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因为天灾人祸的原因,当时出现了很多的农民起义,随着起义队伍的不断争斗合并,到最后只留下了三支势力,朱元璋和陈友谅就是其中之二,尤其是在元朝灭亡之后,双方之间的争斗也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明明带着60万的大军对阵只有20万兵力的朱元璋,最后却惨遭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薄情寡义
元朝末年各地出现了很多的起义队伍,陈友谅投靠了当时的一支势力倪文俊。陈友谅在投靠对方之后,因为能文能武非常受器重,渐渐的甚至成为了起义队伍中的核心人物。
朝廷建立,倪文俊与领导者产生矛盾遭遇暗,遭遇暗杀逃到了陈友谅的身边,他得知消息后,竟然表面上对其非常的热情,暗地里却下黑手将其除掉,然后将他带领的众多兵马全部收归至自己手下,还以此向天完皇帝邀功。
他也成为了天丸朝廷的主要将领,进入朝廷内部之后,他也并没有满足,反而想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当时朝堂中还有一位将士连连拿下好几座元朝的都城,风头一时无二。
陈友谅觉得对方可能危及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就邀请对方饮酒取乐,在宴会上诬陷对方图谋不轨将其杀死,而此人所率领的数万兵,再一次被陈友谅收纳。他也因此成为天完朝廷中最大的一股势力,他准备效仿曹操,架空皇帝掌握政权。
公元1360年朝堂大军讨伐朱元璋的时候,他得知此事暗杀了天完政权的领导者,将其杀死。自己改国号,他成为了大汉的皇帝。
失去人心
陈友谅虽然拥有了众多的武装势力,但是他对于曾经的恩人痛下杀手,为了夺取权力出卖曾经的恩人,残杀同僚,大家对于他的印象也不是很好,表面上虽然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很有怨言。
所以此时虽然他有60万的兵力,但这些士兵心思各有不同,真正愿意为他卖命的其实非常少。原先跟随他的一些将领,甚至还有人未上战场就选择离他远去,转而投奔了朱元璋。
随着双方的战争越来越焦灼,陈友谅手下有很多将领率领自己的人马转而投奔了朱元璋,此消彼长之下,陈友谅的势力逐渐缩小,朱元璋在当时名气也越来越大。
战略失误,60万大军失败
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领大军围困朱元璋。想要彻底消灭对方的队伍,朱元璋使用计策又敌深入,将对方的主力引到了一些狭窄的浅水区域,陈友谅手下的士兵最擅长的是水战,在这里完全发挥不了任何的作用,被轻松打败。
后来朱元璋开始穷追猛打,占领了很多城池。因为陈此时已经失去了民心,甚至很多地方城池守兵远远的看到了朱元璋,直接大开城门迎接他的进入。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与朱开始了正面的对抗。
在这个时候,他却出现了战略失误,当时朱率领大军去营救小明王,后方城池兵力空虚,陈友谅正常来说应该率兵攻打应天府才对,但是他却选择掉转人马来到了对方的老巢洪都想要将其占领。
以此地的粮草来做自己60万大军的补充,但是没有想到守卫这里的将士英勇善战,坚守城池85天的时间,朱元璋前方危机解除之后。陈友谅这里还没有拿下洪都,此时他已经延误战机,战场上的优势也已经荡然无存。
翻阳湖决战的时候,他又一次出现了重大的战略错误,当时朱元璋带领的队伍在上游东北方向,他所处的位置则在下游,赤壁之战名气非常的大,他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反而认为东北风可遇不可求。
没有提前考虑过最坏的状况,结果被对方采用火攻吃了个大亏,另外粮草物资补充不足,出行之前并没有带足粮草,原本想要占领洪都,结果战场失利,粮草严重不足,原本并不稳定的军心再一次出现了涣散。
60万大军难以抵抗对方的20万兵力,陈友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最后率领5万兵士想要逃回武昌老家,但是却遭遇了朱元璋的埋伏,本人中暗箭身亡。
结语
在古代冷兵器时期,士兵的战斗力相差不多,战场上使用的兵器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凭借着士兵人数取得最后胜利的。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却败给了朱元璋的20万人,一方面是朱的兵法谋略更加出众。
还有一点则是陈友谅前期的种种作为让人心寒,,跟随他的人都产生了异心,在战场上自然也不愿意为其拼命,战斗力大幅降低,最后在翻阳湖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