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
《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
王春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西楚霸王"项羽形象赏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文丨世界和平
编辑丨世界和平
前言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永远不乏各路英雄豪杰
争夺这片土地。
有的统一中华,
名垂青史。
有的接近成功,却
半路夭折。
这些英雄的事迹让人感慨万千,其中历史上就有这么三个人他们的失败对于很多人来说
是一种遗憾。
这些人都有极强的
政治头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如果他们成功的话,极有可能改写中国的历史。
那么这
三个人
都是谁呢?他们究竟做了哪些事?
第一位:“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
出生于1606年,年幼时期曾经给地主家放羊,李自成从小的生活十分不幸,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
祸不单行,
李自成所生活的陕西一带地区遭受了连续灾荒。
在这个背景下官府没有减少税收的迹象,
导致底层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不久之后李自成被招募到当地的驿站,
担任驿卒一职位。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
驿卒。
驿卒又称“驿隶”“驿丁”他们在驿站的地位十分低下,一般的驿卒来源也是从底层中招募的一些百姓或者监狱里的囚犯,
需要穿着统一的服装进行派送物件。
几乎是风雨同行,终身服役,
因此李自成所处的环境也并没有比之前好到哪里去。
所在驿站的驿卒挨饿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不久之后李自成因为疏忽丢失了文件,
所以被开除。
被迫回家的李自成便欠了一身债,于是被债主告了,于是被衙门传唤,
随后被救了出来。
气不过的李自成直接
杀死了自己的债主。
不久之后李自成被上级选中做了
一个军官。
不过在军队被大批调往北京进行镇压运动的途中,
却因为军饷被克扣,
于是兵士们发动了兵变杀死了领导者。
不久之后李自成加入农民军的大部队,
不断进行四方征战。
后来成为高迎祥的部下将领,
并帮助高迎祥一路向外推进,在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就已经表现出了独有的英雄气概和作战能力。
不久之后高迎祥战死沙场,
很快凭借李自成的个人威望和影响力,被众人拥护成为了新的闯王。
但是所处地带全部弥漫着灾荒的恐怖氛围,
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于是有人提出了更利于农民发展的土地计划,
于是纷纷得到百姓的响应,
这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1641年李自成功杀进洛阳城内,
并在洛阳开放救济粮安抚灾民。
1643年成功击败陕西地带的明朝重要军队。
随着一路向北方推进,攻打到了北京,
但是在北京的战斗中没有获得胜利。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领导政权。
不久之后李自成攻入北京,不过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对抗李自成,不久之后,
李自成兵败如山倒,
一路往外跑。
只剩下残存势力的李自成
最终在湖北被湖北地带的民兵组织杀害。
李自成的失败原因有很多种。
第一种就是用人不善:
李自成虽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他在用人方面没有独到的见解,他使用的谋士都是一些骁勇善战的武士,
但不是一个洞悉未来的智者。
在建立政权之后并没有积极安抚百姓,
也没有长远的眼光来发展自己的势力。
第二种就是缺乏智慧:
李自成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就是一个
缺乏学习和思考的环境。
他们从发展的初期就是一群
底层人士所组建的一支队伍。
从来没有自己的
战略计划
来支撑自己下一步的做法。
在作战期间也没有一套自上到下、涉及方方面面
军事作战体系。
只是一味的攻击或者防守,
这就是所谓的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除此之外
种种原因
也导致了李自成最终的失败。
这可能就是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吧,
没有一种置身事内的大局观来衡量事务的发展。
第二位:“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
生于公元前232年,江苏省宿迁人。
项羽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受到叔父项梁的影响,
项梁对于项羽的教育十分重视。
不过项羽感兴趣的不是叔父教自己学习文化知识,
而是想学习功夫。
项羽也在这期间显露出了自己的天赋,
他力气大到能够扛起巨大鼎,
并且个子于是十分高大。
一次秦始皇外地游玩所展现出的盛况被项羽所看到,
从此改变了项羽的人生轨迹。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纷纷站在秦始皇的敌对面,
准备起义推翻秦王朝。
项羽年轻的时候就跟随叔父项梁活跃在各大沙场上。
在之后的战争中项梁阵亡,项羽便成为了这支起义队伍的主力,
不久之后爆发了巨鹿之战,并成功击败自己的对手。
楚怀王听闻项梁战死的消息之后内心十分慌张,
于是急忙让担任要职。
项羽曾计划攻打秦始皇,于是建议宋义出兵,宋义不但不听,
还在军中饮酒作乐。
一气之下项羽杀死了宋义,
从此项羽威名大振。
不久之后率大军攻打秦王,秦王面对项羽的进攻之下,
不敌项羽,随后自缢身亡。
结果最后发现刘邦率先攻入咸阳,项羽内心十分愤怒,他认为自己的自己付出了那么多,
功劳应该归自己。
最终的垓下之战中,项羽经过多次战斗最终败给了刘邦,
最终认为自己无言面对江东父老,选择了自刎。
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原因一:自身战略出现失误
项羽在和刘邦军队作战的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好完善的计划,导致军队对战缺乏目标,
在和刘邦军师韩信的交战中失败。
原因二:面临内忧外患
项羽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后,
并没有统一管理好自己的内部问题,导致内部出现派别林立,各自为战。
项羽在和刘邦对抗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其他国家的对抗,
可谓四面楚歌。
第三位:“阿瞒”曹操
曹操
生于公元155年,安徽亳州人。
从小表现出了过人的机智和聪慧,由于家境优渥,
是个妥妥的富二代的生活气息。
直到曹操20岁的时候,
由于曹操背后势力强大,所以曹操便步入仕途开始做官。
曹操在做官期间由于自己的性格的原因,
导致惹了很多人,不久之后,曹操厌倦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于是辞职回家休养生息了,在曹操35岁那年,
汉灵帝崩殂,随后董卓讨伐进京。
曹操虽然十分看不惯董卓,但是又无可奈何,
毕竟自己又没有军队能够对抗。
没想到董卓做的事情越来越逆天,
不断加大自己的权力。
属于是各路军队决定讨伐董卓,
但是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才出兵讨伐。
只有曹操想直接将董卓连根铲除,
便自己率军队追了上去,结果不是董卓的对手。
不久之后曹操凭借自己的人脉又重新东山再起,
曹操41岁的时候打败了自己多年的宿敌吕布。
于次年将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宫中,不久之后,
曹操又开始征战沙场,
在曹操57岁的时候曹操平定了汉中和凉州。
准备一心对抗孙刘,但是最终在和刘备的交战中失败,
直到曹操66岁那年去世了。
如果曹操早日除掉刘备这个心腹大患的话,
也不会落到如此的下场。
曹操失败的原因如下:
原因一:战略布局出现误判
曹操在自己的实力发展壮大之后十分骄傲,
导致自己在战略上出现误判。
原因二:没有清楚认识军的优劣点
军队在作战的时候,
大部分都不会水战,
导致作战出现无序状态。
原因三:个人原因
刘备在进攻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后方问题,结果被地方攻击,导致战场出现人心动乱,另外就是曹操的形象比较残暴,
导致失去了民心。
结语:
以上就是历史上最可惜的是三个人了,虽然他们都一度接近成功,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因此我们应该懂得一个道理,
那就是做事情一定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只有把握好了这三个因素,
才能够保证人生的发展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