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一共延续500余年,在此期间也涌现不少著名的贤臣武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商朝时期十大著名文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有哪些。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排名,仅供参考。
十、臣扈(?-?),商朝大臣,太戊时,臣扈为执政大臣。
商王太戊时执政大臣,太戊任命卿士伊陟、臣扈,辅佐自己治理国家。臣扈和伊陟、巫咸一起辅佐太戊,商朝第一次中兴,诸侯归附,太戊故被称为中宗。《尚书》称他与伊尹、伊陟、巫咸、巫贤、甘盘为商六臣。
九、甘盘,生卒年不详,中国商朝名臣,甘姓始祖之一。殷之贤臣,是当时全国有名的有道德者。
人物简介:武丁之贤相。商王小乙时,甘盘即为大臣。小乙将崩,甘盘受遗辅政。武丁即位之初,得到甘盘的大力辅助,据记载:「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孔安国传:「高宗(武丁)即位,甘盘佐之,后有傅说」。据今本《竹书》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武丁即位后,「居殷,命卿士甘盘」。这些记载均说明甘盘为武丁初期的一位名相。甘盘死于武丁时期,武丁时期的卜辞里有“贞:今般死”的记载,便是占卜甘盘死亡之事。
八、仲虺(huǐ),任姓,薛氏,名莱朱,字仲虺,号中垒,薛邑(今山东滕州市官桥镇薛国村)人,华夏族。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奚仲十二世孙,薛姓始祖。
二十四岁,继任薛国君主,大力发展生产。后来。投靠成汤,担任左相,成为灭亡夏朝的主要功臣,发布《仲虺之诰》,辅佐商汤成就大业。
《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薛,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身为商汤的“左相”,仲虺在商代初年的政治当中居于重要地位。
《尚书·序》中曾经提到“仲虺作诰”。仲虺作诰,在诰书中首次提出天子失德失天命之哲学思想,乃世界各文化中所独有,并为中国后世改朝换代,提出合于天命之道德准则。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
《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仲虺的治国之道曰:“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这里讲的“国之利”,即《左传·宣公十二年》仲虺所云:“取乱、侮亡、兼弱也”。
七、巫咸是商王太戊身边的一位贤臣。他的儿子巫贤在太戊帝孙子祖乙登基后,任宰相,也有贤臣之誉。而甲骨文中有咸戊。故有学者认为巫咸或即商王太戊之大臣。关于巫咸其人,还有其它传说。例如,传说他是鼓的发明者;据说他是用筮(一种草)占卜的创始人;也有传说他测定过恒星,是个占星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巫咸留下两份著作:可能是他在朝的治术;〈太戊〉,可能是太戊时期。战国时有托名星占著作《巫咸占》,佚文收录在唐代瞿昙悉达所编的《开元占经》中。
六、商容,商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著名贤者,因为不满纣王的荒唐暴虐,多次进谏而被黜;一说他曾经试图用礼乐教化纣王而失败,逃入太行山隐居。周武王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辞不受,武王遂表商容之闾以示对忠臣贤者的尊敬。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应该是商容不满纣的昏庸暴虐,经常犯颜进谏,惹怒了纣,因而被废黜。一说是他和箕子一样被拘禁了,《鹖冠子·备知》:“商容拘而蹇叔哭”,即谓此事。周武王克商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尊重殷商的忠臣贤人,表商容之闾以示推崇。《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荀子·大略》:“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向)善矣。”
五、傅说yuè(?-?),商代时古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当奴隶,和许多奴隶一起做苦役。由于虞、虢guó两地交界处是交通要道,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筑路很不方便。傅说曾在傅岩山一带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后被武丁起用。《尚书·说命》记载了三篇武丁与傅说的对话。甲骨文中,无傅说相关文字记载。疑似是妇好的文字转述。
据先秦时期的《说命》三篇记载:
武丁时期有个失国,国君叫失仲,武丁准备征伐他,梦到上天给他一个贤人,可用来作为讨伐失仲。武丁醒来之后,命令百工画了这个贤人的像,派人带着画像到处张贴,在全国寻找。有一个弼人(大臣)在傅岩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个人,双肩高耸像收敛了翅膀的鸟一样,和图画上的人很像,就是傅说。
当时傅说正在傅岩筑城,上下用力夯筑城墙。这个弼人发现他之后,把他带到商都,武丁一看,确是自己梦中看到的贤人,赏给这个弼人一张强弓和一些好箭。
武丁问傅说:“我梦见上天把你赐给我,是不是这样?”
傅说回答:“是啊。我也梦见了上天说把我赐给你。当时的梦境我还记得,你左手拉着我的衣襟,右手作揖。”武丁大喜,说:“的确是这样。”
其实上帝预告让失仲灭亡,是因为失仲的妻子生了一对孪生兄弟,这两个孩子样子古怪,像两只小猪,失仲称之为“二豕”,觉得是不祥之兆,想杀了这“二豕”,又拿不定主意,故占卜了一下,向神灵求问:“我是杀了他们?还是不杀他们?”得到的占卜结果是“勿杀是吉”,失仲却违背了神意,杀了其中的一个,留下了“一豕”,神怒而假手武丁来灭掉“失国”。于是武丁就顺应天意,让傅说去讨伐失仲。武丁一直没能动手,因为没有合适的领兵人选。这样过了很多年,那一“豕”都成人了,上帝才给了武丁一个傅说,武丁命他带领商师去伐失国,把失仲的城邑围起来攻打,称为“围伐”。失仲和儿子一豕知道打不过商师,为了活命,在城池下面挖条地道,带着近亲族人顺着地道逃走了。傅说领兵占领了失仲的城邑,安抚了老百姓,从此以后失国也就成了殷商的属国。失仲和一豕在逃亡途中,一豕带了一部分族人偷偷地离开了失仲,去自谋生路。后来一豕这一支失族人繁衍成一个戎狄部族,称为“赤捊之戎”。
傅说伐灭失仲之后,武丁又命他在北海的一个岛上筑了一座城,当作“圜土”,就是监狱。傅说完成筑城之后,回来交工。武丁发现他真的是很有才能,于是封他为“公”。武丁又谦虚地要求傅说及时向自己进谏,希望能使自己像太戊一样“克辟万民”。
傅说的故事有很强的神话色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宗武丁继位时,正逢西戎为患,朝政衰败;武丁为使国家振兴,便隐瞒王室身份,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有一次,他在建筑工地遇到奴隶傅说,他发现傅说虽出身寒微,却天生聪颖、好学不倦,对国家大事颇有见地;武丁很佩服他的才识,就与之结为好友;在与傅说相处这段期间,武丁学到了不少治国的知识和本领,也就有意借助宗教迷信拔擢傅说为人臣。
在甲骨文卜辞中,提到武丁有一位大臣叫做“侯雀”(雀国侯爵),他曾经带兵攻打失国,后来失国也确实向商王朝进贡,由此,许多人认为傅说就是侯雀。
四、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微子。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子启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中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商纣王)最小。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候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父母想要立长子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为此事争辩,认为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
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后世称之为宋微子(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
子启死后,其二弟中衍(宋微仲)继承宋国君主之位,葬子启于宋国国都商丘西南二十五里微子墓,建有微子祠。
三、箕子,名胥余,是商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因其封地与箕,故称箕子,他与微子、比干齐名,被史称“殷末三贤”或“殷末三仁”。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仁”的思想。柳宗元《箕子碑》总结箕子一生为: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见一叶落而知秋将至,当箕子见到纣王制作象牙筷子时,就预料到他一定会为美酒而制作玉杯,将来还会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已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这里开始,纣王奢靡风气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败。果然,后来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朝政。箕子苦心谏阻,纣王都不听。
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作为商臣,在进谏纣王不听后,不忍心去做宣扬君主恶行而取悦民众的事。非常痛惜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之手,所以就割发装疯,隐而鼓琴,每天弹唱“箕子操”曲子来发泄心中悲愤。纣王以为箕子真的疯了,就把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在商周变易之际,箕子趁乱逃到箕山过起了隐居生活。周武王建国后,在陵川找到了箕子,并恳切地向他请教。当武王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愿意讲自己商朝的坏话。武王发觉失言后,便向箕子询问治国之道,箕子于是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给了武王听,史称箕子明夷。武王听后受益匪浅,十分崇拜箕子,便想请他出山帮助治理国事。其实,箕子很早就对微子说过,如果殷商灭亡了,我不会做新王朝的臣仆,所以结果武王得到结果很显然,箕子婉言谢绝了邀请。
后来,箕子带着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人东渡朝鲜,创立了箕氏侯国。当周武王知道箕子在东方远避朝鲜时,便派人到朝鲜封箕子做朝鲜的国君,还邀请箕子回乡探望。
二、比干是殷商时期沫邑(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他不是商朝一般的臣子,而是商代王室重臣。比干是商王文丁的儿子,商朝第30代君主帝乙的弟弟,也就是害他剖腹挖心而死的商纣王帝辛的亲叔叔。比干是商朝地位尊贵的王子,因其封地在当时的比邑(今山西省汾阳市),所以称作比干,也称王子比干。
比干从小聪明好学,为人耿直。他20岁就担任少师辅政,相当于后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比干先是辅佐哥哥商王帝乙,帝乙离世后又接受哥哥重托辅佐侄子商纣王帝辛,他历经两代商王,从始至终忠君爱国没有二心,以敢于直言劝谏君王而闻名于世。
在比干辅政的4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心系百姓,以商汤、盘庚、武丁三位先祖留下的德政为准则,极力主张减轻民众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在他哥哥帝乙当政时,比干深受倚重。可是,当商王朝生杀大权到了侄子帝辛手里之后,一心为国为民的比干却成了残暴成性、荒淫无度的商纣王“眼中钉”“肉中刺”,成为商纣王恣意妄为的“绊脚石”。
眼见着荒废朝政、纵情淫乐,对百姓横征暴敛,对臣民滥施酷刑,以至于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人神共愤诸侯群起,商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比干屡次劝谏不但不起丝毫作用,反而惹得商纣王对自己越来越多的厌烦。
比干秉持着“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的理念,跑到商纣王日日笙歌的摘星楼死谏,接连几天不肯离去,结果惹怒了残暴成性的商纣王,商纣王根本不念叔侄之情,杀了比干剖腹挖心,时年63岁的比干为商朝鞠躬尽瘁,最终落下个惨死的下场。
比干死后,尸体葬于今河南省新乡卫辉市东北15里比干庙村,受到了后世多位帝王的敬重、封谥和平民百姓的敬仰。
武王灭纣建立周朝,周武王感念比干忠义仁德,特意封比干墓,并赐比干为林姓;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比干墓大兴土木修建了比干庙;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封谥比干为“忠烈公”“太师”;宋仁宗赵祯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民间百姓则把比干尊为文财神供奉,足见后人对忠臣比干的尊崇。
由于比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心系家国为民请命以死谏君的忠臣,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仁”。
修建于北魏时期的比干庙是我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比名扬天下的孔庙早了500多年,所以被称作“天下第一庙”。
一、伊尹(千古第一名相)
简介: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挚,生于伊水(今河南洛阳伊河)。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
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商汤三聘之后,辅助商汤打败夏桀,为商朝的建立做出不朽功勋。拜为尹(丞相),尊号"阿衡",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即《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富强兴盛立下汗马功劳。
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逝世,终年一百岁,以天子之礼葬于亳都(今河南商丘市)。,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后世奉祀为“商元圣”。
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给予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伊尹生平成就:
1、医学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
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
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著录有伊尹所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注曰:汤相。此书又与《太公》、《管子》、《鹖冠子》、《淮南王》等同被班固列为兵家,似又可以当做兵书。
小说类著有《伊尹说》二十七篇。班固注曰:“其语浅薄,似依托也。”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伊尹书》一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也有伊尹篇。
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代祭祀伊尹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黄尹”诸称皆指伊尹。
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占卜活动。
伊尹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医药行业神,但大多数民众相信,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2、厨艺
伊尹由厨入宰的经历,从史料记述中可知,伊尹先是当过奴隶的,幼年的时候寄养于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并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影响较大。
伊尹建树卓著,烹饪理论与实践较全面。记载伊尹烹饪实践的倒不多,只有说他去见商汤时烹调了一份鹄羹(天鹅羹)很受青睐。但从《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说汤以至味那些话来看,他的烹饪理论水平绝对是一流的。
虽然他是借烹饪之事而言治国之道,但若无对烹饪理论的研究和烹饪实践的体会,是不可能说得那么在行、那么精辟的。
伊尹在烹调技术及其烹饪理论等方面独树一帜。厨艺,只是伊尹众多本领中的一种。伊尹是中国烹饪之圣。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中国烹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为中国的“厨圣”、“烹调之圣”。
3、军事
伊尹在军事方面的活动,主要是参与了灭夏战争的策划、准备与实施。关于汤灭夏之战,史料欠缺,现今所知的有关记载亦多是语焉不详,尤其是对战役战斗的记载极少,难以全面详实地叙述,但关于灭夏战略的谋划、准备和实施,古文献中略有涉及。
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
伊尹通过对过去战争的总结,隐隐约约地发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意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于是开始冲破天命思想的束缚,把注意力用于研究人心向背这一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