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高僧陈玄奘,在西游人设中,却不尽然。为何?因为他头上还顶着个神秘的光环——西天佛祖如来座下的二弟子金蝉子的十世转生,妥妥的佛子一枚。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西游记》
如来佛祖这样介绍唐僧,说他是如来座下的二徒弟金蝉子,因为怠慢佛法,被贬取经。
那么这里就有几个令人挠心的疑团:金蝉子何以是佛子?他是怎么拜在如来门下,成为堂堂西天佛祖的座下弟子,而且还是首席弟子之外的二弟子?大雷音寺佛菩萨如云,能成功胜出,被佛祖如此赏识,金蝉子必有常人所不能及的过人之处。如来看中了他哪一点?所谓怠慢佛法,究竟做错了什么?具体指的是哪件事?
取经路上,唐僧一个诡异的动作揭示了所有秘密——祭赛国扫塔,唐僧居然从下往上扫,而不是从上往下扫。
祭赛国金光寺佛宝舍利失窃,国王认为是庙里的和尚监守自盗。盛怒之下,国王把所有僧侣都罚做苦役。祭赛国国王何以如此动怒?
唐僧师徒看到的祭赛国是一座华丽无比的“帝王之所”。能叫小说作者吴承恩称为帝王居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东土大唐唐王李世民治下的长安城,另一个即是祭赛国。西牛贺洲乃是西域蛮荒之野,所谓诸国,其实不过区区一座王城。一个城池就是一个国度,弹丸之地,何谈帝王居!能与东土大唐第一天朝盛国相提并论,祭赛国了不起。
文也不贤,武也不良 ,国君也不是有道。——《西游记》
是祭赛国王有本事,堪比一代天骄李世民吗?祭赛国文武臣子本事平平,能力一般,国王也不是什么英明神武之主。那么祭赛国为什么如此繁盛呢?
我这金光寺,自来宝塔上祥云笼罩,瑞霭高升,夜放霞光,万里有人曾见;昼喷彩气,四国无不同瞻。故此以为天府神京,四夷朝贡。——《西游记》
祭赛国的秘密武器不是明主能臣,而是金光寺宝塔中的佛宝舍利。由于佛宝舍利的光芒万丈,为周边国度所景仰,故而,祭赛国成了“四夷”朝贡之国。换言之,祭赛国的富庶与威名来自佛法的加持,西天佛祖的恩赐。
佛宝失窃,被九头虫偷走,金光寺黯然失色,祭赛国也就失去了佛法的加持与佛祖的庇护。祭赛国王不生气才怪!
金光寺佛宝舍利丢失的终极定性是什么?和尚看守不到位,国王失职,辜负了如来佛祖的一片好心。
唐僧为什么执意要扫塔?
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西游记》
唐僧西出东土,踏上西天取经路。临行前发了宏愿:遇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
其心愿与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虔诚举动,具体的落实,来求得如来的原谅,取到三藏真经,完成自我救赎,功德圆满,再度回到佛祖的怀抱。
烧香拜佛扫塔具有一致性,或者说,其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对西天灵山,对如来佛祖的诚挚敬意与顶礼膜拜。求的是一个谅解,救赎。
祭赛国王寻回佛宝舍利,和唐僧扫塔一样,指向的都是如来佛祖,请求原谅与宽恕,求得佛祖的再次宠爱与恩赐。
金光寺失去了佛宝舍利,庙中宝塔蒙尘,唐僧怎可不扫?必须的。
唐僧扫塔。临时解救寺中和尚,吃饱喝足,求得一把扫帚。唐长老带上悟空,这就开始扫塔了。
怎么个扫法?宝塔总共十三层,从下而上,从最底下的第一层扫起。扫地嘛,自然应该从最高处扫起,灰一层一层往下落,扫把一层一层往下扫,这样才扫得更干净。
唐僧不走寻常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饱读经书、聪明绝顶的东土大唐高僧会干有悖生活常识的事情呢?
因为此时此刻,唐僧已经被定格为西游中的“扫地僧”。唐僧扫塔背后另有故事,隐喻着金蝉子的由来,和他与佛法结缘,被如来佛祖收做二弟子的终极奥妙。
金蝉子何以是金蝉子?又何以被如来青睐,收做座下二弟子?其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人物原型即是阿罗汉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此云继道。其母省亲,生于路傍故。姿性鲁钝,惟诵半偈,证罗汉果。——《弥陀略解圆中钞》
据说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生了个孩子叫周利槃陀伽。这个孩子是母亲在去娘家的路上诞生的。长大成人,很不幸,这个孩子天资愚钝,大字不识一箩筐,记性很差,别人给他讲的书本知识,重复无数遍,还是分分钟忘记掉。
父母过世。他的哥哥天资聪慧,博闻强记,拜在释教门下。哥哥有心带周利槃陀伽也去参佛,也做个佛陀的弟子。可惜,阿傩尊者作为如来的考核官,教给他几句简单的偈子,他也记不住。用了整整三个月,周利槃陀伽居然给不出答案,说不出那段话。阿傩尊者无奈摇头:考核期满,请下山。
周利槃陀伽很伤心,徘徊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外,久久不肯离去。佛陀路过,如来佛祖慈祥的目光看到了他。
如来告诉他,他之所以如此愚钝,是因为上辈子是个能力超群的大法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佛家典籍,各种经书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可是,眼见附近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想学习佛法理论,却被他无情拒绝。肚子里有东西,却金口难开,惜字如金,不肯传授给别人。
这叫什么?格局小了,只做自了汉,度自己不度别人。这不是如来所要的结果——大乘佛法济世渡人,超度众生,才是最大的慈悲。
庆幸的是,如来认为周利槃陀伽依然有慧根,有药可解。
如来给他开小灶,讲了一大通佛法理论,周利槃陀伽还是一脸茫然,记不住佛祖的话。
怎么办?没关系。简而化之,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来对他说了几个词:“拂尘”、“扫垢”。
给你一把扫帚,你去给孤独园中扫院子吧!心中牢记“扫尘除垢”四个即可,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领悟佛法真谛。
周利槃陀伽成了给孤独园中的扫地僧,日积月累,精心修炼,终于成就正果,被如来佛祖钦定为“十六大阿罗汉”之一。
如来和周利槃陀伽亲密到什么程度?把他推崇到什么样的高度?
据说舍卫国某位大名人宴请如来,诚心供养佛祖,开了个12000名的“斋僧大会”。所有比丘尼弟子都到位了,如来却迟迟不肯就座。如来旁边留了个空位,虚位以待。周利槃陀伽罗汉落座,坐在如来身边。如来才肯坐下,和大家一起分享盛宴。
金蝉子凭什么能做如来佛祖麾下的二弟子?从下往上扫塔饱含了什么样的良苦用心?
真相了。金蝉子就是吴承恩艺术手法转换出来的“周利槃陀伽”的化身。
金蝉子被贬,所谓“怠慢佛法”,不认真听讲,指的是什么?
金蝉子人物原型即为周利槃陀伽。上溯到更早时候,以神话世界观描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金蝉子曾经是个佛法高深的阿罗汉,只顾自个儿造福缘,却不肯度化他人,成人之美。
这是有悖如来佛祖用大乘佛法度化众生的宏愿的。原来这才是如来所说的金蝉子“怠慢佛法”的究极真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金蝉子有这样的本事,却只顾自己乐呵,不肯拉别人一把,不合适吧!
如何救赎?金蝉子怎么完成自我解脱,再次被如来认可?
金蝉子十世转生,直到成为唐僧,去西天拜佛求经,求取三藏真经。大亨佛法东渡东土大唐,济世渡人,度化南赡部洲芸芸众生,用无量慈悲使得佛光普照,给大众以无限福祉。
如此,金蝉子才能“金蝉脱壳”,再次被佛祖接纳,证道成佛,皈依西天灵山。
西游唐僧高度契合了周利槃陀伽阿罗汉的经典故事。西游扫地僧是周利槃陀伽,当然也必然会是唐僧。
周利槃陀伽是怎么扫给孤独园的,唐僧就会怎么来。所谓“扫尘去垢”,得一点点来,从基础上用功夫,从根底扫起。这就是为什么唐僧要从下往上扫,而不是从上往下扫的奥妙所在。
如来佛祖亲自点化周利槃陀伽阿罗汉,安排座位在佛祖身边,阿傩尊者又是领进门的第一人。如果西游中,如来大弟子当属阿傩迦叶尊者的话,金蝉子以周利槃陀伽为原型,自然就被视作是如来座下的二弟子了。
该故事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慈悲与大爱,心灵的领悟,心智的开启,具体的实证操作远比所谓知识储备,多读了几本书更重要。知识与智慧,与慧根不是一回事。
所以唐僧要扫塔,要从根底扫起,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不能背,不能驮,要亲自用脚步丈量,走完十万八千里路,渡劫九九八十一难,长达十四年时间,才能取到三藏真经,最终成就旃檀功德佛的金身正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