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8月22日,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因为一起震动朝野的案件而被写入史册---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身亡。
这起案件在调查半年之后以“挟嫌报复”草草结案,一时间民众议论纷纷。
其实,拨开层层迷雾,这起案件其实是慈禧太后和曾国藩所进行的一场精彩的势力博弈!
该案因为其牵涉面广、扑朔迷离而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
明升暗降,新官上任
1864年,曾国藩带领湘军取得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胜利,登上了人生巅峰。
只是,此时的他,内心隐隐有一丝不安,自古以来,功高震主者,都难以独善其身,更何况,如今的当权者是疑心颇重的慈禧太后呢?
而此时的慈禧,一方面惦念着太平天国国库中神秘失踪的庞大财富库存,另一方面也在考虑如何用这场胜利来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
于是,战争即将结束时,她下了一步“明升暗降”的棋,她用年富力强的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对这一变化,曾国藩心里很清楚,慈禧太后是在重新平衡朝中的各方力量,而他自己,也要重新权衡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还没等曾国藩想出对策,他就接到了慈禧的调令,任命他为直隶总督。
内心尽管一百个不乐意,他依然沉稳地回答:臣遵旨,必不负陛下重托。
曾国藩一离开,又有谁去接任这个位置呢?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但其实,慈禧心里早就有了主意,这个人不能和湘军有牵连,更要对她忠心,这个人就是新人马新贻。
在官场上,马新贻素有“能员”之称,只是,他在官场上打拼多年,也经历了各种波折。
咸丰年间,因为带领军队被太平军击溃而被罢免,这次当他得知自己即将接任两江总督时,他还在赴任闵浙总督的路上。
这次人事变动在朝廷中引起了波动,明眼人都能看出,曾国藩是明升暗降,而被重用的马新贻只是慈禧在朝廷权力一盘棋中的一个小棋子,其背后,是她深不可测的心机。
接到旨意后,明明是盛夏时节,马新贻的后背却湿透了,很清楚等待他的是什么,这绝不是一个“善意的安排”,但他却无法拒绝。
因此,他连夜赶回老家,将两位兄长叫到身边,仔细叮嘱他们,如果遇到了什么不测,一定不要去告状,要学会忍气吞声。
马新贻到了江南后,很快便开始了秘密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及时密件告知慈禧太后,因此,慈禧太后虽然坐镇北京城,却对江南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在她看来,自己才是整场博弈的最大受益者,她需要不断调动棋盘上的各种棋子来实现自己统治的目的。
随着调查的日渐深入,当地的一些官员和绅士坐立不安,他们纷纷出面打探情况,猜测马新贻的真正目的,马新贻只当作没看见,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低调和谨慎。
1870年8月22日这天,马新贻正要前往校场循例阅射,结束后,他准备打道回府,正在这时,一个人快跑到马新贻的面前,直接跪拜喊冤,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他突然一刀刺进马新贻的右肋,次日,马新贻死亡。
重新掌权,三审结案
此时,已经赴天津上任的曾国藩也遇到了大麻烦。
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引发了巨大震动,曾国藩的处理方式被西方人大为诟病,他们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太消极,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自然成了众矢之的,他的名声一落千丈。
正在曾国藩焦头烂额之际,刺马案爆发,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下令曾国藩重掌两江总督一职,彻查此案。
他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从天津脱身,但另一方面,他深知慈禧太后对他已经产生了不信任,这个时候,回去查案,这不是刚出虎穴又去龙潭吗?
左思右想,他想出一个绝妙的计策:拖。
他先是托病请辞,为准,就借口身体不佳,一路慢悠悠地走着,一边看着每日的案情通报,一边琢磨着对策。就这样,一直到12月份,曾国藩才到了江宁,办理好交接后,开始履职,但就是绝口不提案子的事情。
就这样一拖就拖到了刑部尚书郑敦谨前来审理。1871年2月19日,曾国藩和郑敦谨共同审理刺马案。
案件的审理过程并不顺利,郑敦谨发现此案的牵涉太多,太后想要真相,马家想要公道,曾国藩想要湘军,中途还有人不断作乱。
而且,曾国藩一直拖着病体在朝堂坐着,却紧闭双眼,一言不发,无奈之下,郑敦谨向曾国藩求助,得到的回答是“仍照原奏之法奏结”。
这也是继江宁将军一审、张之万二审之后的第三审,最后,嫌疑人张汶祥被判凌迟处死,并同时追赠马新贻太子太保。
慈禧太后虽然不满这份判决,但最终还是批准了两个人的奏结。
真相迷雾,有待揭开
这样的判决自然难以令人满意,关于事情的真相,也出现了多个版本,扑簌迷离。
当年随行的一位郎中曾经留下了一本《南行日记》,日记指出,这个案子的背后,有一个神秘的大人物。
至于这个大人物是谁,整个案件的真相如何,或许,早已埋没在历史长河中。
纵观整个案件,这不过是清王朝内明争暗斗的结果。以慈禧太后和曾国藩为首的两方势力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你争我夺,最终,震惊朝野的刺马案也只能以迷雾收场。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