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脑后有反骨,屡屡造反,诸葛亮“怜其勇而用之”。最后诸葛亮死后魏延再次造反,中了诸葛亮生前安排的秒计,为马超之弟马岱所斩。而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对魏延评价都不高。对其过于冤枉!魏延是刘备最器重的降将,在他的前半生一身好武艺却毕生颠沛流离,如若他不死定能助刘禅一统三国!
而魏延也是比较特殊的一员猛将,一方面他英勇善战、文武双全、为蜀汉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另一方面他孤高自傲、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一直不受诸葛亮所器重,最后竟然落得以谋反罪被人斩杀的悲惨结局,而他一生悲剧的源头其实就是他的性格。
魏延第一次出现,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时,此刻的刘备可称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此刻在刘表手下效命的魏延,仅是个连入厅议事资格都没有的部下,完全没有显露空间。但就是他,在刘备遭蔡瑁军队追杀时,时任蔡瑁手下的魏延挺身而出,挡住蔡瑁军整整四个时辰,将帅之气魄发挥得气贯长虹。也正因如此他才暂时投奔长沙太守韩玄。
之后刘备之所以能够入主长沙还是因为魏延,但是黄忠不忍射杀关羽,要被韩玄斩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魏延单骑杀入法场劈了刽子手和韩玄,使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得到长沙。魏延不仅仅是刘备的救命恩人,还是刘备不折不扣的福将。但是诸葛亮对于魏延却一直都是怀疑态度。
正是因为刘备爱惜魏延,才未让诸葛亮斩杀魏延, 作为蜀国大将,魏延智勇兼备,战功不在关羽、张飞之下。史书说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但是魏延命运悲剧始于他张扬的个性,正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喜剧。刘备初定汉中,曾于众人中舍张飞而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答曰:“若魏举天下之兵犯之,吾于陛下拒之;若魏引天下之兵进之,臣请以十万之兵于陛下吞之。”
由此也能够看出在刘备心目中真正智勇双全、能堪当此任的只有魏延,同时也显示出刘备慧眼识英才。而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几乎无恶战不与,且每战必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可以看出魏延多么渴望施展抱负进而有所作为。但魏延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性格同时也制约了他在蜀汉集团的发展。
特别是在刘备死后,魏延应该收敛自己的行为,但是他却没有。并且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由来已久,他认为诸葛亮为人过于谨小慎微,有悖于自己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的作战方针。难怪魏延常叹息:“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并且不顾全大局。只是一味地等待时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不负责任的诋毁,甚至对军令作消极抵触之态,难怪会引起诸葛亮的反感。
魏延的一生,有幸运,有不幸。论能力他是有的,但早年在襄阳、在长沙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他压抑感很重,总想爆发。作为一个从军队走出来的将领,战场上必然是勇不可当。但在政事方向往往偏向鹰派,这势必将导致蜀汉民不聊生,所以魏延这个丞相不能当。而他最终死于与杨仪的争斗之中,魏延是刘备最器重的降将,却被诸葛亮错杀,否则定能助刘禅一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