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古代但凡拥有帝王之才的人,似乎都具有一种知人善用的天赋异能,因为他们在成就大业的过程中确实离不开那些神鬼莫测的谋士、战无不胜的将军倾心辅佐,就譬如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曹操再见到谋士郭嘉的第一眼就断定“能帮助我成大事人,便是此人”
而刘备在卧龙岗诸葛亮之后也曾说过自己有孔明就是“如同如鱼得水”的感叹。而在刘备临终之际,似乎又将此进行到了极致。我们知道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更是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话的意思在明显不过,也就是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事,我走后你就好好的辅佐阿斗刘禅,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
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看来,刘备这话实在是骇人听闻,乃至大逆不道:天下是刘汉的,你刘备也要兴复汉室。真让诸葛亮做了皇帝,那他和曹操又有什么区别?所以一百年后的西晋史学家孙盛抱怨刘备:“做大事必须要讲究名正言顺,大臣就该尽忠皇帝,哪有说还要先看君主的才能好不好,再决定尽忠不尽忠的!这样的国家能统一天下才怪!这一遗命简直昏乱到极点了!”
所以时至今日不少人看来,这是刘备临终最毒一计,这一计其实是以退为进,点破诸葛亮可能篡位的野心,借此逼诸葛亮表态。要是诸葛亮面对刘备的“让贤”,真敢露出半点喜悦之情,或是应允下来,那门外的刀斧手就直接冲进来了。而诸葛亮也正是看穿了这一点,所以哭着闹着表忠心。
诸葛亮既然表了这个忠心,他以后也就不敢再篡位了,刘备这一招实在高妙。而在此之后刘备也并没有全然放心,为了以防万一他还安排另一个人,那便是赵云,而其临死之前前密授赵云口谕,事实上这揭开赵云追随刘备30年来,忠心耿耿,立下汗功劳而不被重用之谜。
原文: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从原文来看,刘备托孤完诸葛亮后,又嘱咐赵云,嘱咐完赵云救驾崩了,没有再和其他人说什么了。也就是在刘备的心中赵云才是最值得托孤的人,最后一道遗诏也是给赵云的。想来也是,赵云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了。我们知道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许多大小的战役,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由此可以看出赵云的能力和忠心都是没有问题的,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赵云两次救下后主刘禅,与之的感情自然是不错的。当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而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几进几出的救下了后主刘禅。
还有就是建安十四年,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刘备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
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放任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知晓后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获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幸得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所以说基于这种感情刘备便早已有意将赵云作为托孤之人。
而刘备临终前,也正是基于国、家的长久之计,刘备才有嘱托赵云的一段别有用心的话语,也正是因为赵云在世时没有人胆敢谋叛,所以刘备托付赵云的话并没有成为现实,否则,赵云定会像埋伏在魏延身边的马岱一样,咔嚓一刀结果了那厮性命。好在孔明谨遵刘备嘱托致力于统一大业,刘禅与诸葛也能和睦相处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节。
这种良好的局面也正是刘备所期望的。如果说刘备对孔明存有戒心,那么赵云就是刘备为孔明预留的杀手锏。而事实证明诸葛亮也一心辅佐刘禅,为匡扶汉室而努力,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怕是在赵云寿终正寝之后还致力于北伐,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实在是令人敬佩啊。
我们知道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