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参制度是宋朝特有的部分官员拜谒御史台相关官员的一种礼仪制度,该制度诞生于宋初,发展于宋中后期,其发生的地点最初仅限于朝堂之上,发展到宋神宗时期,王子韶提出改革,规定该制度只能在御史台实行,并且其功能由“辞谢之礼”变为验证年老的官员是否昏庸懦弱及身体有疾病,这项礼仪制度由朝堂转移到御史台,后又转移到朝堂,当台参制度再次回到朝廷,它已兼具“辞谢”和“验疾”两个功能,既是“仪”也是“具”。
宋朝继承了唐朝有关台参制度的部分规定
台参制度的雏形就是相关出任或觐见的官员拜见、辞谢的一种制度,与礼仪有关,早在唐中后期就已出现台参制度的雏形。
唐中晚期时,有关的官员必须首先在朝堂走廊拜见御史台的台官,然后才能到朝堂上亲自拜见皇帝。
一般御史台官员也有假期,如恰逢御史台官员休假,但是相关官员还是不能直接上殿参见皇帝,台官不在只能先到殿外门口辞谢,等台官假满上任后,继续在朝堂廊下的屋舍里向台官辞谢或拜见,此道步骤万万不能省去,在殿前廊舍拜谒御史台官的礼仪制度从唐中晚期一直到宋朝都是朝堂坚持的一种制度和原则。
宋朝刚建国时,就规定凡是从各藩镇到中央参见皇帝的臣子,必须要进行台参,才可被允许觐见,宋前期继承了唐晚期的有关台参制度的部分规定,无论该官员有多高的官职和权势,都要进行台参,遵守台参制度。
公元988年,宋太宗时期的驸马中有几位来自藩镇,他们从藩镇入朝觐见皇帝,御史台要求他们先进行台参,然后再去参见宋太宗,驸马督尉很是不情愿,就到皇帝面前告状,请求皇帝不要让自己赴台参。
皇帝没有因为他们是驸马督尉就允许他们违反台参制度,以“风宪之职,朝纲在焉”驳回了驸马督尉的请求,到宋中期,台参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宋仁宗时期有明确规定,所有相关官员应该先去赴在朝堂廊下由御史台台参和台谢举行的辞谢或参见的活动,方可再入朝堂亲自向皇帝辞谢或拜见。
为何要先赴台参活动才能亲见皇帝呢?台参制度发展到宋朝中期已有检查相关官员是否年老并患有疾病的功能了,到宋神宗期间,这个功能才被明确规定出来。
怎样从“辞谢”变为“验疾”?
宋神宗时的监察御史王子韶曾上书给神宗,请求神宗改革台参制度,朝廷内有部分官员年事已高,尤其在当时存在一些七十岁以上的高龄官员,这些官员必须遵守改革后的台参制度。
台参制度改革后规定年满七十岁的官员必须到御史台接受体量,检验这些官员是否适合继续担任官职。体量检验的步骤十分繁杂,而且赴台参的人员又多,已不再适合在朝廷廊下的屋舍进行了,赴台参的地点改为御史台。由改革的内容可以看出,台参制度改革除了改革了台参的功能外,还改革了台参发生的地点,由朝堂门前改到御史台。
王子韶的向神宗提出改革台参制度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尤其是年老昏庸有疾病的官员的管理,王子韶把台参制度当作管理官员的一个工具,赋予了台参制度新的功能,王子韶在上奏的奏折中也说到:“徒袭旧仪”,但这继承以前皇帝旧的制度并不是他最根本的想法,仅仅是他的一个说辞罢了,更多的是利用台参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早在宋中期时,更具体地来说应该是宋仁宗时期,当时的朝廷就已经考虑到该如何加强对那些上了年级又身患疾病的官员的检验,这一直是当时皇帝在思考的问题,台参制度在当时也附带有检验老疾孱弱者的功能,但并没有被没有明确的归定指出来,神宗时的王子韶向皇帝上书后,才有规定正式出台。
宋仁宗曾向各地的转运司和刑狱司颁发诏令,让他们负责对各地知州及同判的体量。宋仁宗的这个诏令把对官员的体量从中央向地方扩散,后来县令等更低一级的官员都被纳入被体量年老或体弱的范围内。但是体量他们的都是来自转运司和刑狱司的人,深受皇帝信任的御史台在这其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王子韶对宋仁宗时期的台参制度进行改革,实际上也加强了御史台在检验年老官员方面上的职权,大大提高了御史台的地位,御史台的地位本来就高,它相当于皇帝的耳目,是皇帝最值得信任的部门,让御史台负责对有关官员的体量,把这个过程更加制度化,更加严格。
王子韶关于台参制度的改革内容主要规定,台参地点必须在御史台,每天派一名御史官对来赴台参的仁相加询问,询问清楚后,如果真有年老身体不佳者御史官还要再加审核,审核完后,发现其实在没有继续担任官职或处理政务的能力,便同意其亲自到皇帝面前禀明自己的情况。《宋会要辑稿》中就有记载:“若委实不堪厘务者,并许弹奏。”
王子韶虽在改革台参制度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改革后的台参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他的改革方案得到皇帝的批准,但是赴台参的地点却没有实实在在地转移到御史台。
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御史台官员及其他官员的反对,反对的声音在改革后不久就已出现,所有导致该制度改革没有成功。赴台参的地点又回到朝堂,由朝廷到御史台再回到朝廷,这个过程仅仅经历几个月就被定型了,台参制度的实行地点又被固定在朝廷。
宋神宗之后台参制度在继续发展,它的根本性转变为其后的发展作了铺垫,需赴台参的官员的范围在此后的发展中被扩大。
凡是经过考试、捐官或被复官的上任的官员都要到台参进行检验是否有疾病,只有通过台参的人才有资格继续被吏部分配职位。例如绍兴四年就有规定回家丁忧守丧期满回归的官员也必须赴台参,赴台参的人群不仅仅是年老体弱者了,发展到宋宁宗时期。这样的举措与规定扩大了台参的官员范围。
嘉定年间也规定,所有在都城升任或被贬谪的官员,或者到京城以外的地方赴任都必须进行台参,他们都被纳入了台参制度。台参制度究竟是如何检验相关官员的呢?宋朝的台参制度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检验官员的身体是否有资格赴任。
第一个方法就是“拜辑”,通过拜辑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体是否灵活,眼睛耳朵是否灵敏,为人处世是否合乎礼仪,这些都是评判一个官员能力高低的重要手段,第二个检验官员的方法就是“书札”,它的意思是让参与台参的官员写信,看他们的书写能力怎么样。
还有其他方法,例如让医师配合台参,观察这些官员是否有什么疾病,但此方法只在某些时候通用,从宋神宗时王子韶改革台参制度以来,“拜辑”一直是最常用的方法。
宋朝台参制度的演变,解决了哪些问题?
台参制度是宋朝继承唐朝制度的体现,宋在继承前朝礼仪制度的同时也在创新这些制度,宋朝前期朝纲未稳,台参制度只得保持自生的礼仪功能。
宋中后期,为提高官员的质量,提升朝廷的权力,便加大对台参制度的改革,台参制度在改革中创新,影响了任官制度,宋朝的冗官现象也因为台参制度得到改善,加强对官员的监控和管理一直是统治者所关心的问题。
台参制度究竟是礼仪制度还是检验官员的工具,其实它两者兼具,台参制度最先由朝廷转移到御史台,它在御史台的行使时间是非常短的,可能只有数月的时间,其他官员包括御史台台官究竟为何反对把台参制度放在御史台呢?
就是因为台参制度不能丢失其礼仪的功能,朝廷是最重礼仪之处,而御史台是帮助皇帝稳固朝纲、纠察官员过失之处,具有极浓郁的政治意味,虽然它回到了朝廷,但是它检验官员的功能没有改变,宋后期的冗官多,给国家治理带来沉重的负担,年老及不作为的官员也是冗官的一部分,台参制度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朝廷除冗官的措施之一。
相关官员赴台参,受御史台及朝堂上皇帝的检验,是宋朝管理官员及去除年老体衰官员的重要方法,宋朝开创了一种新的控制管理官员的方法,不仅加强对官员思想的控制,对其身体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身体政治”的相关历史可以从宋台参制度的演变中得到相关资料,对后世起到了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宋会要》
《宋史》
《长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