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大多认为,蜀汉的主要武将是“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但是在正史记载中,蜀汉只封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个正牌将军,赵云在很长时间内地位都高,只是一个类似警卫长之类的角色。
按照民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排序,赵云的武力值应该很强大,实际上,赵云不但武力强大,体貌英伟,对刘备更是忠心耿耿。
相比于关羽的桀骜和张飞的性情暴躁,赵云性情平和,做事稳妥,一生几乎没有败绩,被后世人们称为“常胜将军”,赵云这样的人才在人才匮乏的蜀汉,真的太珍贵了。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初入成都的分歧
赵云本是河北常山真定人,生逢乱世,赵云很早就有志报国,他先是投靠了公孙瓒,在公孙瓒帐下效力时,结识了刘备。
欣赏赵云才华的刘备,与他一见如故。刘备希望赵云为自己效力,而赵云也从刘备身上看到了自己所渴求的仁君风范。
然而,刘备与赵云的初次相见,并没有让赵云立刻归顺刘备。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离开了公孙瓒。
直到七年以后,也就是在长坂坡之战前不久,赵云又一次与刘备偶遇,从此才跟随刘备建功立业。
投靠刘备之后,赵云参加了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平定江南四郡之战、独自指挥过入川的战争和汉水之战,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还舍生忘死救出了阿斗。
在刘备死后,赵云不顾年事已高,又跟随诸葛亮北伐,在马谡失守街亭的战役中,赵云本来率领少数疑兵,配合诸葛亮和马谡的主力军队与曹魏作战,只可惜马谡没能守住街亭,导致赵云也不得不退走,但是赵云撤退时,他的军队依旧训练有素,没有受到损失。
诸葛亮本来要奖励赵云,但是赵云因为街亭之败,认为自己只是尽到了本分,不值得受到奖励,所以就推辞不受,诸葛亮对赵云的境界大加赞赏。
其实,赵云并不是直到老年时期,才表现出淡泊名利的一面的。
当年,刘备刚刚得到成都时,觉得自己手下的将士们出生入死,跟随自己驰骋疆场这么多年,现在自己终于有财力对麾下的文臣武将们进行赏赐了。
于是刘备很豪爽地赏赐了关羽、张飞、诸葛亮和赵云等一批重臣很多金银财宝与良田美宅。
刘备的心意当然是好的,但是耿直的赵云,这时并没有考虑很多,就站出来对刘备说:“霍去病当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现在天下还未平定,益州的百姓们也刚刚经历了战火的摧残,现在跟他们争夺财物,只会让他们内心有更多的不安。
再说,我们已经得了益州,主公您这样做不就等于自己跟自己抢钱吗?”赵云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刘备可以不赏赐自己手下的群臣吗?自然不能。
刘备听了赵云的建议,心里虽然有些不痛快,但也知道赵云是一片公义之心。刘备仍然对群臣大加赏赐,赵云也没有因为这次意见不被刘备接受,就改变了自己爱提意见的行为。
赵云如果性格不是那么耿直,他应该学习诸葛亮在刘备赏赐事件中的做法。
对于刘备的赏赐,诸葛亮是坦然接受了的,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把这些钱装进自己的腰包,而是把这些钱拿出去作为军费,去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经济。
赵云的耿直虽然是从天下大义的角度出发的,但是这个建议可把刘备的嫡系臣僚们几乎全都得罪了。
一个人过于无私虽然好,却也显得其他人好像是为了私利才去完成统一大业的。这个世上,只有极少数人做一件事,是完全不考虑自己所得的。
在大部分出于公心的情况下,应该允许少部分个人有合理的欲望的存在。
但从公义的角度来说,赵云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他心里装着天下,认为所有的百姓都应该被好好地安顿。
征战的初心,是为了让百姓获得安全感,而不是占领了一块土地,就去掠夺百姓的财产。刘备当然也看到赵云淡迫名利的一面,赵云即使没有应得的赏赐,也会把本职工作做好。
长时间的安全护卫工作,也让刘备习惯的赵云在这个地位较低,却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岗位上,所以刘备就没有给赵云升职。
二、让赵云不受重用的另外两件事
其实,赵云与刘备的分歧,不止表现在一件事上。还表现在刘备想让赵云娶樊氏的事件中。当时,赵云帮刘备拿下了贵阳,贵阳太守赵范虽然决定投降刘备,但是心里还有很多不安,他决定用寡嫂结好赵云。
于是,赵范就请赵云去赴宴,表示自己和赵云同性,又很仰慕赵云的为人,寡嫂樊氏又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自己愿意成全赵云的好姻缘,从此不但会对刘备效忠,又和赵云夺了一层关系,岂不是两全其美?
但是赵范的这个提议,让赵云很气愤。赵云认为:自己既然和赵范结为兄弟,他的寡嫂就也是赵云的嫂夫人,如果自己真的娶了樊氏,会被天下人耻笑。
此外,赵云还觉得,樊氏再嫁是失去贞洁。更重要的是:赵范刚刚投降,真心假意还未辨明,万一赵范日后又生出背叛刘备的心思,自己又该如何呢?
对于赵云不娶樊氏的三个理由,刘备觉得都不是问题,所以他很大度地劝赵云娶了樊氏。首先,赵云和赵范只是结为兄弟,又不是亲兄弟,所以不会被人耻笑。
其次,对于女人守节这件事,刘备也表现得很开明。三国时期,大多数人都没有女性守节的观念,刘备自己后来也娶了再嫁的寡妇吴氏,说明刘备也不在意女人是否改嫁的问题。
第三,赵范投降的心思不坚定。对于这件事,刘备并不是没有顾虑,但是他更希望通过赵云娶樊氏,给赵范吃一颗定心丸儿。
赵云最终没有答应,刘备也没有勉强,而且他也没说赵云这样做得不对。不久,赵范果然又背弃了刘备逃走了。赵云觉得自己当时不娶氏是对的。
但是,刘备也许会觉得,如果早些给赵范一些安全感,赵范就不会离开他的阵营。
其实,前面两件事还不算根本的冲突,刘备与赵云最尖锐的冲突,是在刘备决定发动夷陵之战之前。
刘备决心为关羽报仇,这件事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诸葛亮当时应该也劝了刘备很久,让刘备暂时隐忍。
首先,刘备要兴复汉室,只能与曹魏政权对立到底,现在不去攻打曹魏,而与孙吴开战,会让天下人觉得刘备的心思已经不在兴复汉室,而只在于自己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
其次,刘备集团的很多谋臣、武将在这时都已经去世,刘备这时讨伐吴国,必然会让刚刚建立的蜀国产生极大的动荡,对于刚刚失去荆州的蜀汉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最后,孙权既然敢杀了关羽,就一定会积极准备与刘备开战,而刘备因为冲动而发兵,又因为复仇的执念丧失了理智。
可以说,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之前,很多人都已经预测到蜀汉的失败。但是,诸葛亮和很多人的劝谏,都没有打消刘备讨伐东吴的执念。
此时,赵云的地位远不如诸葛亮,说话的分量自然更无法和诸葛亮相比,但是赵云还是义无反顾地,在文武百官面前直言劝谏。
刘备虽然没有迁怒与赵云,但是却加深了对诸葛亮的怀疑。为什么赵云的劝谏会让刘备更加忌惮诸葛亮呢?
三、赵云和诸葛亮的关系更好
赵云一开始是因为看到刘备的仁义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而投靠刘备的,他虽然忠于刘备,却更忠于天下,赵云的这种思想,让他在刘备犯错时不会盲从。
在刘备任性妄为、丢失了大半国土的时候,在刘备渐渐显示出自己并不是那么在意整个天下的时候,赵云心中对刘备也是有一定的失望的情绪的。
其实,从很早以前,赵云就越来越觉得,诸葛亮的见解是更值得肯定的。
赵云性格的沉稳有度,与骨子里的严于律己、淡泊名利都与诸葛亮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则更加让赵云叹服。
因为这些原因,尽管从表面上来说诸葛亮和赵云都是为刘备服务的,但是赵云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认同,甚至比刘备还要高。
虽然诸葛亮和赵云是因为共同的政见,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合作关系的,但是刘备对此表现得不很淡定。
因为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本来就是文臣之首,而随着关羽、张飞、马黄忠等武将的离世,赵云成为了实际上的武将之首。
当然,刘备还是愿意相信,诸葛亮和赵云不会联起手来对蜀汉江山不利、对此时的太子,将来小皇帝刘禅不利,但是刘备大约也是很有些不放心的。
但不放心又能怎么样呢?诸葛亮和赵云是他在夷陵大败后,极少数还能信任、托付后事的人了。
何况,以刘禅的资质,托付给别人,别人未必愿意尽心辅佐。无论如何,诸葛亮和赵云是看着刘禅从小长大的,在自己出征在外的很多日子里,刘禅都是由诸葛亮和赵云负责照顾和教育的。
刘备在临终前,再一次赌上了蜀汉的命运和阿斗的运气,而诸葛亮和赵云终究没让他失望。
刘备的人生虽然有不能一统天下的遗憾,有败在孙权手中的愤恨与不甘,但是阿斗能得到诸葛亮与赵子龙忠心不二的辅助,刘备的幸运大概是很多皇帝都羡慕不来的。
对于赵云和诸葛亮来说,刘备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烙印,无论如何,刘备的出现,给了他们展示自己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平台,这大概也是可以让他们感到欣慰的。
虽然现实并没有那么理想化,但他们应该已经习惯了默默做事,不计个人得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