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中原大地上的氛围变得宁静,因为宋辽两国签署了“澶渊之盟”。这个盟约为两国带来了长达100多年的和平,使得边疆地区的将领们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和平状态下有效地筹备北部边防?
让我们以镇守雄州的大将李允则为例,他在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到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期间,展现了在和平时期镇守北部边防的高明策略。首先,李允则实施了修筑战备工事的计划。在雄州城北,原有一座瓮城,而李允则的计划是将这座瓮城与雄州大城合而为一。为了不引起过多关注,他故意传出消息说要在城北建东岳祠,筹款黄金百两作为供器。这引起了民众的热烈响应,但过了一段时间,李允则再次发布消息,称有盗贼从北方来袭,紧急缉捕,并在宋辽边界贴出告示。在这种紧张氛围下,李允则开始下令修筑城池,以保护东岳祠为名义。最终,一座巨大的城池在短时间内建成,城墙全用砖砌,城下沟堑环绕,沟堑旁栽种了榆树、柳树等树木。这样的建设将原有的瓮城纳入雄州大城之中。
除了城池建设,李允则还注重改善百姓的生活。原先,雄州百姓多使用草覆盖屋顶,而李允则鼓励百姓制造砖瓦,开始建造更结实的房屋。他还下令整治街道,将寺院迁至城北高地,寺院中的佛塔可以俯瞰三十里远的地方。此外,雄州北边有许多陷马坑,城上有瞭望楼,可以看到十里远的地方。李允则认为这些设施在南北和谈后失去了必要性,于是拆除了瞭望楼,填平了陷马坑,将空地用作驻守部队的菜园。他进行了街道疏通,修建了短垣,种植了荆棘,使得雄州的城市防线更加坚实。
面对一些持异议者的质疑,李允则坚决表示:“初通好不即完治,他日如有倾颓,复安敢动?”,并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雄州的防卫工作。宋真宗对此表示认同,肯定了李允则的策略。
其次,李允则在辽国开展了巧妙的间谍战。一次,有一位百姓告状称自己被辽国人打伤,辽国人逃走了。李允则给了伤者两千钱,并没有与辽国交涉。一个月后,幽州派人来询问是否有打伤宋朝百姓的事情,李允则回答称没有。原来,这是辽国人前来核实间谍刺探情报是否准确的行动。李允则的回答让辽国人误以为间谍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于是将该间谍处死。此外,李允则审问了一名辽军间谍,该间谍交代自己是燕京大王派来的,提供了关于宋军兵马和粮草的情报。李允则明知这些情报不准确,却假意赞同,并赏了间谍大量金子,让他回去。几天后,这名间谍将真实情报送回,还附上了辽军方面的情报。李允则不仅善于利用契丹间谍,还亲自派雄州百姓张文质假扮僧人,到辽国刺探情报。张文质伪装得很好,甚至在辽国做了官。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张文质回到宋朝,被任命为三班奉职、潭州监当。这是对他在辽国刺探的巧妙行动的高度认可。
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李允则在和平状态下有效地筹备了北部边防,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他在边疆十四年的镇守受到中央政府高度评价的原因。
总体来说,宋辽两国在澶渊之盟后迎来了一个相对宁静的时期,但对边疆地区的安全防范依然不能懈怠。通过李允则的事例,我们看到了一位将领在和平时期如何通过巧妙的战备工作和间谍战来保卫国土。这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一段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