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司马懿明知是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不撤只有死路一条!
迪丽瓦拉
2025-08-21 21:04:57
0

前言

一个国家的存亡,难道不应高于一座城池的得失吗?当蜀军兵临城下,洛阳岌岌可危之时,司马懿心中又如何抉择?他转身离去的背影,又承载了怎样的伤痛和无奈?这一系列的选择,又将带领魏国走向何方?

一、蜀军围城,洛阳危在旦夕

公元228年冬,十二月的寒风中,洛阳城头已是一片阴霾。蜀国大将军诸葛亮率领数十万大军,在经历数年的北伐后,终于兵临洛阳城下。高楼森严的城墙之外是铺天盖地的蜀军军帐,寒铁般的长剑在冷风中反射着冰冷的光。

在层层守城的魏军士兵们眼中,蜀军的旗帜似乎遮蔽了整个天空。他们握紧了手中的长枪短矛,脸上隐藏不住对强大敌人的忌惮之情。

此时此刻,魏国辅政大臣、统领军队的司马懿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作为一名大臣,他明白洛阳的失守将意味着什么。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都,曾见证着中原各个朝代的更迭转换,它的沦陷将成为魏国历史上的一个伤痕。

然而作为统帅,司马懿更清楚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仅仅坚守这座孤城注定走向失败。蜀军名将诸葛亮曾用空城计大破荆州,其用兵之谋毋庸置疑。此次北伐的兵力之多,准备之充分,已不是任何防守可以抵挡。

洛阳的守军在日复一日的防守中逐渐疲惫不堪。空气中弥漫着低气压,士兵们的眼中透出无力和绝望。在这样的情形下,继续固守只会让士气更加低落,无异于坐以待毙。

司马懿为国家大业奔波了大半生,早已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此时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对魏国未来的忧虑。他清楚,这场围困之战已成定局。洛阳虽重要,然国之存亡才是根本。

二、痛苦抉择,保国之策

百般思量之后,司马懿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一切尚未变得无可挽回之前,他要亲自带领洛阳守军从城中突围撤退。

这并非一个容易的决定。魏文帝曾对他说:“洛阳者,社稷之本也。”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司马懿的脑海中。他明白,主动放弃洛阳,势必让魏国元气大损,人心必然动荡。这可能激发民变,进一步动摇统治。然而他更深知,这是保住国家的最后机会。

12月的第22天清晨,一片朦胧中,司马懿与心腹将领最后一次踏上城头,凝视着远处蜀军的营盘。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敌人无可奈何的惆怅,也充满了保家卫国的坚定。这是他此生最为艰难的时刻之一,却也是最需要坚强的时刻。

他转身离开城头,整理了一番思绪,这才召集将领开会。他向众将透露,要趁蜀军尚未完全包围,挑选精锐突围撤退。这一计划备受质疑,然忠于国家的将领们最终选择了服从。

当夜,泰山压顶般的沉重笼罩了司马懿的心头。他在烛火摇曳中整理着卷宗和文书,这些年来的心血即将付之一炬。他明白,自己此去势必要背负骂名,他颤抖地握紧了拳头。

然而转念一想,正是这些年来秉承先帝遗志、建立治绩,让魏国有了强大的国力。正因有了这些底蕴,才有机会在失去洛阳后重整旗鼓。这一刻,他必须鼓起全身的勇气和毅力。

三、魏军奔赴,转危为安

当晚,月黑风高之时,魏军在司马懿的带领下开始了撤退。这支部分优势兵力由驸马都尉费袆率领,人数大约3万人。他们避开重兵把守的口,从一条小路突围。

蜀军完全没有料到魏军会采取撤退的策略,正沉浸在即将全歼洛阳魏军的喜悦中。费袆等将领在夜色的掩护下,迅速率部通过缺口。待蜀军察觉时,这支蜀军已奔赴在路上。

诸葛亮对魏军突然撤退大吃一惊,他完全想不到魏军竟敢于放弃皇城。眼看精锐之师突围成功,他的多年心血收复洛阳的梦想破灭。

魏军的撤退为蜀军攻城造成了极大困难。洛阳城中骁勇善战的将士大批撤走,剩下的守军名存实亡。次日清晨,蜀军轻易攻入洛阳城。然而代价是策略被彻底打乱,无法立即继续北伐。

此时,魏军已经在司马懿的带领下转移到了河北一带重整旗鼓。洛阳的沦陷虽然带来了可怕的创伤,然而因主力部队突围成功,魏国国力依然强盛。司马懿避开了被困于城中覆灭的命运,也为魏国争取到了重生的机会。

四、功勋无量,赢取未来

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决断和谋略深感震惊。他明白,自己终究是输在了这个心思缜密、为国尽忠的敌手脑力和胆识上。这次北伐收复洛阳的终极目标没有达成,也让日后继续北伐的计划难以实行。

在此次围城战中,司马懿斩获了卓越的战略性成果。他放弃了洛阳,却保全了魏国的未来。魏文帝曾说他是“国之良才”,此战的策略选择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终究会给司马懿以正面的评价。他带领魏国渡过了这场危机,保住了统治基础,为魏国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巩固的根基。正因有了司马懿多年的治绩作为支持,魏国才得以在失去洛阳的打击下重新振兴,重新走向强盛。

司马懿的抉择和决策也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个国家的主心骨,在于能不能在危难之时做出牺牲,保全大局。在面对变局和艰难抉择时,司马懿没有退缩,而是奋发图存,最终赢得了转机。

这种为了国家利益甘愿付出和牺牲的品质,是每个国家所需要的。正如同许多伟人所言,个人的得失只是浮云,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才是根本。在那最关键的时刻,司马懿抛却了个人荣辱,做出了伟大的选择。

他的抉择无疑是痛苦和煎熬的。然而正是这样的抉择,铸就了一个英明和睿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护国英雄。这些伟大精神的光辉,也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辉煌。

结语

岁月流逝,城池易主。然英雄的精神和品质却能经久不衰。司马懿的决断撤军,不仅改变了洛阳城的命运,也改变了魏国的命运。在这件看似成功、却仍充满艰难选择的事件中,他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赞叹。

也正是在这样的伟人身上,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正如同若干年后的司马懿之子司马师所言:“此后之事,在予与子也。”在那年少轻狂的字句里,隐藏着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和坚定。这份信心和坚定,多少也来源于他父亲司马懿当年那个看似艰难的决定。

司马懿的抉择成就了一个时代,铸就了一位将相。它昭示着,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总会有人挺身而出,以身许国。正是这些人的无畏和牺牲奠定了一个国家延续发展的基石。他们也以这份伟大,赢得了千秋的赞誉和感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元... 张晏,张晏(元大德--延佑年间),字彦清,乃邢台沙河之地灵杰人物,张文谦之嗣子也。自幼沐浴文墨之香,...
原创 秦... 秦始皇陵1号陪葬墓的发掘近期获得重大进展,从发掘结果来看, 此墓为中字形大墓,含5组车马,按秦制,对...
原创 胡... 胡适,原名嗣穈,1891年生于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曾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务。他一...
原创 原... 大家都知道,古代帝王或者是一些达官贵人死后,他们都会被葬在陵墓中,而这些陵墓起着缅怀他们的作用。古代...
原创 吕... 吕布战死,赤兔马神采奕奕,关羽被杀后,赤兔马为啥绝食陪葬? 在大家观看古装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时,主...
原创 原...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风云变幻、天下大乱的三国时期,存在着很多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无论是“千里走单骑”、...
原创 匈... 司马迁《史记 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司马迁在《史记 匈奴列传》中的第一句...
原创 纵... 01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铜片...
原创 诸...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多次北伐曹魏,试图恢复汉室的统一。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
原创 太... 很高兴能够分享历史小故事给大家阅读,古人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知历史的重要...
原创 历... 虽说在中国古代,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几乎是根深蒂固。甚至有“女子无才便是得德”这样的说法...
原创 刘...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魁宝,比如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就出自这本传世经典。这句俗语里的典故就...
原创 将... 问题:如何才能每天读到这样的故事? 明末乱世,群雄并起。但是这所谓的群雄,却是没有一个能成大器的,就...
原创 原... 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是在一场战役中,师长决定要起义,可敌军的司令却喝酒为他庆祝,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要...
数万人打出9.4分,它比《长安... 如果说中国历史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一定是唐朝。 最近看完电影《长安三万里》后,对唐史意犹未尽。 熬...
原创 刘...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在各个朝代的建立过程之中,都少不了优秀的谋士与骁勇善战的将领,这对...
原创 石... 先看一下石勒关于评价刘邦与刘秀的原文。 《晋书载记第五章》:勒因飨高句丽、宇文屋孤使,酒酣,谓徐光曰...
出轨、家暴、潜规则,他算是彻底... 2025,内娱开年就不太平。 家暴、霸凌,漏税、炒作…… 短短一个月内,多位艺人接连「塌房」。 值...
原创 襄... 很简单,威震华夏之后,包围并全力攻打襄阳城,放弃樊城。 关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 在襄樊之战打成了消...
原创 姜... 三国时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又传奇的时代,这其中我们是能够看到很多的英雄人物的出现,其中像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