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乘马》有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古人在选择国都时,便深知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对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营商环境正如这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一般,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5年,北京新设经营主体达28.7万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达到9786家。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北京市实施的250余项营商改革举措持续发挥效力,为构建北京经济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擦亮“金字招牌”,“北京服务”多向发力。近年来,北京凭借实实在在的政策、包容审慎的监管创新,擦亮了“北京服务”这一金字招牌。一方面,精准出台政策,不断简化办事流程,降低准入门槛,让企业开办更加便捷高效,大幅缩短了企业设立所需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积极创新监管模式,从传统的“重审批轻监管”向“宽进严管”转变。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方式,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维护了市场秩序。在服务优化上,北京着力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多部门业务协同办理,真正做到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新设经营主体数量的大幅增长,充分彰显了北京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大量企业的涌入,不仅带来了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更为北京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的攀升,更是北京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有力见证。这些企业凭借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发展模式,成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聚焦“政策引领”,“有形之手”推波助澜。政策引导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北京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政府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以新能源产业为例,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储能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打造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正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帮助企业克服外部性和协调问题。”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为产业升级指明方向,推动北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善用市场机制,“无形之手”活力涌现。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竞争优势,必然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例如,北京的互联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加大在AI、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了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市场机制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风险投资、技术交易市场等市场要素的存在,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供了桥梁。中关村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拥有活跃的风险投资氛围和完善的技术交易市场,吸引了大量科技创新企业入驻。在这里,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迅速得到市场的检验和应用,实现了从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当前,北京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成效显著,但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仍任重道远。只有持续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发力,才能创造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营商环境,绘就更加辉煌的经济发展新画卷。(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