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权交接始于曹魏与东汉的权力交接,虽然当时汉献帝已经是傀儡皇帝,但名义上来说其还是汉朝统治者。
而曹魏取得政权交接后优待汉献帝,曹魏熬了几十年,曹魏又被司马家取代。
司马家从司马懿串联各方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就逐步实质上控制曹魏政权。
司马家经历三代人努力,到司马炎这一代才以晋朝取代曹魏。
而对于曹魏皇帝安排,则是依循前例按照曹魏优待汉献帝的操作来优待曹魏皇帝。
而曹魏还有司马家之所以优待前朝,一方面是表示王朝正统合法转移,其次优待前朝皇帝主要原因就是取代一方侵蚀和架空被取代一方时间久长。
而且火急火燎的取代会引发支持该政权的力量的不满,只有徐徐图之才能取得成果。
明明曹操都已经实际控制汉朝权力中心,并且建立霸府架空朝廷。
但曹操所顾虑的就是,他取代汉朝的政治舆论环境有没有形成,事实也很显然终曹操一世其人都持谨慎态度。
这也从侧面说明,儒家道德君臣关系约束力之强,哪怕曹操当着皇帝面干掉皇后,明面上曹操还是要摆出尊皇帝的政治姿态。
而司马家为人唾弃,就是其干掉皇帝,处理的结果并不让人满意,而且打破了儒家道德君臣关系上那一层薄薄的皮。
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于社会秩序挑战,所以引发社会秩序对于其所作所为都反扑是很正常的。
到了五胡乱华以及东晋时期,由于北方缺乏正统性,所以虽然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皇帝也是互相杀来杀去,但由于其缺乏正统性背书所以普遍时候代入感不那么强。
而到了南朝刘宋取代东晋时,这种代入感就相对强起来,主要就是东晋具有较强正统性。
在刘裕建立刘宋王朝时,对于刘裕来说他的势力建立时期短,并没有形成一种政治惯性以及政权稳定性。
同时司马家皇帝在正统性上又较强,虽然其表示绝对不会干预政事给刘宋王朝制造麻烦。
但不万一就怕一万,你皇帝表示是没有用的,主要就是怕有人借机举起反对刘裕的政治大旗,所以刘裕为了以绝后患就只有干掉皇帝一条路可走。
毕竟刘裕就是以推司马家而起事反对桓楚政权,他怎么能不清楚其中关节。
南朝的权力更替中,往往都是极度血腥还有残忍的,核心问题就是势力建立时间短,为了以绝人望就只有借前朝皇帝脑袋一用。
而北朝政治中,北齐由于其政治势力上的二元化导致北齐统治者往往需要通过极端手段来维持统治,这就造成了在我们眼里北齐统治者大部分都有神经质的表现。
而北齐统治者为了削平前朝影响力,通过一系列的屠杀前朝遗留宗族来实现其政权的稳固。
而北周政权则是由于其继承了北魏正统所在,所以从政治上来说其需要维持北魏皇族元家的政治地位。
通过让北魏皇帝元家来支持自身的合法性,所以北周有优待北魏皇族的现实需要。
所以综上所述,并且贴合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就是杨坚所面对情况跟刘裕其实没啥差别。
只不过刘裕上来过程中已经是砍瓜切菜一般把能反对自己的力量都清扫了一遍,在政治上又对世家门阀们做出让步取得世家门阀的支持。
杨坚同样也是如此,杨坚在建隋代周过程中就把支持宇文家的政治势力给收拾了,在解决外部政治压力后才着手准备解决掉了宇文家宗室还有那个小皇帝。
同样的,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就是消除后患,毕竟不怕万一就怕一万。
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如果有一份权力只有一个人能够占有而其他人不能,那么为了夺取该权力并且排斥其他人就会成了必然。
如果形象比喻的话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不需要第二个人再来切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