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为何不救二叔于危难?
219年冬,蜀汉大都督关羽在襄樊城破,为东吴大都督陆逊所败。关羽仓皇突围,却被吕蒙重兵围困在麦城。此时此刻,关羽只想立刻得到援军,脱离险境。他第一时间向镇守上庸的刘封发出求援信号。
然而让关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小叔刘封不但没有积极组织援军,反而以各种理由推脱,最终导致关羽在麦城被吕蒙斩于马下。
事后,刘封不得不面对刘备的质问和斥责。刘备一怒之下,甚至把刘封赐死。为何刘封明知救援关羽的重要性,却还是放弃了眼前的机会?我们不得不深思,在那危急的时刻,刘封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何放弃救援自己的二叔?如果我们站在刘封的角度,又会做出什么选择?
一、关羽败绩的惨重打击
公元219年10月,孙刘联盟已然破裂,孙权派大将陆逊率军偷袭关羽防区。没想到关羽轻敌大意,竟在临江阶上输掉本该稳操胜券的襄樊保卫战。
消息传来之时,蜀汉军民无不为之震惊。本已占据武功先机的关羽,一朝墙倒众人推,竟然如此败北。此役关羽不但丢失了襄阳这个战略要地,还失去了数万优秀战将。丢盔弃甲,狼狈奔逃。
而这一切,都源于关羽长期驻守前线的骄傲与懈怠。他轻视敌人的决心,也低估了自身防线的漏洞。严重的败绩无疑是对关羽威名的沉重打击。此时此刻,关羽内心的自信与骄傲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羞愧、自责与绝望。
二、刘封的犹豫不决
消息传到刘封耳中时,他正率军镇守上庸,心里打鼓似的紧张。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深知主公对关羽的重视。他知道,此番援兵与否,关系到蜀汉的存亡。
然而,刘封也深感担当不起。他才刚率军从孟达手中夺取上庸不久,军心与人心尚未稳固。一旦大军开拔,后方空虚,很容易招致袭击。再说东吴大军锋芒毕露,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趁机偷袭蜀国腹地?
犹豫之中,刘封想起了恩师刘备当年在赤壁之战的惨败。那场胜算看似稳操胜券的决战,却因战术失误而落得个落花流水。自己又岂是有能力救回局面的?
三、孟达的挑拨离间
更要命的是,刘封手下不和。他与副将孟达素来不睦,甚至还为了争夺鼓吹大吵一场。恰在此时,孟达趁机挑拨离间:
“公明若不发兵救援,东吴必然趁势攻占襄阳。到时罪责就要推在公明头上!不如趁现在申仪刚反叛,赶快投降魏国,才是上策。”
刘封心中一凛,冷笑道:“你以为本公明是什么人!区区襄阳城池,就能让吾背叛主公不成?我自会应对,你且莫要多言!”
孟达哼了一声,转身离去。留下刘封一人在帐中烦恼。
四、最终放弃救援的决定
经过深思熟虑,刘封终究还是决定放弃救援。他考虑再三,认定蜀国实力不足,无法与东吴抗衡。埋头苦战之际,后方又有申仪造反,根本无力分散兵力。保全实力才是上策。
于是,刘封下令军士休整生息,待换了按兵不动。这无异于是将关羽推向绝路。
五、错失救援良机的痛惜
219年冬,噩耗传来。关羽战死麦城,吕蒙将其首级献给了曹丕。刘备闻讯大怒,立刻传召刘封问罪。
“尔若救援关羽,吾弟岂会葬身他乡!”刘备语气中透着深深的悲痛与失望。
刘封哑然。主公的责问犹如一记耳光,狠狠甩在脸上。的确,自己做出的决定变相害死了关羽。错失救援的良机,他此生再难弥补。
“臣当时力有不逮,考虑不周,致使二叔身死他乡。望主公恕罪!”刘封痛心疾首,只能低头认罪。
刘备冷笑一声,命人灌下毒酒。刘封服毒自尽,不久气绝。
六、若是魏延镇守,势必救援无疑
这就是放弃救援的恶果。倘若当时镇守上庸的是汉中太守魏延,后果想必截然不同。
魏延性格直爽热情,敢于担当。他用兵极为灵活,善于机动调动。此番势单力薄的局面,也绝对不会让他退缩不前。
更关键的是,魏延与关羽私交甚佳。两人都是好勇斗狠之辈,打起仗来毫不手软。魏延定然会挥师救援关羽于水火,誓不遗弃。
以魏延的威名与才能,又岂会让关羽葬身在野呢?
我们不得不痛惜,当初镇守上庸的,偏偏不是魏延,而是刘封——这个在关键时刻,丧失勇气与担当的失败者。
结语
当危难来临,我们到底会如何选择?是迎难而上,与友人同甘共苦;还是退缩困境,坐视朋友?
也许每个人的选择各有不同。但至少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我们必须拿出真正的胆识与担当。只有这样,才不负自己,不负难友,不负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