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始皇帝有多个儿子,但他在世时并未选定太子,也就是说他始终没有明确指定一个法定的皇位继承人。
大多数人都认为,秦始皇原本打算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但后来少子胡亥与赵高、李斯合谋,伪造了遗诏,强行篡夺了皇位。对于秦始皇的继承人选,大家普遍认同是扶苏。而胡亥则与赵高、李斯联手,假造了遗命,强行夺取了皇权。这种说法在后世被广泛接受。
《史记》中有一段记载,说的是秦始皇在前往沙丘的途中病重,于是他下令赵高写信给公子扶苏,信中说:“将兵权交给蒙恬,你回咸阳参加葬礼。”这封诏书已经封好,但还未交给使者。然而,这封诏书和玉玺都由赵高保管,赵高便扣留了这封赐给扶苏的玺书。这段资料显示,秦始皇在临终前确实给扶苏留下了一道遗诏,希望扶苏能按照遗诏行事,将兵权交给蒙恬并回咸阳参加葬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封诏书并未及时发出,秦始皇便离世了。
《史记》中有一些引人疑虑的记载。首先,那封诏书似乎确认了扶苏的皇位继承权,这对胡亥的皇位合法性构成了威胁。如果胡亥和赵高已经取得胜利,他们为何还要让这份诏书流传下来?这样的诏书若存在,肯定会被他们第一时间销毁。其次,秦始皇生前未定太子,却在临终前突然明确了皇位继承人。这份关于帝国未来的重要文件,为何会留在赵高手中,而不是立即发给扶苏呢?这似乎不合常理。最后,如果真的有意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而扶苏又远离权力中心,那么秦始皇的精明之处在哪里?他为何不事先做好布局,以确保自己的意愿得以实现呢?这些问题都让人对这段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产生了疑虑。
对于秦始皇想要将皇位传给谁的问题,历史记载的谜团众多。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搞清楚三个关键点。因此,对于这一疑问,历史的真相仍有待探究。
秦始皇派遣他的长子扶苏去上郡监督军队,究竟是为了锻炼他还是出于某种惩罚的考虑呢?扶苏被送往上郡,秦始皇的用意究竟是历练还是惩戒?秦始皇派扶苏去上郡监督军事行动,是出于磨练他的目的还是作为对他的惩罚?秦始皇将扶苏派往边疆,是想要锻炼他,还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惩罚他呢?秦始皇将扶苏派至上郡,究竟是让他历练还是给予某种形式的惩罚?
扶苏与他的父亲秦始皇在思想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秦始皇信仰法家,而扶苏则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性格更加宽厚仁慈,更注重仁义道德。由于这种差异,扶苏常常对皇帝的决策提出异议,建议施行仁政,以仁义治理国家。然而,这种劝谏往往令秦始皇感到不悦。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扶苏经常直言不讳地向上进谏。
在六国统一之后,有些学者以儒家的经典为根据,频繁对朝廷的政事进行批评。他们的言行激怒了秦始皇,导致他下令进行严厉的打压。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将众多儒生捉拿并活埋,对反对者进行了严酷的惩罚。同时,他还下令焚烧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列国史记,并对不是官方收藏的《诗》、《书》等私藏书籍也进行了全面的烧毁。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当时的社会陷入了严重的思想禁锢和知识毁灭的困境。
扶苏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他极力向秦始皇进言,请求不要对术士进行坑杀。他引用了儒家的经典言论来劝说秦始皇。然而,秦始皇非常生气,因此下令将扶苏送到北方去监督军队修建长城。
秦始皇之所以派遣扶苏去上郡监军,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表面上看,似乎是出于对扶苏顶撞的惩罚。但以秦始皇的智慧,他肯定理解“好的忠臣能使国家兴盛,家庭中有个直言的儿子家庭就不容易衰败”的道理。在内心深处,他或许也清楚扶苏是对的。因此,派扶苏到北方军中担任监军,这既是惩戒,也是对扶苏的一种锻炼和历练。通过这种方式,秦始皇希望扶苏能在军中积累威望和声望,从而更好地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这样的安排,无疑体现了他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
尽管秦始皇在五十多岁的高龄时在当时的社群体会地位已然至高无上,但他依旧迈入晚年了。若他真有意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那他就绝不会使扶苏在遥远的北方孤身守候许久。尤其在他四、五次离开咸阳出游的时期,秦始皇应当召回扶苏来管理国家大权,但并没这么做。这也使得人推测他并非完全无心将皇位交给扶苏,这其中定有隐情。因此,种种迹象显示秦始皇其实已经暗示了他的继位意向。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扶苏是否被召回,忠诚于扶苏的追随者都必然被其收留于身旁,并且会有忠诚的臣子驻守咸阳。然而,秦始皇的决策并非如此。他离世时,身边的胡亥、赵高、李斯等人均非扶苏的亲信,这为赵高等人施展阴谋提供了机会。换句话说,即使秦始皇选择将扶苏留在身边或让其留守,他也并未真正将忠诚于扶苏的人放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最终结果就是,他的去世引发了一系列未预见的后果。
根据各种线索,秦始皇似乎没有将长子扶苏定为未来继承人的计划,至少在他临终前的规划中是没有的。至于他是否在病逝前夕突然改变主意,想要让扶苏继位为皇帝,那就无从得知了。
秦始皇在出巡时为何只带着小儿子胡亥,这究竟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他有意为之的决策呢?
虽然世界上大多数父亲都对小儿子有着特殊的情感,喜欢他们天真无邪,就算小儿子不善于肩负重任,不具有很高的责任感,他们依然普遍地觉得小儿子更可爱,更顺从人意。正如事实所示,秦始皇同样对这个规律无法例外,他对小儿子的偏爱明显表现在他最喜爱的孩子胡亥身上。在内心深处,他对胡亥有着更多的疼爱和欣赏。这是大人们的共同特点,无论是任何人的父亲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独特、温柔的情感。小儿子可能具备较高的情商,且更容易取悦长辈。不过即便他们有些地方尚未尽责尽道,也是为人子女可以理解和包容的一部分。
秦始皇很早就重视培养小儿子胡亥了,不仅安排精通秦国律令的赵高做他的导师,让他学秦法,而且还常常带胡亥在身边亲身示范。这样不仅教授胡亥知识,还让他亲身体验治国理政的过程。他的这种做法是为了更好地培养胡亥成为一个优秀的继承者。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第五次巡游中,他选择了众多儿子中最小的一位,胡亥,与他一同出行。这次旅行中,他还带上了忠诚于胡亥的赵高。赵高被赋予了重要的职责,负责掌管皇帝的玉玺和调兵虎符。在紧急情况下,胡亥的身份加上赵高的权力,足以让他们有足够的权威来决定重大事件。这样的安排使得胡亥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并确保了赵高的权力得以实施。这样的决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如果秦始皇没有糊涂,那他这么做可能是有计划的。他可能预见到自己可能会遇到危险,因此决定将大秦的江山交给小儿子胡亥。在秦始皇的第五次东游中,他特别带上胡亥,这可能表明他有意让胡亥始终处于权力的核心位置。这既不是偶然,也不是因为他的老糊涂,而是他的深思熟虑和有意安排。简而言之,秦始皇将江山托付给胡亥,可能是出于他的深思熟虑和计划。
长子扶苏是否具备成为皇位继承人的自然优势呢?
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尽管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推测,他可能是秦始皇正妻所生的儿子。然而,遗憾的是,秦国并没有遵循“立嫡”的传统,也没有“立长”的规矩。这意味着,尽管扶苏是长子,但在秦国的继承制度中,他的身份并没有特别的地位。
自东周时期开始,秦国因为较晚被封,且位于西边边陲地区,所以受到了中原周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与其他中原诸侯国相比,秦国常常被轻视。在中原文化中,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传统,然而在秦国这种传统的影响并不显著。简单来说,秦国由于被封得晚且位置偏远,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有限,所以不被其他诸侯国看重。同时,尽管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原是传统,但在秦国并没有形成同样的习惯或文化影响。
在重要的地理位置,秦国时常面临西戎和东方大国的压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秦国实行了强者为王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下,谁有能力、谁能够保卫国家,谁就拥有继承王位的资格。这样的制度旨在确保最优秀的人来领导国家,以应对外部的威胁。
在《春秋公羊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秦的来源,既非嫡出,又隐藏其嫡子的名字。”而在东汉时期,史学家何休的注释里也提到,“当嫡子出生时,不会以他的名字命令四方,而是会选择勇猛的人来立为君主。”由此可知,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祖父孝文王、曾祖昭襄王,都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的传统来继位。因此,在秦国,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政治制度并未确立为定制。换句话说,秦国并不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来决定王位继承。
根据历史资料的研究,秦始皇可能一直将少子胡亥视为心中的皇位继承人。这样的解释能合理解答他为何终生没有正式确认继承人的问题,即他心中最满意的人选为年纪尚轻的小儿子胡亥,想等其长大成人后再看其是否能担当大任。这一看法得到了多方面的资料分析支持,这显示了他对皇位继承人的严格选择与期望。同时,这也意味着秦始皇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有着长远的眼光和深思熟虑的考虑。
胡亥成为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后,他的举措让人大为不满,引起了天怒人怨。这导致原本刚刚统一的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混乱的征战之中。由于大秦帝国在胡亥的统治下仅仅持续了两代,这也让后来的文人开始对其进行批判和黑化,甚至对其皇位的合法性进行质疑和否定。他们常常在描述中添油加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胡亥的负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