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末的抗清史,称之为一部血泪史,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一点都不为过,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是其中两个最为典型的例子。面对清军的入侵,明末的爱国人士纷纷抱着宁肯掉头,也不剃发的心理,想方设法的为民族大义而誓死抗争。知名的抗清将领诸如:袁崇焕、史可法、郑成功,但今天,笔者却说的是另外一个抗清名将。他原是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在清军入关后,放弃了与明朝的对抗,转而辅助南明政权。率军东征西讨,转战西南数省,一度杀得清军丢盔弃甲被迫求和,他就是名震天下的两蹶名王:李定国。
南明力挽狂澜的战将——李定国
李定国,早年期间追随张献忠参加了农民军起义。虽说他年龄尚小,但勇气和武力却是军中出类拔萃的,人称:小尉迟,张献忠对他甚是喜爱,便收他为养子,统帅精兵入四川、出湖北。在襄阳一战中,更是擒获南明襄王,可谓是战功累累。1644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醉了一名汉奸,随后便做了清军的马前卒,在大败李自成后,清军向中原杀来,意图取明而代之。
面对山河破碎,外敌入侵的情景,此时已经称帝的张献忠掉转枪头,放弃和明军的对抗,挥师北上抗击清军。此后,张献忠战死沙场,李定国和农民军二号人物孙可望率军南下进入四川。之后进入云南,协助沐王府用兵三个月擒获了叛乱的吐司沙定洲,使得滇省大安。在此期间,李定国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说服了南明黔国公沐天波,两军携手共抗清军。
公元1652年春,清军两路出击进攻南明,命定南王孔有德进攻贵州,命吴三桂进攻川南。清朝此次进攻的意图很明确,就是企图两路夹击,一举打垮南明,平定西南。面对这等局面,李定国写信联络孙可望,要求出兵湖广,粉碎清兵的进攻计划。
大败清军,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三月,李定国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率军八万攻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之后率军不顾劳累南下广西,准备夺取广西的门户全州。进入广西后,李定国根据当时的敌我态势兵分三路,命副将冯双礼率左路取全州,张胜率军从右路攻打严关,自己则亲率一支军队从中路攻桂林外围据点,然后三路再合攻桂林。七月初四,三路军队合围广西,清将定南王孔有德走投无路自杀了,李定国随即占领桂林。随后乘胜派兵攻取柳州,收复广西全境。与此同时,李定国派兵东取广东,北进湖南。接连在长沙、常德、岳州的几次战役中大败清军,收复两州十六个郡,为南明夺回了千里国土。
衡州大战,斩杀定远大将军——谨亲王尼堪
1652年七月,李定国大败清军收复广西和湖南大部地区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清朝顺治帝大惊,急派定远大将军——谨亲王尼堪,统帅十五万八旗精兵南下进攻李定国。十一月,经过长途跋涉的清军进入了衡州附近,在这里,连续两次战斗击败了明军。得胜后的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便不顾劳师远征,日夜兼程行军准备和李定国决战。李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巧妙布署,诱敌深入,一举打垮了清军。而骄傲自大的谨亲王尼堪,在力竭之后被明军乱刀砍杀。
李定国两次战役,击杀了清朝两名王爷,使得满清政府朝野震动,一度想暂缓进攻西南各省,和李定国和谈。农民军另一个领头人孙可望十分妒忌李定国,孙可望本是个权欲熏心的人,看着李定国的功劳越来越大后,几次想置李定国于死地,但都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只好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进攻李定国,但是其手下的将士都不愿和李定国为敌,选择在阵前倒戈,大势已去的孙可望便投降了清军。孙可望投降后,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向清军出卖了南明的许多军事机密。1658年,清军命洪承畴、吴三桂和卓布太三人率军三路进攻南明,最终,李定国独木难支,一退再退。
1661年,西逃进入缅甸的永历帝,被缅王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至此南明至此灭亡。听闻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后,李定国泪流满面、悲愤成疾,于1662年病逝。
可惜李定国英雄半世,竟因小人之心猜忌使得复明的大好局势毁于一旦。要说南明抗清的中流砥柱,李定国才是,至于孙可望,为了一己之私背主求荣,也算是千古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