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中国开始,一直到现在延续着一个习俗,也就是在给孩子取名时,都表达了父母亲人对这个孩子美好的期望和祝愿,所以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有讲究有故事的。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一生中有四个儿子,这些儿子的名字实际上就蕴含着刘备的野心。
刘备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为桃园三结义和三顾茅庐,这两件事对刘备最后成为皇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如果刘备没有经历这两件事,他最后成功的难度会大大提高,也许就不会成功。在他的四个儿子中,最为人知的是刘禅。
有一句流传至今的话:"扶不起的阿斗"。指的就是刘禅,刘禅是刘备的第一个儿子,是他与甘夫人所生,但同时也是四个儿子中最没用的一个,但刘备却对他寄予厚望,最后把皇位也传给了他。
刘禅的名字单独来分析的话,"禅"字好像很难看出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刘备的四个儿子中,有一个却不是自己亲生的,名为刘封。当时刘备收他为义子时,还没有儿子,但是当刘封渐渐长大后,刘禅也出生了,此时关羽就十分反对,他认为刘备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刘封又比刘禅大些,而且刘封的能力也很强,等到刘备真的当上了皇帝,恐怕会因争皇夺嫡发生很大的动乱,但刘备却回答,"我拿他作亲儿子来对待,他也一定会以生父来待我,又怎会作乱呢?"。
刘封原名为寇封,刘备实际上待他不薄,但刘封最后却背叛了刘备,在襄樊之战时,刘封没有营救关羽,所以最后刘封被刘备赐死,下场十分凄惨。刘封和刘禅的名字相连,即为"封禅",其起源于春秋时期,"封"是祭天,而"禅"是祭地的意思,连起来的意思也就是皇帝受命于天下的大礼,只有天降十五种不同的不请自来的祥瑞时才可举行,也就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享有的大事情,而在刘备以前,也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曾被封禅,从此便可看出刘备想当皇帝的渴望心理和极大的野心。
在刘备入蜀以后,又生了两个庶子,刘永和刘理,这两人都没有被刘备重视,刘永最后被封为鲁王,而且在蜀汉灭亡时,刘永不仅没有被杀,还被安排在自己的封地当中生活,最后安享晚年,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直到去世。
刘理在蜀汉灭亡后的人生与刘永十分相似,在蜀汉时期,刘理被封为梁王,后来蜀汉灭亡后,刘理被封为乐安平王,最后也算是安稳的度过了后半生。
刘永和刘理不仅在朝政上不受重视,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他们的记录也非常少,因为对蜀汉没有功绩,所以在正史中的记录非常之少,在史书中只被记载了名字和和最后的结局,用如今的话来说,刘永和刘理虽然是蜀汉皇帝的儿子,但在朝廷之中依然像个小透明一般,既无很大的权势,也没有很大的功绩傍身。
刘永和刘理的姓名相连,也表达了刘备的希望,即"永理",也就是永远治理的意思,这体现了在刘备称帝以后,他渴望对天下的永久治理,希望自己的功绩流传后世,这天下一直被自己的后人治理统治。
但刘禅并没有满足刘备的愿望,在刘备去世以后,即使有诸葛亮的帮助也无济于事,刘禅不仅听信谗言,甚至在蜀汉亡国以后,还"乐不思蜀",对自己之前治理的天下被灭没有愧疚和懊恼,反而认为现在的生活十分安逸,令蜀汉之人觉得十分惋惜和气愤,刘备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却在第二代就被灭亡,最终的刘禅被安排在晋朝生活,直到64岁才去世,晚年过的也比较不错。
刘备的四个儿子名字全部相连,即为"封禅永理"四个字,这表达了刘备希望一统天下,治理安定的野心,虽然最后蜀汉被刘禅断送,但是这些名字依然体现了刘备的期望,也反映出了古人在取名时,往往都是寄予着一定美好愿望的。
刘备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坷不平,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他为了称帝而自愿放低姿态,三请诸葛亮出山,他的野心早就已经出现,再加上其谋略和得力干将的辅佐,最后在三国鼎立时代成为了赢家,给四个儿子取的名字,则体现出了其暗藏玄机的野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