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名臣》
"陛下,江阴告急!张士诚派兵来攻,请速派援军!"
"江阴有吴良在,朕一点都不担心。"朱元璋放下手中奏章,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这个让开国皇帝如此放心的将领,究竟是何方神圣?
故事要从元末说起。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一个名叫吴国兴的青年和他的弟弟吴祯正在为自己的前途迷茫。这对兄弟生在濠州定远,以勇武闻名乡里。
吴国兴身材魁梧,性格刚直不阿,更具特殊本领——能在水下潜行侦查。
至正十二年,兄弟俩听闻朱元璋麾下正在招兵买马,便决定投奔这位未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眼相中了这对兄弟的才能,任命吴国兴为帐前先锋。后来,朱元璋觉得"国兴"二字过于张扬,便赐他新名"吴良"。
"主公,滁州告破!"
"太平已下!"
"集庆已克!"
捷报频传,吴良的军功簿上不断添加新的功勋。他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早期几乎所有重大战役中都立下赫赫战功。
至正十六年,一个转折点出现了。在攻克镇江后,吴良被委以重任,负责驻守丹阳。次年六月,他与赵继祖联手拿下江阴。
朱元璋深知江阴的战略价值,立即提拔吴良为指挥使,令其镇守此地。
"良卿,江阴乃我东南屏障。"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嘱咐,"你须约束士卒,不可与外界来往,更不可收留流民。与张士诚相邻,切勿贪图小利,保境安民即是大功。
"
吴良深深记住了这番话。面对仅有的五千守军,他并未惶恐。白天,他带领将士们修筑防御工事;夜晚,他就寝于城楼之上,枕戈待旦。
更重要的是,他在江阴首创军队屯田制度,解决了军粮供给的难题。
"报!张士诚又派兵来攻!"
"不必惊慌,按计行事。"吴良的声音依然沉稳。
就这样,吴良带领五千将士,在江阴这个军事要地坚守了整整十年。期间多次击退张士诚的进攻,让朱元璋在对付陈友谅时无后顾之忧。特别是在龙湾之战和鄱阳湖大战期间,应天虽已成空城,张士诚却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朱元璋对吴良的功绩赞不绝口:"吴院判保障一方,使我无东顾之忧,此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以表其劳。"洪武三年,在大明第一次大封功臣时,吴良被封为开国二十八侯之一的江阴侯。
吴良并未因此懈怠。洪武四年,他奉命平定靖州、绥宁的叛乱;次年又随征南将军邓愈征讨广西蛮族,将左江、右江、五溪等地的叛乱势力尽数平定。
"大将军为何总是枕戈而眠?"有部下不解地问。
"居安思危,方能保境安民。"吴良如是答道。
在治理地方时,吴良也显示出过人的才能。他生活简朴,对名利不屑一顾。闲暇之际常请儒生讲授经史,还兴建学校,减轻百姓赋税,使江阴百姓安居乐业。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派他去青州督建齐王府。两年后,吴良在青州因病辞世,享年五十八岁。朱元璋闻讯,下令停朝三日志哀,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江国公,谥号襄烈。
吴良的后人却未能守住这份荣誉。其长子吴高在靖难之役中站队朱允炆,虽以灵活的游击战术令朱棣头疼,却因朱允炆的猜忌而被削爵流放。虽然朱棣登基后一度恢复其爵位,但最终还是因"称病不朝"被废为庶人。
到了宣德年间,吴良之孙吴升请求承袭爵位未果,江阴侯一脉就此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
历史常常充满戏剧性。吴良一生恪尽职守,却未能庇佑后人;他以忠心报国,却因后人的选择断送了家族的富贵。但细究其一生,无论是十年坚守江阴,还是平定边患安抚百姓,吴良都堪称大明开国元勋中的楷模。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名利虽可贵,但忠义更可贵;一时的荣华富贵不及千古的清名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