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族政权,唐朝出了一位女皇武则天,而草原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则出了一位“千古一后”。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皇后,便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
冯氏12岁入宫,15岁做皇后,24岁时文成帝逝世,其抚养的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尊奉她为皇太后。34岁,正值壮年的她又一手辅佐了皇孙孝文帝拓跋宏,被尊奉为太皇太后。
由此看来,年纪轻轻的冯氏在北魏政权中位高权重。那么,身为一介女流的她是如何一步步地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倍受尊崇?已经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位,她又为何终生不敢称帝呢?
冯氏从贵人到皇后,为文成帝的贤内助
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还要从公元441年说起。当时,正值南北朝时期,中国版图陷入多年动荡不安的局面。北燕国军冯弘之子冯朗娶了乐浪郡的王氏为妻,婚后王氏生下了一个女儿,便是日后的冯太后。
由于政治变革,冯氏出生不久之后,冯家遭遇飞来横祸。冯朗被下令诛杀,而冯家一干女眷则入宫为仆为婢,成了拓跋氏任意欺凌的对象。公元452年,文成帝登基,见冯氏貌美人善,很是宠爱。三年之后,文成帝便将她封为了皇后。
册封中宫之后,冯皇后十分注重后宫事务的料理,力图帮助文成帝减少后顾之忧,进而帮助他能够专心处理朝政。不仅如此,在庆典活动、祭祀礼仪等大型场所时,冯皇后更是将自身母仪天下的威严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为了国家的兴盛而感奋,为了国家的未来而操劳。
除了后宫琐事打理得井井有条之外,冯皇后还是文成帝十分重要的精神伴侣。每当文成帝心有烦闷和不快时,她都能够敏锐的察觉,并给予他温存和体贴,用百般柔情化解帝王的烦忧。
冯氏执政三朝,逼子退位,辅佐皇孙登基
早在道武帝时期,鲜卑民族汉化,便学习了汉武帝刺死钩弋夫人的旧例,但凡后妃所生之子要册立为储君,生母必须赐死,以防外戚专擅。而不足两岁的拓跋弘为妃子李氏所出,文成帝欲立他为皇太子,便下旨杀了李氏,拓跋弘就此便由冯皇后养育。冯皇后对他视如己出,百般爱护,竭尽慈爱,文成帝心中也深感欣慰。
这样的女人,皇帝如何能不爱惜?然而,好景不长,公元465年,文成帝英年早逝。年仅24岁的冯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拓跋弘即位,史称“献文帝”。
献文帝虽然是个聪颖过人,刚毅果断之人,但是他却喜好黄老之学,时常同朝中的士大夫和僧人们高谈阔论,给人一种厌倦国政,“不以天下事为意”的感觉。冯太后见此,心中深感不快,母子之间已生嫌隙。相比之下,冯太后更是喜爱自己的皇孙拓跋宏,一心栽培他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先前提到,文成帝死时,冯太后年仅24岁,正值青春年少的她,难免感到寂寞。而且,她还是出身于草原民族的女子,对于感情的表达更是真挚。所以,她常常会留意那些英俊的男子,以便选入宫中作伴。
其中,最受宠爱的便是李弈。他是官宦子弟,才貌双全,文质彬彬。然而,献文帝却因为流言蜚语而对他十分不满。公元470年,李弈兄长等人被李欣告发,献文帝借机下令将他们处死。
失去男宠的冯太后自然心有不甘,难以平静,又见献文帝进奸臣李欣为尚书,更是无法容忍。于是,她便利用自己的声威势力逼迫献文帝退位。无奈,公元471年,年仅18岁的献文帝做了太上皇,不满5岁的拓跋宏继承皇位,史称“孝文帝”。
原本以为事情已经告一段落,没想到退位后的献文帝并不放手权力。冯太后害怕遭到他的报复,决定先发制人。公元476年,冯太后以晋见为由招来献文帝,随即下令士兵将他擒拿软禁。不久,献文帝去世于平城永安殿。
这场宫变之后,冯太后便没有了后顾之忧,一心教育孝文帝。虽然,她对孝文帝的教育非常严苛,但是也正因如此,才促成了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
草原上的“武则天”,却为何终生不敢称帝
讲到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冯太后执政三朝,已经具备有足够强大的势力去牵制一个皇帝的进退。那她为何不在逼退献文帝的同时,自己称帝呢?
这个问题还得提到武则天的称帝条件。
就社会背景上来说,相比唐朝盛世,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是后人所无法想象的,经济自然也没有唐朝繁盛。那么,在这样一种并不开明的朝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十分传统而又根深蒂固、不容撼动的。
其二,从宗教因素上看,虽然冯太后一生都在推崇佛教的传播,但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在中国只是处于发展阶段。到了盛唐时期,佛教在中国才达到了鼎盛阶段。武则天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佛教中“众生平等”等观念运用得淋漓尽致。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冯太后本身志不在此,她的权力欲望是基于她对文成帝的爱慕,她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辅佐北魏皇室的统治。
如此看来,冯太后能够执政三朝,逼迫儿子退位,却终生不敢称帝,也是时代的造势和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