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七年十月,慈禧太后在回銮的途中,突然发布了一道让人颇觉意外的懿旨,把她的义女瓜尔佳氏指婚给了醇亲王载沣。这道懿旨,可以看作是慈禧对未来人事开始进行布局。
慈禧要给大清选出一个新的接班人
庚子之乱后,慈禧清醒地认识到光绪的帝位是不能撼动的,但是光绪此时已经三十多岁,且身体一直不太好,因此慈禧与光绪皇帝本人都为将来皇位的继承人问题而困扰。
在近支宗室王公当中,载沣年轻又是光绪的亲弟弟,由他的儿子继承皇位,满朝文武、天下臣民都能信服。所以慈禧才把她的义女瓜尔佳氏许配给了载沣,希望他们能生子继承皇位。
瓜尔佳氏不是一般的旗人女子,她是权臣荣禄的女儿。据野史记载,瓜尔佳氏长得很漂亮,荣禄也十分宠爱这个女儿。瓜尔佳氏长大后被送进宫里长期随侍在慈禧身边,后来成了慈禧的义女。
慈禧作为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主,政治头脑还是有的,这次指婚的目的,是想把荣禄和爱新觉罗氏家族紧紧捆绑在一起,当然也是为了表彰荣禄的功劳。
载沣当时已经承袭了醇亲王爵位,瓜尔佳氏一过门就是现成的嫡福晋,这对于荣禄来说,无疑是一种报答。
此外,慈禧也有私心,自戊戌政变之后,她与光绪皇帝的感情已彻底破裂,慈禧显然不想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光绪,既然她认为光绪靠不住,那么就必须在自己还能掌控局面的情况下早做决断。
载沣其人谨慎、听话,颇合慈禧心意,瓜尔佳氏又是自己亲眼看着长大的义女,他们的结合,慈禧无疑是放心的。因此名义上是为载沣指婚,实际上就是为今后的新皇帝择母。
正因如此,从光绪二十六年开始,慈禧便开始重用载沣,让他在内廷行走。次年又命他为阅兵大臣,随后让他管理镶红旗事务。接着,又让他出使德国。
此后的几年,载沣作为宗室的少壮派代表,地位不断攀升,到了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危之时,慈禧一语定乾坤,选定载沣之子溥仪,作为光绪的继承人。
朝廷高层人事的安排
从庚子之乱到宣统元年这段时间,清王朝出现了一个断层。随着李鸿章、刘坤一、荣禄等老臣先后去世,满汉关系的平衡也随之被打破。
李鸿章、刘坤一等老臣在世的时候,在汉族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与满洲贵族们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正是由于这些老臣的存在,满汉关系才能很好地维持。
但是这些人去世后,满汉矛盾日益激烈,面对这种情况,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设计高层人事权力结构。其中,有两个人顺利进入了慈禧的视线。
第一个是庆亲王奕劻,荣禄去世后,慈禧果断启用奕劻,以他为领班军机大臣主持日常政务。
第二个是袁世凯,庚子之乱中,荣禄的武卫军全军覆没,仅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由于驻扎在山东,才侥幸逃过一劫。慈禧回京后,袁世凯手里的这支军队,自然而然成了维系清王朝统治机器运转的坚强后盾。
事实上,慈禧对袁世凯的期望也很高,他希望袁世凯能像当年的曾国藩、李鸿章那样死心塌地效忠大清,也有意让袁世凯建立一个汉族官僚集团,也只有如此,满汉关系才能重新回到正轨上。
让慈禧意料未及的是,奕劻与袁世凯两人很快形成一个政治利益集团,这不符合慈禧的本意。为了防止庆袁势力危及到脆弱的皇权,慈禧开始提拔重用瞿鸿机、岑春煊等汉族官僚,希望通过他们,与奕劻、袁世凯在权力分配上达成平衡。
经过慈禧的精心布局,到了光绪三十三年,高层人事分为四大政治势力,即奕劻、袁世凯为庆袁势力;以瞿鸿机、岑春煊为代表的清流势力;以张之洞、鹿传霖、王文韶、孙家鼐等为代表的老派势力;以载沣、铁良为少壮派亲贵势力。
以上四派中,老派势力的政治态度含糊,为骑墙派。清流、亲贵两排则联合起来反对庆袁,这种局面是慈禧最想看见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相制约的局面。
然而这种平衡没有维持太久,慈禧太后在世的时候,不管是哪一派她都能随心驾驭,这也是她多年来在政治斗争中积累的经验。
慈禧是一个对政治十分敏感的人,她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意识到庆袁势力,将来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可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慈禧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除了庆袁之外,再也找不出其他办法来维持统治格局。
事情也正如慈禧想象中的那样,她死后,奕劻、袁世凯集团更加肆无忌惮,尽管载沣表面上实现了皇室集团的目的,但载沣毕竟年轻,他根本不具备慈禧那般的智慧、韬略,无法驾驭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更无法阻止大清灭亡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