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代王朝的终结基本都是从地方武装崛起、京城朝廷衰落开始的。
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八路诸侯林立、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
而清朝灭亡的征兆是从太平天国开始算的,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再到后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对抗
汉人的武装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满清的武装实力,这也印证了清廷的灭亡是迟早的事。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地方实力派就敢闹出东南互保、刺马案这样的反叛举动。
慈禧死了之后,单凭庸碌无才的摄政王载沣,就更阻止不了清朝的灭亡。
而今天,我们就《投名状》这部电影来仔细看看。
晚清政局幕后的“大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狠角色,他们又是如何左右了历史的走向?
第一幕,军令状
《投名状》中除了“庞,赵,姜”三兄弟的主线剧情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一直在指导庞青云的三位大人。
狄大人是曾国藩,姜大人是李鸿章,陈大人是胡林翼。
这三人第一次出场的色调就无比灰暗,透露着阴森恐怖,三位大人高高在上,下方兄弟三人苦苦哀求,对比鲜明。
三位大人虽然脸有血色,但皮笑肉不笑,面庞冷酷,像极了三具尸体。
再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三人的座次,狄大人居中,姜大人在左,陈大人在右。
简单的座位关系,却蕴含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大学问,居中为尊,左二,右三。
以此看来,狄大人位高权重,接着是陈大人,最后姜大人。
可相反的,职位高低不能代表权力大小,陈大人虽身处军机处但手下无兵,处境尴尬。
庞青云三兄弟之前有过对话,提到魁字营人多势众看不上我们八百兄弟。
而倒是军机处的陈公缺人手,手下经常被魁字营欺负。
这段话透露了很重要的信息:
1.陈公的实力最弱还经常被姜大人压着
2.魁字营是姜大人的亲信部队,是他手下的重兵
3.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理清楚了三位大人的身份地位,就不难发现为什么陈大人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一直暗暗帮助庞青云。
他首先是圆滑的试探了庞青云为什么带兵伏击太平军全军覆没,还有脸一个人回来,
庞的回答是魁字营没有援助自己才导致行动失败。
庞的话很有针对性,他在质问姜大人为什么眼睁睁看着我的兄弟战死而不出手,
因此陈公就知道了庞青云这个愣头青和姜大人结了梁子。
他可以利用这一点,拉拢庞青云。
事已至此有了点火药味,地位最高的狄大人岔开话题,询问庞等人一共多少人投军,耿直的二虎直接摊牌八百人,逗得姜人哈哈大笑。
这也印证了庞青云的顾虑,手握重兵的姜大人根本看不上他的部队,而陈大人的苦笑则是内心叹气,对庞的人数有些失望。
庞青云看三位大人没动静,便加大筹码,再次缩短攻城期限,立下十日攻下舒城的军令状。
这里有个细节:
坐在中间的狄大人想开口却被陈大人抢先,陈大人抑制不住兴奋的将自己1500精兵的家底直接压了上去。
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刚刚好,因为陈大人的手下告诉庞,这1500人是陈大人的家底,打完了他就在朝廷说话没底气。
也就是说,陈公表面上支持庞青云,但是你得打胜仗助我威风。
你赢了,我有面子,也能杀杀姜大人的锐气,你输了我也没损失。
而庞青云需要这样一个上位的机会,所以必须答应,好在他真的赢了。
听到胜利消息的陈大人更是直接从椅子上蹦了起来,而到了这个时候,庞青云即使不愿意加入朝廷派别,其他人也都会认为他是陈公的人。
陈公不费一兵一卒就直接提高了自己的地位,简直完美。
第二幕,示好
攻下了舒城之后,三位大人就更有意思。
一直和稀泥的狄大人突然来劲,一反常态的加了庞青云5个营的兵力,这里的意思很明显:
“我人多,你来我这好混。”
而陈大人一听立马急了,原本笑嘻嘻的脸立马僵硬,于是他为了保住庞青云,直接把手下干将陆大山送了出去,直接受庞青云调遣。
意思就是,狄大人就别和我争了,毕竟我实力不济。
而一直看戏的姜大人则是叫来了魁字营将军何魁,让庞青云打仗,何魁接防,明摆着你送死我领功,转头还问其他两位大人是否有意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座位主次职位高低,但姜大人兵多人多,狄大人也只能吃哑巴亏,白搭了五个营。
那为什么狄大人位置居中,因为在剧本设定中他是满人
(清朝满人大多身居要职)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与陈大人的小联盟(都对姜大人不满)
第三幕,下棋
局势如棋盘,是庞青云的命运也是陈公与姜大人的博弈。
陈公出手霸气,自封退路,狄大人看出端倪,好心提醒陈公不要像庞青云一样首尾不顾。
姜大人也在笑话庞青云区区几千人就像攻破苏州,自不量力。
陈公开始回击,输赢往往瞬息之间,而姜则说道:庞我是不会让他回去的,弃子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狄大人满人的地位无法撼动,于是他继续和稀泥并提醒陈大人不要得意忘形。
而陈公则着棋狠辣,步步紧逼姜大人,姜大人则明说庞是弃子,你别当他是块宝了。
但结果往往出乎预料,输赢果真在瞬息之间,庞青云不光攻破苏州,就连南京都快打下来了。
之后便由陈公带领庞去正宫受赏,两人在宫门之外又发生了一段很有趣的对话。
陈公说,自己花了快三十年才从外面走进来,而你小庞短短数月就平步青云,以后你一定得支持我。
结果呢?庞青云不懂!
在慈禧封庞为两江总督之前有一个信息:太监李莲英传话,你还年轻君臣相伴长久,这意思就是接下来看看你庞青云是不是我慈禧“自家人”了。
这时候的陈公比庞青云还开心,结果钢铁直男庞青云一句话差点没吓死陈公。
庞青云建议慈禧取消两江辖区三年赋税,慈禧刻意停顿片刻,准了。
文武百官无不惊恐,两江地区历年来纳税最多之地,这就意味着庞青云这个两江总督在慈禧心里已经凉了,杀他只是时间问题。
连慈禧都甩手不开心了,那这次真的被姜大人言中,庞青云成了陈宫弃子。
落幕,再聚首
狄大人开门见山,直接讽刺庞青云是辅国良臣。
紧接着陈公开始撇清与庞青云的关系,
说因为你庞青云不属于任何朝廷派系,当然与我老陈无关。
此时的狄大人斜眼观望庞青云,意思就是陈大人都放弃你了,你完蛋了
还有姜大人因为他气得卧床不起,何魁也虎视眈眈,你到底能不能镇住场子。
这里意思也很明显,你在慈禧那边说了不该说的话,但是你现在开口,我和陈大人还能斡旋一下。
又提到四月初八上午任时,点了庞的名字,要不你就和我们两个一组,要不你就自己一人去死。
陈公意会狄大人的意思,同时也对这个自己一路扶上来的年轻人有些惜才,对庞青云发出警告。
庞大人你想有所作为的话,一定要好好活着。
他希望庞青云能够在最后时刻放下,选择站队,还能回旋一下。
可庞青云甩下一句话便转身离去,死亡注定。
但他真的傻吗,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吗,他明显是知道的。
他在冰面行走,自嘲一生如履薄冰还问手下自己能否走到对岸,也从侧面说明了庞青云已经是孤家寡人了,他身边已无人。
但投军的幻想依然存在,即使回天乏术,走不下去也得继续。
庞青云的理想主义
说完三位大佬,再看看庞青云。
庞青云是个好军人,也还算个好青年,可他死就死在他太过理想。
他内心觉得只要坐的位置够高,才能有底气说话,自己才会被重视。
所以,姜,狄,陈在他的眼里也只不过是跳板而已,无论陈公怎么扶持,庞青云都觉得自己的理想最大,连牺牲赵二虎也不为过。
庞的理想太大,大到没有人可以接下他这个愿望——
让所有人都吃上饱饭。
朝廷不是乌托邦,是腥风血雨厮杀的战场,而像庞青云这样的理想青年注定会在其中倒下。
他忽略了两点:
1 无论多高地位都不可能一家独大,一手遮天,功高盖主。
2 慈禧不可能把江山交给一个外姓人
历朝历代,此时彼时,上面需要的都是忠臣,而不是能臣,若是替百姓说话,那主子在哪?
因此,庞的理想是虚无的,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他只是晚清政府庞大棋局中一块可有可无的棋子。
用得好,就是刀,用不好,就扔掉。
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说,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