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攻克由荷兰侵占38年的台湾,他英勇而决绝,没有给荷兰侵略者一点面子。让荷兰大员长官揆一在投降书上签了字,揆一率残敌五百余人狼狈的逃出了台湾,这段历史相对于后来对于洋人的战争确实很长“面子”。
时值清顺治一十八年,康熙即位元年,清军此时已经平定了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着手对台湾的收复工作。从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再到清军1681重新占领台湾,前后总计二十年。让我们来拨开历史的迷雾来看一下清朝收复台湾施行的策略,他们如何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从顺治年间就开始施行的迁海禁海的策略。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远离海岸线三、五十里,设立边界,布置防守,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切断了台湾和内地的全部联系。现在来看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是一个“昏招”。但对彼时还没有水师的清军是最好的招数。反而这种昏招的效果往往是最直接的,老百姓只想好好过日子不想卷入纷争,围而不打,这就离间了人心。
二:紧接着清廷开始施行招抚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为郑氏家族的拒绝而改变这个策略,三番五次的一直再妥协,最后差点把它整成了像“朝鲜”一样的藩属国。甚至是仗打完了,康熙还封了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公衔,还亲自接见了劝郑克塽投降的刘国轩,授直隶天津总兵,赏赐田地房屋。这还不够后又赏赐白银、布匹、战马等。
三:这种貌似招抚实则“离间”的策略是清军的惯用伎俩。三藩之乱清军危险,耿精忠说服郑经一起向北攻打清军,但郑经没有听从指挥反而从福建登陆后先后抢占了耿精忠的地盘,前方的耿精忠一看我的战果全让你给吞并了,老子不干了立马投降了清军。有意思的是,耿在前面打仗的时候,清廷却一直下诏招抚郑经,整的耿精忠心神不宁。后来清军又不费吹灰之力打了回去,郑经无奈就又退回了台湾。自康熙元年到三年,合计投诚的文武官员达到了三千九百八十五员,兵员十万九百六十二名,眷属将近六万人。
四:康熙的识人用人。可以说收回台湾是君臣上下一心的结果,这在封建中国的权利场很重要,纵观历史你其实很容易发现,君臣齐心协力去做成一件事是很难的。康熙独到的眼光和对姚启圣、施琅的因才施用对收复台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姚启圣的“三必剿和三必抚”原则,为收复台湾定下了战略方针。郑成功当年杀掉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据说施琅研究了二十余年的供台方法和策略,为报仇他进京蛰伏了一十三年,可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
五:机不可失。郑经死后立了长子郑克臧接班,但没多久就被郑克爽的岳父冯锡范毒死了,立了年仅12岁的郑克爽,冯锡范专横,贪赃枉法,大失人心。姚启圣据此上疏要求:“会合水路官兵,审机乘便直捣巢穴”康熙看了毫不犹豫,当即发布谕旨攻打台湾。
后来的事,自然水到渠成。
时至今日我们只能通过波澜不惊的文字去回忆那段历史,然而对于台湾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其中。
君臣收复台湾的一致决心和对稍纵即逝机会的把握。
剿带来的绝对压力,抚引来的政治归降,不是一味地放纵,也不是绝对的不可妥协,剿的同时又留下了活路,对台政策灵活多变这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将才的执着,就像悬在台湾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压迫感很容易让对面意志不坚定的人作出立场的改变。
根本就是清军的强大,当然这个强大可不仅仅只是军事上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