之学皆有涉猎,尤精法家学说,并且写得一手好字。
所以赵高悄悄做着出人头地的准备。他通过细心观察,认准了秦始皇执行的是“以法为教”的国策,“事尤无小皆决于法”。于是,赵高以吏为师,很快精通了繁烦的“狱律令法”,凡五刑细目若干条款无不烂熟于胸。赵高通过高等选拔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中选,进入秦王宫廷担当了尚书卒史,直接在秦王身边从事文秘工作。
他的能力逐渐显现出来,他进入秦宫后所展现的个人能力和才智,是主要的因素。赵高的书法,堪称第一流,尔后庞大的秦帝国中,除了丞相李斯而外,大概无人能出其右了。秦帝国后来的文字改革,他有相当的贡献。而直接改变赵高命运的是“沙丘之变”。
赵高很有政治眼光,他知道秦始皇即将过世,必须考虑自己的下一步依归问题。经认真分析,他认定在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中,小儿子胡亥是最受宠爱,也是最易操纵的。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去世,这给了赵高一个机会,恰巧公子扶苏外出监督蒙恬修长城,而他又掌管秦始皇玺书,与李斯也达成了共识,就这样赵高走上了人生巅峰。
二十一岁继位的胡亥,是为秦二世。胡亥年少不谙国事,亲信赵高,大小国事都与赵高商议。赵高当权,向胡亥进言,捕杀其他无辜的皇族和大臣,以巩固政权。李斯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牺牲者,而秦二世的种种作为,更是让百姓不堪其苦,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群雄纷纷响应,成星火燎原之势。
赵高到后来逼着胡亥自杀,想以此来和义军和谈。可怜又可恨的胡亥只做了三年皇帝,二十三岁便死了。赵高继立子婴为帝,赵高令秦王子婴斋戒,在祖庙中祭祀祖宗。子婴斋戒5日后,子婴知道赵高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子婴灭了赵高三族。祸秦魁首虽然伏诛,但为时已晚,以子婴之贤,也无力挽秦殿之将倾。不久,子婴投降了刘邦,后又被项羽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