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初随公孙瓒,后因兄长过世离开,于邺城与曾经一见如故的刘备重逢,就此追随左右。演义中将之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列为“五虎大将”,流传之广可谓家喻户晓,外加品行无缺、武艺高强,因而深受读者喜爱。
演义不是正史,真实的汉末三国也没有所谓的五虎将,于是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关于赵云的质疑之声铺天盖地,而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便是赵云的“终身保镖论”。而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话题,说一说历史上的赵云。
赵云保镖论
经常上网看相关内容的朋友一定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言论“赵云是保镖,一辈子没带过兵”“赵云是保镖,统兵能力一般般”等等,虽然对于赵云是否有过带兵理解有所不同,但比较一致的是他们都认为赵云在蜀汉就是个保镖。
其次,对于赵云被演义抬高成五虎将之一,很多人也颇有微词,区区一个保镖,一辈子杂牌将军,何德何能与关张马黄同列?说白了,就是罗贯中胡编乱造,误人子弟,所以才有了近似完美的常山赵子龙,实则汉末三国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
另外,在不少人眼里,赵云的演义事迹还把陈到在历史上的作为给吞并了,换言之,演义中的赵子龙是历史上赵云+陈到再升华之后的形象。
总结起来,在一些网络历史学家眼中,赵云=保镖+杂牌,还恬不知耻的融合了陈到。所以每当有人赞扬赵云时,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多看看历史,少读小说。
先不说很多文章、视频在开篇就强调了讲述的是演义内容,您非让人家看历史本就有点大病。最主要的是这些让别人有事没事就多读历史的卧龙凤雏实际自己往往都没看过,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的跟风族罢了。
那么,历史上的赵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面对网络上的众说纷纭,我们应该相信谁?愚以为所谓的三国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无疑是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所谓的保镖
提到保镖,典韦和许褚常被视作标准保镖,根据《三国志》记载,典韦因功先后被曹操拜为都尉、校尉,经常率数百名亲兵卫士绕着曹操大营巡视,白天守卫在曹操身边,晚上睡在曹操的营帐外。张绣归降后,曹操设宴招待张绣及其所部降将时典韦便手持大斧立于其后。
按照这些记载,典韦是典型的保镖头目,统领曹操的护卫队,其主要职责便是保卫曹操的安全。但这也不是典韦全部的工作,因为《三国志》同样记载了他常先登破敌,当然了,如果说典韦是曹操的保镖头子,这点倒是没什么争议。
许褚就更不用说了,多次保曹操化险为夷,常与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曹操与韩遂、马超在战场相见时,身边只有一个许褚跟从,马超原本打算趁机突袭,结果因许褚在一旁紧盯着自己,虎视眈眈,故而取消了计划。当然,许褚也有一些上阵作战的表现,不过主业还是守卫曹操安全。
二人无论官居何职,总之从实际工作内容上看,大家普遍将他们视作保镖无可厚非,那么也就是说他们所做的便是保镖的工作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两位从不曾被视作保镖的蜀汉大将——关羽、张飞。
刘备起于微末,关张一早便追随左右,早年在刘备担任平原相时,二人任其别部司马,虽为上下级或者说主从关系,但是刘备对手下非常好,和大家打成一片,特别是与关张同席而坐,甚至睡在一个床上,而平日里关羽和张飞几乎终日侍立在刘备左右,保证他的安全,当然了也有没别的事做的成分。按照许褚和典韦的工作内容看,这一时期的关羽、张飞其实也就相当于刘备的保镖。
后来随着队伍的扩大,刘备地位的升高,关张也都开始有新的任务职责,也就是说他们早年做保镖是权宜之计,不过确实做过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人们给二将的标签大多都是猛将、名将等,绝不是保镖。
客观讲,关张更多时间是在外统兵征战,甚至关羽还做到了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他们不像典韦、许褚那样长期护卫曹操,以守卫主子安全为第一要务,所以若是将关羽和张飞也称作保镖,那么一定会让大家认为说这话的人疯了。
历史上的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这些是赵云在《三国志》中的原文记载,我们简单说一说,一开始他是公孙瓒的人,而当时刘备也属于公孙瓒麾下的客将,所以赵云奉命协助刘备与田恺作战,并且担任骑兵队长。严格来说,这一时期赵云不算刘备手下,只是暂时听命,而且负责的是统领骑兵,和保镖没什么关系。
当阳之战,被曹军追得落荒而逃的刘备抛妻弃子而走,赵云在乱军中成功救出甘夫人和年幼的刘禅,具体过程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赵云是成功救出了刘备的老婆孩子。因此有人认为赵云此时是保镖,负责保护刘备家眷是本职工作,所以这都是他应该做的。这话乍一听有些道理,但是完全没有佐证支撑,因为从内容上看只能体现出赵云在乱军中救了甘夫人母子,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有可能是职责所在,也可能是见到刘备顾不上家眷逃走后的临时起意,无法证明赵云的本职工作就是护卫刘备家眷。
刘备挥军入蜀时,赵云和关羽、张飞、诸葛亮都留在了荆州,无论当时他身居何职,总之和保镖肯定没什么关系,因为没见谁把保镖放在千百里之外的。而随诸葛亮入蜀支援刘备时,赵云还曾和诸葛亮分兵,也就是独领一军,同时有所斩获,因功被封为翊军将军。
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赵云的记载都是空白的,时间直接跳到了建兴元年的具体官职,然后便是随诸葛亮北伐,这一战赵云负责和邓芝统领偏师,与曹真对峙,以为疑兵,由于敌强我弱,所以作战失利,不过固守成功,所以没有太大损失,战后被贬为镇军将军。
这次北伐需要结合其他人的相关事迹来说,因为赵云部的任务就是牵制曹真,让诸葛亮在岐山主战场破敌,结果因马谡失街亭,导致蜀汉大败,赵云所部也就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义,所以退走。也就是说此战战败赵云、邓芝基本没什么责任,贬官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诸葛亮在此战后上表请罪,主动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赵云作为此战中官职不低的重要将领,连带被贬是非常正常的。
或许有人会否定我的说法,说我乱分析,赵云打仗就是不行。行不行咱先不提,这肯定和保镖没什么关系就对了。所以从赵云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由始至终他和保镖似乎都没什么关系,甚至在这方面关羽和张飞起码还有些短暂的经历,而赵云完全没有,那么这保镖之说是哪来的呢?
有人提到《云别传》中孙刘联盟后,刘备娶了孙氏为妻,而孙氏纵容自己从娘家带来的人为非作歹,于是刘备入蜀前任命的左将军府留营司马、任掌内侍的赵云起到了遏制这些人嚣张气焰的作用,并且还在孙氏试图将刘禅带回江东时与张飞一起截回。如果硬要往保镖身上算,大概也就只有这时勉强说得通,但真的也很勉强。因为这和刚才我们提到典韦、许褚甚至早期关羽、张飞做保镖时的职责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因为赵云的任务除了保护还需要管理,如果换个人我们可能根本不会将这项工作联想到保镖身上去。
另外还有一点,如果把《云别传》也当作历史的一部分,也就是将刚才截江夺阿斗算在内的话,那么博望之战生擒同乡夏侯兰;平定荆南后担任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并且因赵范之心不定而拒其寡嫂;汉中之战救援黄忠,并设空营计大破曹军;夷陵之战时督江州这些就都应该算上,这里面哪一件事都足以证明赵云的出色,却和所谓的保镖没什么关系。
所以根据史料,如果因赵云两救刘禅而认定他是保镖,那也是刘禅而非刘备的,而且这如果也算,那不用说许褚和典韦,就是那关羽、张飞一样也是刘备的保镖。至于赵云没有领兵打仗的机会更是无稽之谈。当然了,如果认为赵云统兵能力一般,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不过有一点,赵云确实没像关羽那样独守一方,话说回来,历史上俩人本来就有段位差距,这个比较也没多大意思。
还有人说赵云曾担任的中护军就是禁军头领,也叫作保镖队长,同时还负责武官选拔。这其实是曹魏中护军的一部分职能,同样的职务在蜀汉、曹魏、孙吴有的相似有的则大相径庭。所以,说赵云是保镖明显就是别有用心的蓄意抹黑,连断章取义都算不上。
杂牌将军与陈到的事迹
说完关于保镖论后,顺带提一句赵云身上的另外两个标签。首先是杂牌将军,其实人家那叫杂号将军,如果不是因为汉末常年动乱,放在和平年代杂号将军就不小了,一般能当个校尉就不错。而且赵云固然没有关张马黄那样前后左右四将军的高职位,但也不是一生都是杂号,建安元年的征南将军迁镇东将军就是重号,而且还封了亭侯,所以这种说法同样不够客观。
其次就是最好笑的理论,演义中的赵云融合了陈到的历史事迹,然而陈到的事迹是什么呢?
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杨戏传》
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李严传》
四年,永安都护李严还督江州,城巴。以征西将军汝南陈到督永安,封亭侯。——《华阳国志·巴志》
这就是关于陈到的几乎全部了,连自己单独的篇幅都没有,在别人那被顺便提了一嘴。当然了这不是否定陈到的地位和能力,毕竟官职仅次于赵云,不过事迹在哪呢?罗贯中是如何嫁接到赵云身上去的?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说到底就是因为赵云的粉丝多,触犯了其他人物粉丝的利益,于是衍生出大量黑粉。罗贯中为何将赵云改编为“五虎将之一”?是因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合传,赵云的官职确实比这四位低很多,但是大家反过来想想,赵云官职低那么多却依然被陈寿将之与四将军同列,是不是更能说明问题?也就是说起码在陈寿看来,赵云在某些方面或者说在整体性上有资格和四将军相提并论!
有人或许会说,陈寿多啥,他写的就是真的。这种人就欠大嘴巴子,你讲演义他让你看历史,你把《三国志》搬出来他词穷了,然后质疑陈寿。咱就说陈寿的《三国志》如果不能当作论证,难不成听着这些人信口雌黄想当然就是历史真相了?
当然了,无论怎样也无法阻挡键盘侠和黑子杠精,只希望不明历史又有些兴趣的朋友莫要被带跑偏,成为人云亦云的推波助澜之辈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