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阵之志,有死无生”、“将众整齐,每战必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吕布麾下的大将,“陷阵营”统帅——高顺。
高顺,无字,具体的出生年份,出生地点均不详,我翻阅了大量的史书资料,也没找到有关他出身的可靠信息。
有人说,高顺应该出身于兖州的望族陈留高氏,与袁绍的外甥高干是同族,但我个人不太认同这个说法,因为如果高顺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话,绝不可能会没有表字。
要知道,在汉末三国那个非常看重出身门第的时代,表字是一种“上等人”的身份标识,但凡进过学堂,读过书的人,都一定会给自己取个字。如果没有字,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出身卑微,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成年时没有行冠礼。
不过,有没有字并不重要,也不是本文的重点,接下来还是让我们来关注一下高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吧。
高顺这个人呢,非常的特立独行,他为人清白,刚正不阿,不贪财,不饮酒,有种严于律己的“道德楷模”气质。他的行事作风在暴虐嗜杀,土匪习气浓重的吕布军中,显然十分的别致。
早在吕布还在并州丁原帐下做官的时候,高顺就已经是吕布的部下了,他统领着一支大约七百人左右的精锐重甲步兵,是吕布军中的中坚力量,绝对的战力天花板。有史料记载,“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可以说,但凡遇到两军对垒,僵持不下的时候,只要高顺率领“陷阵营”出马,立刻就能攻破对方的军阵,取得战争的胜利。
即便是强如关羽、张飞这种“万人敌”的猛将,在高顺面前,也丝毫讨不到便宜。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和刘备在沛县展开激战,此战当中高顺身先士卒,率领“陷阵营”以少胜多,正面硬刚击败了关羽、张飞,随后又大破曹操派来的援军,完全就是一副大杀四方,逮谁灭谁的无敌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大将夏侯惇的一只眼,正是在这场战斗中被高顺的手下所射瞎。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高顺不仅冲锋陷阵,打仗猛地一批,对待“老大”吕布,他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建安元年六月,吕布的部将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发动叛乱,趁着夜色率兵攻打吕布所在的下邳。仓皇之下,毫无准备的吕布无力抵抗,只得连夜带着媳妇家眷翻墙逃跑,然后直奔高顺的营寨求助。
在得知了前因经过之后,高顺二话不说,当晚就领着兵马前往下邳平叛,天刚亮便平叛成功,带着郝萌的首级去向吕布复命了。
这效率,这执行力,高顺的忠诚与能力可见一斑。
然而,高顺的忠心却并没有换来吕布的信赖,相反却是不断地疏远和猜忌。也许是忌惮高顺在军中巨大的威望和实力,在郝萌叛乱之后,吕布竟然借故夺走了高顺的所有兵权,将他治下的“陷阵营”尽数交给了关系户魏续,等到打仗时,才会将兵符和“陷阵营”临时交予高顺。
面对这种摆明了的打压与排挤,高顺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依旧死心塌地的追随吕布、辅佐吕布。
高顺常常规劝吕布:“凡破家亡国的人,不是因为没有忠臣明智的部下,而是担心他们不被重用啊。将军做事情,不肯慎重考虑,时常出现失误,说话做事总是有差错。失误的事情难道可以一再发生吗?”除此之外,高顺还劝导吕布要多爱惜名声,不要目光短浅,因为一点钱财就去攻打军阀臧霸。
然而,高顺的苦口婆心基本上都被吕布给无视了,吕布依旧是我行我素,肆意妄为。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准备一举干掉吕布这个寡廉鲜耻,毫无节操可言的“三姓家奴”。
吕布不敌,接连吃了多次败仗,最终退到了老巢下邳城坚守。次年二月,曹操掘开泗、沂之水灌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士气降到了冰点。随后,在叛徒的内应下,下邳城破,吕布、高顺、陈宫、张辽等人被俘。
白门楼上,生死关头,高顺既没有像吕布那般毫无尊严的跪地求饶,妄图苟且偷生,也没有像陈宫那样慷慨陈词,一心求死,而是选择使用沉默,无声的表达了自己的不屑与鄙视。最终,他的态度彻底激怒了曹操,曹操下令将其处死。
史书记载,
“须臾,众拥高顺至。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
自此,一位忠贞坚韧,智勇双全的优秀将领陨落,可悲、可叹、可敬。
最后,引用一段评价高顺的诗歌节选作为结尾吧,“砾石飞砂陷阵营,破军斩将及迅雷。可怜赤心昭日月,忠言良谏奉先疑......”(全文完,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