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日本侵华时搜刮6000吨黄金,悄悄藏入山洞,战后才发现早被搬空
迪丽瓦拉
2025-08-23 15:33:39
0

战争时期,日本试图搜刮所有的黄金珠宝。对日本人来说,这些宝贝都是特别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希望把所有的宝贝都运回日本,促进日本的发展。当时的日本,虽然经济实力比中国强了一些,但是他们的资源却极其匮乏,后来,他们因为经济危机的缘故,所以才掀起了这场大规模的战争。日本深知,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若是能够占领整个中国的话,他们的问题就能彻底解决,不仅如此还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侵略者确实从中国这里也抢走了大量的宝贝,不过他们也因此得罪了许多国家。二战后期,美国派兵参与战斗,并且对日本进行围追堵截,将他们的海岸线彻底封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根本没有办法运输物资,只能将自己搜刮来的钱财藏匿起来。二战结束之前,日本从中国这里搜刮了6000多吨黄金,他们悄悄地藏入一些隐蔽的山洞,本来打算战争结束之后,再将这些东西全部拿走,结果战后日本才无奈的发现,这些黄金早已被人搬空,一点东西都没有留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搬空所有黄金的人其实是美国军人,他们当初利用合作关系。发动大规模进攻后,又派人赶赴中国,接受了日本当初留下的种种遗产,这些黄金就是其中一些物资,美国知道这些黄金非常重要,他们以战胜国的身份拿走这些黄金。一直也没有归还给日本的打算。

日本得知此事后非常的愤怒,但是却不敢跟美国发生什么争执,因为美国是二战后日本恢复经济的最大助力,如果不是美国帮忙进行周旋的话,日本必须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才有可能得到世界各国的原谅,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日本的战后经济恢复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北... 之前看到有人意气用事的称,完颜阿骨打为第一英雄,孛儿只斤铁木真仅能排第二。该人并未做任何解释,只呼喊...
原创 大... 用“伴君如伴虎”来形容古代的君王非常合适,或许是因为古代君王天性多疑,所以他们不会轻信他人,宁可信其...
原创 叶... 有很多人都说是叶利钦一手搞垮了苏联,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不无道理。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以后也没有...
原创 李...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斯智计百出,功不可没。可是嬴政做了皇帝后,李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原创 不... 世间万物皆是有始有终,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了在白纸上绘画的历程,无论是五彩斑斓的油墨画,亦或...
原创 国... 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曲道奎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
原创 本... 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话,叫做“一仆不侍二主”。明朝大学士李建泰就因为侍奉了三任主子,因此而遗臭万年。 明...
从考古新发现读懂“何以中国”的... 本报特约评论员 一个民族越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何来”,就越能有力把握历史规律,越能使自己行进在历史...
合浦县草鞋村汉至六朝遗址入围“... 原标题:“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合浦县草鞋村汉至六朝遗址入围 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原创 卧... 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读者,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影视作品的人,对这样一句话应该不陌生,“卧龙凤雏,得一可...
原创 日... 阅读文章前,希望您点击一下“ 关注 ”按钮,以便日后持续为您推送文章,您的支持就是小龚前进的动力。 ...
葛兆光:从“帝国疆域”到“国家... 编者按:在重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过程中,有关“满蒙回藏苗”等民族和边疆问题逐渐凸显。如何从历史...
泊苏 完结篇:苏轼,你是命中注... 熙宁四年(1071),苏轼在奏报中大谈新法的弊端,激怒了王安石后,在多重压力之下,被迫自请外放。而苏...
原创 西... 西方在历史和考古文物上存在很多造假其实早就被证实了。比如: 一,亚里士多德墓造假。 2016年希腊考...
原创 五... 可能很多人都会疑惑清朝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但其实他们只是衣着与我们不同罢了,其他的生活习惯还是很现...
两会听“潮”丨郑耿忠:以“潮州... 当前,潮州正举全市之力推进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25年潮州市两会期间,潮州市政协常委郑耿...
山东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 “海岱... 记者今天(2月18日)从2024年度山东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获悉,山东省建章立制强化顶层设计,实行...
西部机场博物馆正式揭牌 西安2月20日电 (记者 阿琳娜)20日,位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内的西部机场博物馆正式揭牌,...
马库斯呼吁更多人捐赠日军侵华相... 大象新闻记者 海妹 智华 海峰 彭勃 小玉 建东 2月20日,马库斯和两位好友一起向上海淞沪抗日纪念...
原创 乳... 从乳山市区出发,沿着青威公路向东行驶,走大概二十五里路,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八里甸”的村庄。 笔者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