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正式进入山海关,也终于将自己的统治蔓延到了中原王朝。至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都是大清王朝的产物,而这个时代也一度被称为繁荣昌盛的代表,但对于后世的评价来说,大清王朝其实是有着很多非议的,毕竟其中的利害很难确定。
其实后世史家关于大清的评价,也逐渐趋近于客观,除了在前些年有些激进的偏颇外,对于清朝的历史认知也更加贴近历史原貌。而大多数人对于清朝不好的认识应该是近代时期的落后,在满清治理下的中国,备受列强的侵扰,一次次对外战争中的失利,也让无数人民失望,在一切的结果到达矛盾爆发点的时候,历史便开始了新的更替,清帝退位,中国历史开始了自己新的命运。但这并不代表过去的历史便会遗忘。
前几年的时候,央视一档叫做《百家讲坛》的节目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至于它为什么能火,我想应该是它为当众讲知识的方式。其实人们并不是不喜欢文化和历史,只是大多数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读书,而且大多数古籍都晦涩难懂,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不习惯的。因此当一堆专家学者将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化,自然也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会让人们喜爱,这些专家学者自然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红”,但“走红”这个词除了名声之外,还会面临着很多非议。
而在《百家讲坛》上走红的老师,很多人也有自己的认定,那阎崇年应该是其中较出名的一个。而对于他来说,应该算是大器晚成,又或者说学者与社会脱离的太久,他是走入社会中较为成功的一个。
出生于渔农家庭的阎崇年从小就喜爱历史,待到大学毕业后,便听从在老师的安排,开始投身于清朝历史之中。04年,在圈内得到广泛认同的阎崇年初次登上《百家讲坛》,其阎崇年的名字也是第一次正式走进大众的视野之中。而他主讲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也成为当年的热播节目,当第一集出来之后,收视率就登上了新高,这也让阎崇年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度,而这一年,他已经70岁,在大众的眼中,这应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了吧。
但关于清朝的话题,本身就充满了争议,而阎崇年将它搬到了荧幕之上,自然会遭受一些非议,但见惯了大风大浪,已经经历颇多的他,对于这些并没有在意,学术又或者见解本身就会存在差别,有何必斤斤计较。但是他不在意,却有其他人对他不满。
2008年的时候,74岁的阎崇年教授正在无锡举办新书签售活动,正当活动顺利开展时,突生变故。当签售队伍排到一名男子后,他并非把书拿给阎崇年签名,而是直接二话不说,就给了阎崇年一记耳光。一掌才刚落下,第二掌又已挥出,好在反应过来的阎崇年及时避开,才免遭一掌。
而这也让大众的眼睛聚焦于阎崇年此前的一些言论。
男子名为黄海清,今年30岁。他直言之前先前行为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想好组织好语言便大打出手,现在的他已经理清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为何要做出掌掴阎崇年的举动。
黄海清从事于服装制作行业,并于05年加入了一个名为“汉网”的历史爱好者聚集的网站,同时还是作为两个版块的版主。按照今天的说法,他应该算是一位历史博主,也算是一位历史发烧友。当他在电视上观看阎崇年所讲授的内容时,认为他的许多言论是不当的。
阎崇年曾称“文字狱”是应该被批评的,但是雍正的这一做法也稳固了清朝的统一。而文字狱对当时文人的思想束缚,一度造成了近代文坛的落后。这般危害,竟在阎崇年眼中,将“文字狱”政策所造成的历史“倒退”视为“稳定”。这自然是不能理解的,但这也只是文化见解的偏颇,真正让黄海清等人不满的,是他所宣扬的一些触犯底线的内容。
阎崇年将清兵入关、杀戮无辜百姓,说成“掳掠人牲97万头”,不仅把人命与牲畜化为一谈,用上“头”这个计量单位, 还在后续回答中,提出对于清朝统治来说这是一场喜剧。而阎崇年在08年6月22日出席长江美联大讲坛第十二讲《康熙帝的志与学》,在讲述文化融合时,竟然把野蛮残暴的“扬州十日”说成是文化融合。这样的说法也正是让很多人不满,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段记忆应该是难以忘记的,尤其是历史的史实中一切又都历历在目。
因此,黄海清选择了最极端的做法。其实早在07年的时候,黄海清就找过阎崇年,但是当时的阎崇年并未放在心上,认为他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学术问题”,不值得当众讨论,也才会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其实,这也反映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大众的历史自然要说话有度,如果完全按照个人的主观臆想,那自然就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