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一直都很低,女子不能当官不能出门,只能在家洗衣做饭,那时很多女子的一生就被困在一个小小的四方天地中。这就导致史书上记载的传奇人物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强如武则天那样的女子,才能从男性继承人中杀出一条血路,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除此之外,古往今来还有一个在战场上施展自己的才能,甚至得到了外国人认可的奇女子,她就是女将军花木兰。
花木兰的故事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作为一个本该在家里学习织布,等到了年龄之后就乖乖嫁人的古代女性,在看到年迈的父亲被强行征兵的时候,她毅然决然替父从军,穿上了于她而言过于沉重的铠甲,独身一人踏上前往战场的路。
木兰作为一个一直得到称赞的女性形象,她身上集结了我们能想到的所有美好品质,在家时她起早织布,勤劳聪慧。替父出征时她毫无怨言,以孝为先。在战场上她不畏生死,忠义两全,别说是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古代,即便是拿到现在来说,木兰依旧是每一个女生都渴望成为的样子。
这个故事也被翻拍成了很多个版本,不少人也提出了疑问,木兰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么完美的女性形象会不会只是人们在口口相传中杜撰出来的?对此很多史学家也展开过调查和讨论,最终的结论就是,木兰这个人是真实存在过的,她生活在公元五六世纪之间,从军时间为十几年。不过因为史料过少,时间过于久远,因此无法确定木兰真实的姓名和年龄。
《木兰辞》被编入教材很久了,其中生动地描绘了木兰在家中生活的情况和她决定代替父亲上战场的情形,但其实真正的史料根本没有这么详实,这篇艺术作品是经过加工与合理想象的,不能作为推断木兰真实姓名和住址的依据。
关于她的故事也有很多个版本,其一是说她是隋朝人,她的父亲被强制要求要上战场,而她心疼父亲年迈,于是女扮男装孤身上了战场,还立下了不小的战功。但是这种说法有缺陷,毕竟木兰辞是北魏民歌,和隋朝一点关系都没有。第二种说法认为她是北魏人,机缘巧合之下上了战场,虽然是一介女子,但在战场上却勇猛无比,率军击败了柔然的军队。回朝后她不要赏赐封号,只求能回家陪伴家人。
这两种说法各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其实将第一个故事的时间条件换成北魏的话就比较合理了,不过时移世易,到现在已经没人能说清楚木兰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她的确是一位勇敢坚毅的女将。这样一个动人心魄的女性形象自然常常被搬到影视作品中去,拍出来的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十分受欢迎。
为了纪念这位女将,国内还建立了一座宏伟的木兰祠,唐朝的时候就着手建立,经过世世代代香火的洗礼,如今的木兰祠看上去有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整座祠堂面积大概超过了70000万平方米,人们走进去会感觉自己十分渺小。进入大门之后迎面而来的就是木兰的塑像,塑像身穿战甲表情坚毅,很有大将风范。
除此之外里面还保存了很多赞美木兰的诗歌诗词以及文章,作者遍布各个朝代各个地区,但他们对于木兰的敬仰之情是相同的。而发展到现在,木兰祠已经成为了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连国外也有很多人在祭奠她,这无疑是一种依托于木兰而产生的正确的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