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周朝起,战马被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有句古语“军政莫急于马”道出了其重要性。在战争时期,战马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古代行军打仗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封建王朝的战马数量不仅反映了其军事实力,也成为发展的标志之一。以唐朝为例,这个王朝在鼎盛时期拥有了惊人的战马数量,成为历代之最。本文将探讨唐朝如何在战马的养殖与改良上取得巅峰,以及这一成就对其国力的影响。
初期的唐朝并非马匹充足,国力弱小,无法与强大的匈奴对抗。在西汉建立初期,由于物资短缺和马匹劣势,西汉采取了和亲的策略,与匈奴保持相对和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时期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开始与其对战。这转变的关键在于汉武帝大力扩充了马匹数量,从最初的两千匹战马逐渐增至四十万匹。
然而,这并非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多的战马数量。唐朝在鼎盛时期达到了七十万匹的战马数量,被誉为“秦汉以来,唐马最盛”。这一壮丽的数字引起了后世人们的羡慕嫉妒恨,体现在《新唐书》等史书中。那么,唐朝是如何在初期仅有数千匹战马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至七十万匹的呢?
唐朝初期的战马数量确实有限,仅为数千匹,主要来自对突厥的夺取和在赤岸泽(陕西大荔县)得到的三千匹隋马。然而,李渊和李世民的杰出之处在于,通过数年的征战,他们成功将战马数量从数千匹增加到一万匹。这是唐朝战马起家的基础,通过对这些战马的饲养,唐朝逐渐成为战马养殖的强国。
在西北陇右地区,唐朝大力养马,设置了八坊四十八监,创造了良好的养马环境。这一地区成为唐朝最重要的养马基地之一。此外,唐朝通过与各方朝贡的胡人交往,收到了大量战马作为礼物。尽管这些战马数量不多,但却有助于改善唐朝战马的基因。
唐高宗时期,对战马的重视进一步增强。通过对马匹的改良和大规模的养殖,唐朝的战马数量在鼎盛时期达到了七十万匹。陇右和河西地区成为唐朝养马的重要基地,对于这一地区的行政长官更是重中之重。唐朝甚至采用官爵作为报酬,鼓励百姓和商人从胡人处购买马匹。唐隆基时期,对战马的需求迫使唐朝进行马匹的引进和改良,逐渐形成了优秀的马匹品种。
唐朝还通过与胡人进行互市,用金帛买马,进一步增加了战马的数量。同时,对所有马匹进行登记,进行良马和驽马的分类,每年秋天还要向太仆寺报送。唐朝引进了各种优秀的马匹品种,包括来自西域和蒙古高原的四十余种,其中康国马是大宛马的一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对马匹的改良成果愈加显著。在李隆基登基后,他亲信王毛仲负责内外闲厩,引领唐朝对马匹进行更为系统和有效的管理。唐朝还通过将私人买卖马匹合法化,鼓励胡人将其名马作为礼物送给唐朝。这些名马的品种多样,来自各个方向,进一步丰富了唐朝的战马资源。
然而,唐朝鼎盛时期的战马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失去了很多养马基地,使得战马的数量急剧减少。战马的缺乏导致唐朝骑兵数量的骤减,这标志着唐朝的巅峰逐渐走下坡路。
总的来说,唐朝在战马的养殖和改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中战马数量最多的一个。通过对战马的引进、改良和大规模养殖,唐朝在战争时期取得了强大的战略优势。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势使得唐朝失去了很多养马基地,最终导致了战马数量的急剧减少,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战马的数量与养殖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