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某一天,著名的陈赓将军来到哈尔滨视察。谁曾想,一名莽撞的交警竟然拦下了陈赓的车,强行要求搭车前往交警队。陈赓没有生气,而是冷静下令前往市政府,要求市长吕其恩现身处理此事。
交警见市长亲自现身,吓得魂飞魄散。最终这名交警受到严惩,而陈赓的到来也促使哈尔滨展开了一场整风运动,惩治官僚作风。但陈赓来哈尔滨的主要目的并非如此,他是奉命来建设一所重要的军事院校,这背后又有何故事呢?
交警拦车一事
那是1953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陈赓大将军乘车前往哈尔滨视察。一路上风景宜人,陈赓看着窗外的景色,心情格外愉悦。谁曾想,就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一个小小的交通岗亭前,竟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车队行至一处路口时,一名交警突然挥手示意陈赓的车辆停下。司机按照规矩将车停稳,以为是有什么交通指示。但出乎意料的是,那名交警竟然理直气壮地拉开了车门,就要强行上车。
"你这是做什么?快给我下去!"司机见状大怒,厉声呵斥道。
"干什么?没看我要坐车吗?快点开车,送我去交警队!"那名交警对司机的质问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
陈赓见状沉着应对,他没有动怒,而是冷静地吩咐司机:"开车,我们先去市政府。"
交警见陈赓如此淡定,心中顿时有些发虚,但嘴上还是逞强道:"你们要是不听话,我可就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了!"
车队很快行驶至哈尔滨市政府大门口,陈赓下车后直接吩咐手下:"给我把市长吕其恩叫出来!"
值勤的工作人员一听是陈赓将军到访,连忙通报市长吕其恩。片刻后,吕其恩小跑着来到门口,见到陈赓亲切地说道:"陈将军,什么风把您吹来了,快请进屋里坐坐!"
陈赓却没有理会吕其恩,只是指着车上的那名交警说:"这位同志还等着我送他去交警队呢,你自己看着办吧!"
吕其恩一看,不禁冷汗直流,他刚刚上任市长不久,没想到就遇到这等棘手的事情。但作为一名老革命,他很快镇定下来,对那名交警严词厉色地说:"你给我回去,等着被处理!"
就这样,那名交警为自己的无理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被严惩并革职查办。而陈赓这一次到访,也促使吕其恩下定决心,在哈尔滨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惩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
这只是一个插曲,陈赓此行哈尔滨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奉命来建设一所重要的军事院校。而这背后,又有何故事呢?
陈赓督办整风
交警拦车一事过后,陈赓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决定亲自督办哈尔滨的整风工作。作为一名资深的老革命,陈赓深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危害,如果不加以根治,将会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
首先,陈赓找到吕其恩,对那名交警的处理结果表示满意。他说道:"吕市长,你这次做得很好,给予了那名交警应有的惩处。不过,光惩处一个人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一顽疾。"
吕其恩点头表示赞同,他知道陈赓这番话的分量。于是,在陈赓的直接督办下,哈尔滨全面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
首先是对各级机关单位进行全面的检查,一旦发现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行为,绝不手软。有的单位领导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群众生活冷漠,被严肃批评;有的干部办事拖拖拉拉,推诿扯皮,受到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甚至被开除公职。
与此同时,陈赓还亲自带队,不打招呼地暗访各单位,了解基层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只要收到群众的"差评",无论对方是什么级别的干部,都会受到严惩。
在陈赓的坚持和吕其恩的努力下,哈尔滨的整风运动很快就见到了成效。各单位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干部作风发生了明显改观。群众反映,领导下基层的次数多了,对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更加关心。
有一次,陈赓听说一个普通工人对市委书记有意见,他立即让人将那名工人请来,亲自听取意见和建议。工人说,市委书记平时很少深入基层,对群众生活缺乏了解。陈赓当即批评了市委书记,要求他多深入基层,多同群众接触。
就这样,在陈赓的亲自督办下,哈尔滨的整风运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陈赓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保持谦逊谨慎的作风,决不能骄傲自满。他说:"整风永远在路上,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铲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一祸根。"
陈赓建设哈军工
整风运动只是陈赓此行哈尔滨的一个插曲,他的主要任务是来建设一所重要的军事院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1950年,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创办一所高等军事工程院校,以培养我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经过反复考虑,最终将重任交给了陈赓将军。
起初,陈赓对此事颇有顾虑。他是一名纯粹的军人出身,对于办学实在是外行。但中央的领导却给予他极大的信心和鼓舞,陈赓只好硬着头皮接下这份重任。
1953年,陈赓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哈尔滨。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没有,只有几幢破旧的房舍。陈赓看在眼里,叹了口气说:"穷啊,太穷了!那就从头开干吧!"
首先是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在陈赓的坚持下,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设施很快拔地而起。但这还远远不够,一所学校还需要师资和学生。
师资力量是办学的根本。陈赓四处奔走,从全国各地广纳贤才。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当时很多人对这所新建学校并不看好,纷纷婉拒前来任教的邀请。
就在陈赓一筹莫展之时,陈毅元帅及时伸出了援手。他直接将自己手下的整个研究室调往哈军工,为学校提供了一批精锐的师资力量。
有了这些教授为骨干,陈赓又从其他高校挖掘引进了一批教学人员,很快就组建起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数理化、力学、外语等各个学科的专家教授。
师资问题解决了,但学生从何而来?陈赓又想出一个绝招——招收一些将领的子女入学。他四处游说,有的将领欣然应允,有的则婉言推辞。陈赓可不管那么多,只要一个个地上门做工作,最终还是让不少将领的子女报名入学。
陈赓离世遗憾
哈军工的创办虽然历尽艰辛,但陈赓最终还是用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将这所学校办成了一流的现代化军事工程院校。然而命运往往弄人,就在哈军工初见成效之时,陈赓却因病离世,未能亲眼看到这所学校的未来发展。
1961年3月,时年63岁的陈赓因病情加重,不得不住进上海的一家医院治疗。虽然医生们已尽全力,但陈赓的病情却一直未见好转。就在这年3月18日凌晨,陈赓与世长辞,离开了人世间。
哈军工的师生们得知这个噩耗后,无不痛哭流涕。正是陈赓亲自操办,才有了今天的哈军工;正是他的百折不挠,学校才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办成了一流水平。可谓是陈赓的心血杰作。
谁曾想,就在哈军工初步站稳脚跟之时,陈赓却永远地离开了。他没能看到这所学校的未来发展,没能亲眼目睹自己的杰作在未来将走向何方。这对于陈赓来说,实在是一个遗憾。
当时,正在北戴河休养的毛泽东主席得知陈赓离世的消息后,也不禁感慨万千。他说:"陈赓同志不应该这么早就离开我们啊!他本来还可以为革命事业多做一些事情。"
毛主席的这番话,道出了陈赓离世的无奈与遗憾。作为一名资深的老革命,陈赓在革命年代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战争时期,他亲自统帅了著名的辽沈战役,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又亲自坐镇前线,指挥作战。
可以说,陈赓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哈军工的创办,只不过是他晚年的一件事业。谁曾想,就在这时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如果他能够多活几年,定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尽管如此,陈赓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已经足以载入史册。哈军工的创办,就是他晚年最大的心血杰作。这所学校后来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军事人才,对于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说,尽管陈赓没能亲眼看到哈军工的未来发展,但他为之做出的努力和付出,却已经永远铭刻在了这所学校的历史之中。他的精神和事迹,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仆后继、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