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军惨遭打脸!2.27万清军仅换英军523人,悲壮背后荒诞100年!
迪丽瓦拉
2025-08-23 23:04:05
0

1793年8月5号,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派遣一支规模庞大的使团出访中国,使团正使为英国贵族马戛尔尼(又译马嘎尔尼),使团包括外交官,科学家,园艺家等,大约共有700人。

马戛尔尼使团受到了清王朝的隆重接待,乾隆认为,英吉利化外之国,不远万里前来朝贡,理当受到礼遇,彰显“天朝上国”的风范。

但是马戛尔尼此番出使的目的并没有达成,反而深刻地意识到,清王朝内部的腐朽不堪,返程时,马戛尔尼说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鸦片战争

对此清王朝并没有在意,没想到的是,马戛尔尼一语成谶,四十七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战舰沿着中国海岸线,一路北上,最终攻克天津,逼迫清王朝签署《南京条约》。

此战,英军仅动用一万九千名士兵,就彻底击垮二十万清军,更是打出1∶44的伤亡率!

英军战斗力真的有那么强大吗?清军二十万难道没有一丝反手之力?下面我们探究一番,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的实力对比。

早在马戛尔尼出访清王朝的时候,乾隆为了表示“天朝上国”的勇武,就多次组织清军进行军演,目的就是震慑英吉利等化外之国。

1792年,英国皇室决定派遣一支使团出访中国,这个消息引起欧洲诸国的震动,因为长久以来,欧洲人对于中国都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幻想。

鸦片战争

即使,中西方之间交流不通畅,但是依然有欧洲人为了能够亲眼见一见,马可波罗口中“遍地黄金”的景象,冒着生命危险,寻找通往中国的道路。

所以,马戛尔尼身上肩负着英国皇室的厚望,而马戛尔尼本人也是狂热的“东方幻想者”,当时欧洲普遍认为,“中国富饶强大,中国人谦和有礼”。

于是,马戛尔尼在经过一番准备后,带着一支人数多达700人的庞大使团出发了,马戛尔尼乘坐当时英国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战舰“狮子号”,它拥有64门火炮!

英国皇室还特地准备了大量礼物,包括英国最先进的火枪,航海图,油画,甚至于还有一个地球仪,他们越过好望角,途经菲律宾来到中国广州。

马戛尔尼受到了清王朝的隆重接待,因为乾隆认为,英吉利地处偏远,却仍然不远万里,朝拜天朝上国,这种精神值得嘉奖。

乾隆为了展现清王朝的“勇武”,还特地组织多次军演,可是马戛尔尼却对清军不屑一顾,

“此种兵队衣服极整齐,军械亦极锋利,吾至中国后,眼中所见,求其形式之像得兵队者当以此队为第一。 此队兵士对于吾卫队之军容亦颇注意。”

鸦片战争

对于这种花架子,马戛尔尼丝毫没有畏惧,甚至还对其进行评价,“将来有一日,洋兵长驱而来,他们能够抵挡得住吗?”

可是,马戛尔尼的话并没有引起清王朝的重视,而马戛尔尼带来的先进技术,也没能引起清王朝的注意,乾隆一直认为这都只是奇技淫巧罢了。

可正是这奇技淫巧,在四十七年,击败了二十万清军,攻克了大沽口,逼迫清王朝签署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远比马戛尔尼所处时代的英国更加强大,可是清军已经远远不如乾隆时代,乾隆时期,清军中多少还有像福康安这样能征惯战的将领。

可是四十余年的持续堕落,清军的战斗力甚至不如非洲土著,在祖玛战争中,非洲土著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曾与英军展开血战,最终成功击败英军,迫使英军撤退。

鸦片战争

可是此时的清军虽然已经装备了火枪,但是仅仅只是把火枪兵作为辅助,其主力依旧是“战力无双的八旗兵”!

从武器装备上看,英军虽然已经步入“热武器”时代,全员装备火枪,但是因为制作工艺的问题,火枪大都是“前膛线”,只有少量军官才配备“后膛线”。

所以便诞生了史上著名的“排队枪毙”的战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当时最有效的战术,因为前膛线火枪,命中率极低。

为了提高命中率,所以就必须把火枪兵全部集中,以数量战胜质量,拿破仑横扫欧洲,其精锐近卫师团采用的就是“排队枪毙”的战术。

英国人也靠着这种战术打出了“日不落帝国”的广袤殖民地,二十万清军也被这种战术彻底击垮,一路溃败。

而清军当时虽然也装备了火枪,但都是“鸟铳”或者“抬枪”,这种火枪不仅威力小,射程近,而且射速也慢,英军可以做到每分钟3发的射速,清军只有每分钟1发。

所以从武器准备上来看,英军完胜,下面再从战术战法上看。

鸦片战争

英军的“排队枪毙”战术,无需多言,而且英军因为长时间作战,前线指挥官大多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会根据战场情况,临时做出调整。

而清军的战法二百余年来从未改变,在战争中,英军会命令士兵进行一轮齐射,击破清军防御,而这时,清军则会采用骑兵冲锋,英军则依靠阵地战壕层层阻击。

在英军“三段射”下,清军引以为傲的“八旗兵”往往会被打得丢盔弃甲,随后便是一场残酷的追击战。

最后再从军队本身来看,清王朝的士兵,平时荒废训练,军饷也被上级贪污,还会被上级役使,做许多杂活,作战意志薄弱。

反观英军,此时英国早已经开始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英军士兵得到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而且英军在外作战,得到的战利品大多归自己支配,所以作战意愿强烈。

按道理来说,清王朝毕竟是当时亚洲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士兵素质即使再差,但好歹也是本土作战,加上兵力强大,即使无法战胜,也能持平才是。

鸦片战争

可是此时的清军上下早已经腐朽,军官贪生怕死,士兵不知道为何而战,在英军的冲锋下,很多时候都是不战而溃。

就这样,英军以一万九千人的兵力,对抗清军二十万,兵力对比超出1∶10,可是伤亡率却高达1∶44,清军伤亡22790人,英军伤亡523人!

夸张的战损比,彻底撕开清王朝繁荣的假象,此战过后,欧洲各国再也没有畏惧之心,随后法,德,意,奥等国纷至沓来,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国家!

之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西方列强一直看不起中国,认为中国软弱可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才用血与火推翻了这个印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崎核爆遗址旅游安全探析:辐射... 一、时空折叠的伤痛记忆:遗址区的双重叙事(Dual Narratives of Time and S...
原创 丰...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两位著名的军事领袖。然而,尽管丰臣秀吉在权力和威望的顶峰时,他...
原创 历... 历史上诸葛亮共发动了五次北伐,虽然诸葛亮发动的五次北伐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诸葛亮北伐也并非徒劳无功。...
原创 历...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三百零八):不见黄河心不死。 北洋十六年六月,此时的南北战局更加扑朔迷离,对于...
胥家宅院:百年民居 风雨中见证... 胥家宅院是辛村现存的基本完好的古代民居。 辛村,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是明清时期太原县城最...
原创 唐... 《资治通鉴唐纪十》: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
原创 清... “北漂”是形容外来人在北京谋生、打拼的一个代名词,也从侧面反应出在北京生存的不易。其实,清代的时候,...
原创 不... 由于我国的实力快速增长,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与我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原创 周... 周武王灭商,实际上是一场斩首行动,此后,周朝用了很长时间和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分封制是最重...
原创 梁... 标题:梁山第1个惨死的正将,七窍流血而亡,使用的这把兵器是当时一绝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段...
原创 二... 图为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菲律宾,一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国家,西部濒临南海,东部还有广阔的太平洋,北部则...
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中华民族皆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自称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炎黄子孙诞生的渊...
原创 他... 他一席话助力秦王拿下巴蜀,为秦国南征北战,而后神秘消失 (/文花开无田/图网络图片,如有侵权,烦请联...
原创 诸...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过不少能人和天才,他们中有的人精通诗词音韵,写下的诗词流传上千年,有的人则是能带兵会...
原创 【...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如愿登上了总理的宝座。纳粹党徒们为之欣喜若狂,在当天晚上的火炬游...
原创 八... 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九子夺嫡”最终以皇四子胤禛胜利而结束。四阿哥接过皇权登...
原创 同... 我们知道,神话世界中的神仙无不高高在上,即使地位最卑微的小仙,也是凡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凡间最尊贵的帝...
原创 唐...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
原创 刘... 刘备倾全国之力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为何却不愿意带上诸葛亮? 公元221年,为了报二弟关羽的一箭之仇...
杨阜:忠义慷慨 智勇兼备 忠义慷慨 智勇兼备 杨阜(生卒年不详),字义山,天水冀县(今谷东县)人,曹魏名臣。杨阜出身的冀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