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袁绍和袁术是两位备受关注的角色。然而,尽管他们都有着雄心壮志,却从未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这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猜想和思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不选择这种明显的权谋手段?答案或许隐藏在他们所谓的更好计划之中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个谜团,揭示袁绍和袁术的策略和思想背后的真正原因。
一、曹操的觉醒
荥阳惨败,曹操失望而归。他原本以为,联军拥兵数十万,定能一举歼灭董卓这个祸乱天下的恶贼。谁知,这些所谓的盟友,不仅不勤王,反而
"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更有甚者,刘岱、张邈、吴资等人,竟然联手杀害了东郡太守桥瑁,夺取了他的地盘。
曹操不禁感叹,这些诸侯,不过是一群
互相倾轧、自相残杀
的混乱分子。他们不顾民众死活,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盟友,还有何用?失望之余,曹操决定另寻出路。他想到了江东,那里兵源充沛,兵士骁勇,或许能帮助自己重拾军威。于是,他找到了扬州刺史陈温和丹杨太守周昕,两人都慷慨相助,为他输送了两千精锐。
但就在曹操准备出发的时候,这些扬州兵竟然哗变了
。他们指责曹操"败军之将",不愿意跟随他去攻打董卓。在大帐中,他们甚至纵火,试图烧死曹操。这一刻,曹操终于明白了,在这个乱世之中,光靠拥兵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学会低调和谨慎,才能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生存下去。
于是,曹操重新整顿了手下的兵马,只留下了五百忠心的子弟兵。他明白,兵不在多,而在忠诚。他不愿意再像之前那样,轻举妄动,引来更多的祸患。曹操驱马远望,眺望着远处的龙亢县。
他突然有了一种感悟,也许这就是天意在暗示他,要
"亢龙有悔",
不要再高调张扬,而是要低调谨慎,才能找到机会出击。从此,
曹操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他逆浍河而上,去到附近的銍县和建平,又招募了一千多士兵。
加上曹洪和曹仁带来的家族力量,曹操手里又有了三千左右子弟兵。这一次,曹操决定去河内,加入袁绍、王匡、韩馥的盟军。毕竟,袁绍是反董勤王的盟主,也是曹操多年的老基友。在这个乱世之中,曹操明白,还是得靠大树好乘凉。
二、袁绍的野心
当曹操来到河内时,他发现,面前这位威震天下的袁绍盟主,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大明湖畔的本初哥哥了。就在这一年(190年)的六月份,董卓见关东盟军已渐瓦解,便派了几个有名望的朝廷大臣前去河内与袁绍讲和。但袁绍不管三七二十一,竟将他们全部杀死。
曹操不禁感到疑惑,这几位大臣都是有名望的老党人出身,并非董卓的爪牙,袁绍为何要如此残忍?原来,袁绍早已有了另立皇帝的野心。他决定学董卓那样,也立个皇帝来玩玩儿。毕竟,
董卓一个武夫都能擅立君主,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氏,又有何难
?
更重要的是,袁绍当年曾协助何皇后与大将军何进兄妹一同害死汉献帝的祖母与抚养人董太后,早就得罪了汉献帝。他就算最终打败董卓迎回汉献帝,他们俩之间也很难和平共处。所以,不如另立汉帝,以彻底斩断与长安朝廷的感情纽带,埋葬旧世界,创立新时代。
于是,
袁绍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幽州牧刘虞。
这位温和派的政治家,既有血统有政绩,又没有野心和诡计,正是袁绍垂涎已久的尤物。袁绍找来曹操商量,试图拉拢他支持自己的计划。但曹操却坚决反对,他认为,皇帝幼冲,制于奸臣,并非昌邑亡国之衅,何必另立新主?这不是公然造反吗?
曹操一向坚持统一,反对分裂。他明白,如果今天刘虞被立为皇帝,那么明天刘甲刘乙刘丙刘丁也都能被立成皇帝,东南西北皇帝一大堆,到时全无正统、民心涣散,乱世岂不是要无休无止折腾下去?
袁绍见曹操不为所动,便自己找人私刻公章,伪造了一个古玺,上书
"虞为天子"
四个字。然后又派人来劝说曹操,但曹操依旧不为所动。这一次,曹操终于蓦然惊醒,原来袁氏才是天下真正乱源之所在,自己的敌人除董卓外又增加了一个。
三、袁术的野心
袁绍在曹操这里碰壁后,又去找自己的弟弟袁术寻求支持。
袁术如今之势力已从南阳浸入到了豫州,袁绍想要做大事,必须先搞定他
。于是,袁绍接连致信对方,胡说八道称汉献帝刘协不是汉灵帝的骨肉,朝中公卿也都是董卓的走狗,袁氏不应再承认长安政权。
然而,袁术想法更远,竟然暗怀了称帝的野心。原来,东汉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代汉者,当涂高"的神秘预言。所以四十多年前冲帝时期,九江郡就有马勉在当涂山中筑营,自称"黄帝"。而袁术字公路,《说文解字》上说:
"术,邑中道也。"
可见,"术"、"公路"与"当塗高"意义相似。
另外,汝南袁氏出自春秋时的陈国公族大夫辕涛涂,而陈国乃虞舜苗裔,虞舜属土德,崇尚黄色,依据当时流行的五德始终学说,汉朝的火德最终将被袁氏所属的土德所代替。总之,袁术公路这个四个字,字字都指向这句谶语,让他坚信这个时代必将属于袁氏,袁绍、袁术二人之间必有一人能主宰天下。
在这种情势下,
袁氏兄弟终于反目,开始纠集盟友互干
,整个关东遂陷入了"外托义兵,内图相灭"的状态。至此,东汉末年洛阳朝廷高层的权力斗争,终于传染开来成为席卷天下的大乱斗、大分裂、大瓦解。
四、刘虞的选择
虽然在另立中央的问题上没能得到足够的支持,但袁绍韩馥还是决定试一试。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二
人派遣前乐浪郡太守张岐来到幽州,请求刘虞接受称帝
。
刘虞,字伯安,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人,为光武帝废太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当年他放弃了朝廷给他的大批兵马,而以温和派的怀柔政策,成功安抚了幽州以北各少数民族,深得众望。后来在天下大乱期间,又通过边境贸易与盐铁收益让幽州日益富庶,可以说是个高尚纯朴,清静俭约的长者能吏。
袁绍和韩馥看中了刘虞这样一个人,
认为他既有血统有政绩,又没有野心和诡计
,正是他们想要立为新皇帝的合适人选。但刘虞一眼就识破了他们的鬼把戏。他断然拒绝:"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污邪!"
刘虞明白,在这个乱世之中,他应该效忠于汉室,而不是去参与分裂国家的阴谋。他坚持正义,拒绝了袁绍和韩馥的请求,表现出了他的忠诚和正义感。袁绍只得作罢,一场立帝闹剧至此收场。
五、曹操的抉择
曹操在河内,看着眼前这位威震天下的袁绍盟主,不禁感到失望。他发现,这个曾经的大明湖畔的本初哥哥,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人了。
袁绍的野心,让曹操意识到,自己的敌人除了董卓,还多了一个袁氏
。他明白,在这个乱世之中,光靠拥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低调和谨慎,才能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生存下去。
而另一方面,袁术的野心也让整个关东陷入了
"外托义兵,内图相灭"
的状态。这场权力斗争,最终传染开来,成为席卷天下的大乱斗、大分裂、大瓦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他一直坚持统一,反对分裂,但现在,他的两个老基友,却都有了称帝的野心。曹操知道,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天下必将陷入更加混乱的境地。他必须做出选择,究竟是站在袁绍一边,还是站在袁术一边?
最终,
曹操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原则
。他坚决反对袁绍另立新皇帝的行为,认为这会导致天下分裂。他明白,在这个乱世之中,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才是最重要的。曹操的这一选择,无疑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但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在这个乱世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结语
乱世之中,谁能成就一番大事?这个问题,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探索,才能找到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坚持正义,维护统一,才能最终战胜混乱,重建秩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曹操、袁绍、袁术等人的故事,也必将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传奇。
他们的抉择,或许会成为未来人们的镜鉴,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