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去病主要战例:
1、公元前123年,霍去病率领800名汉军将士孤军深入,寻找机会打击匈奴军队,斩获敌军2028人,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2、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霍去病带领1万人孤军深入,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行军一千多里,在兰州一带和匈奴决战,歼敌8960人。缴获匈奴祭天金人。
3、公元121年河西之战夏季攻势,霍去病再次出击,越过居延海,斩杀匈奴3万多人。
4、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霍去病率军千里迂回,与匈奴左贤王部交战,歼敌7万人。后又乘胜追杀到狼居胥山,攻克瀚海而还。
二、霍去病实施精准导航作战的主要原因
根据网上查阅资料,主要有三个观点:
1、霍去病的军队中有匈奴人,对地理位置比较熟悉。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结束后,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取食于敌,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荤粥之士即匈奴人,霍去病部下有一支整建制的匈奴部队,奉霍去病为战神,既敬且畏,这些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对自己曾经居住的草原沙漠,地形地貌非常熟悉,帮助汉军的中原将士在茫茫沙漠和戈壁滩中找到匈奴军队的地点。
2、第二,汉军中有专职向导,长期对作战地点开展地理摸底。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卫青)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李广这一路的汉军没有了向导,导致李广迷路,卫青在消灭匈奴本部军队的对手就始终无法全歼匈奴本部,导致匈奴单于死里逃生,张骞也做过军队向导。
3、第三,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录方位和里程。
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阳······记道车,驾四,中道。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记录历程的记里鼓车。行进一里地,车上敲一下鼓,保证汉军打仗的时候知道自己走了多少里的路。
三、个人分析
以上这三方面在霍去病的作战行动中可能都有帮助,最接近真相的是第二个:
专职向导
。第一种观点匈奴战士不可能作为稳定的地图向导,风险太大,而第三种观点对于来去如风的轻骑兵来说也等同鸡肋。
汉代的边塞军制非常完善,根据已出土的汉简记载,屯军要塞中的将官大部分是世代延居的本地民众,军制中边塞设有专职向导,还有比较简略的地图和山川地貌的记载。
霍去病被称为军神其战术素养是极高的,其快速奔袭战术是快中有序,尤其是漠北大战千里奔袭,是一次非常严密的战术布局,作战前霍去病一定反复确认了行军线路、部队补给、向导问题,甚至可能这条线路有向导专门进行了行军测试,到真正行军时对这条路线已经非常熟悉了。
汉武帝喜欢打歼灭战,
“马邑之谋”
的失败让汉武帝意识到想要一举消灭匈奴常规打法是行不通的,匈奴人路太快,而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不可能不泄密,想抓住匈奴的主力就必须更快、更突然、更熟悉当地环境。
漠北之战前汉朝上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战术推演,此次战役就是以卫青为辅,霍去病为主。对于长途行军、迂回、敌军规模、向导的培养进行了多次复盘,这种情况下再迷路才叫奇迹。
漠北之战不仅是霍去病的封神之战,更是汉朝整个战术体系的跃迁。
严谨的军制加灵活的战术体系,让汉代武力值达到了巅峰,可惜汉武帝后来飘了,急功近利,让前期的成果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