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赤壁大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因为这是后期的三个国家都参加了的战役,所以,这场战争又显得比其它两次大战更加波澜壮阔,战争以孙权、刘备的胜利收场,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奠定了一个基调。
这就是,曹操失败,从此再也没有跨过江南;孙权的东吴政囘权从此实现了江南的稳固,而最大的受益者则是刘备,他从此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从而有了西川,也有了属于他的蜀汉国。
这次战役,无论是参战人物的层次、数量还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都是另外两次战役以及三国时期其他所有战役所无法比拟的,不过,这次大战虽然是在后来的三位帝王所统率下进行的,但有一个人的作用却是最为重要的,这个人就是周瑜,而周瑜的作用又是其他人无法比的。
正因为如此,后代的苏轼有“三国周郎赤壁”的名句,其实,很多人并不太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因为大多数人看的是演义而不是史书,那么,为什么说周瑜是赤壁大战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呢?
赤壁大战的前期是曹操征伐荆州的刘表,但是曹操刚刚南下,刘表就死了,继承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率领全州投降,这给了依附刘表的刘备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很快就被曹操击溃。
与此同时,西川的刘璋也派出使者向曹操联络,还派出了几百个士兵前来给曹操助战,这样一来,曹操的主攻目标就成了孙权,而他这次南征的最终目的也就变成了统一江南。
曹操要想跨过长江囘的障碍在于缺乏水军,因此上,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二零八年,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到了秋天的七月就开始了南征,刘琮率领全州投降,不但让曹操顺利地拥有了荆州,还意外地得到了荆州的水军,这让东吴人觉得自己的优势顿时失去。
于是,东吴笼罩在一片悲观情绪当中,一时间投降论调占据上风,大臣们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孙权此时也是难以决断,投降?父兄开创的基业毁于一旦,心有不甘,迎战?兵力和曹操相差太多,没有胜利的把握。
这时候鲁肃站了出来,他提醒孙权,东吴所有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独他孙权不行,他说,像我鲁肃这样的人投降曹操,还可以到得一个官职,日后慢慢升迁也不失获取富贵的机会,主公您投降,曹操又怎样安置呢?这让孙权看清了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但这并没有解决如何取胜的问题。
于是鲁肃又建议,让孙权赶紧召回周瑜,周瑜回到吴都,立刻反驳了投降派的论调,提出曹操只是托名汉相,实则是一个汉贼,这就解决了战争正义性的问题。
周瑜还指出了军事上战胜曹操的四个有利条件:
第一点:曹操即便是内部团结,也只能是速战速决,不可能长时间地和江东较量水军的胜负
第二点:北方并不是十分安宁,还有西北的马超、韩遂已经成为曹操的后患。
第三囘点:曹军的长处在于步兵和骑兵,现在他们舍弃了自己的长处,而想驾驶着战船和我们交锋,对他们是不利的。
第四点:现在天气已经寒冷,战马缺乏草料,北方的士兵来到江南水乡,水土不服,必然生病。
可以说,以上这四点都是用兵大忌,曹操冒险前来,必然失败,有了周瑜的这番分析,东吴内部统一了思想,决心和曹操一战。
正是因为有了周瑜对于战争基本情况的准确判断,才有了整个东吴对于进行这次战争思想认识的统一,这也是孙权做出最终决定的关键所在。
另外,周瑜在孙权的哥哥孙策时就已经成名,孙策能够定据江东,有周瑜很大一部分功劳,因此,周瑜作为东吴的最高统帅的地位无可动摇。
在战役进行的实际阶段时,军队调动,战役部署,攻防实施,都是周瑜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的,这也是周瑜不可替代的有力证明,因此,这个大都督的职位,也是其他将领不可替代的。
当然,赤壁大战也让孙权认识了具有战略眼光的鲁肃,而周瑜,在孙策时代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鲁肃之外,其他将领就根本无法和周瑜相比,周瑜从孙策时代所奠定的地位,也是他成为赤壁大战关键人物的最基本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