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咱们说了十六国时候的前赵、后赵、慕容家的几个燕国,还有氐族人建的苻氏前秦,接下来咱们聊聊后秦。
说起故事,咱们得先聊聊主角的民族,那就先来简单说说后秦的主要民族——羌族吧。
考古发现显示,大概在6000到8000年前,今天的陕西西安到河南三门峡那一带,也就是陕西东部、崤山的西边,就已经有了古羌人部落居住。
大家熟知的华夏老祖宗炎帝,他是古代羌人部落的头儿。后来炎帝被黄帝打败了,两个部落就合到了一起,这样华夏族就出现了。
那些没和其他族群融合的古羌人,就一路往西边走,到了四川的北边、陕西的西边还有甘肃的南边这些地方,后来就成了我们说的羌族。
在殷商时代,羌族开始慢慢壮大起来,从殷墟挖出来的甲骨文上,“羌”这个字经常能看到。当周武王去打纣王时,羌族人成为了他的得力帮手和重要的士兵来源。
春秋时候,秦国老往西北打仗,羌人没办法,只好继续往西边搬,而且人越来越多,分支也遍布各地。
到了西汉时期,羌人大量居住在关西、陇右、河西和河湟谷地这些地方,他们跟着水草走,哪儿有水草就在哪儿安家,人口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兴旺。
不过,因为它们分布得太广泛了,所以各个族群的语言和风俗都不一样。因此,羌人跟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个大概的民族称呼,具体细分的话,至少有上百个小分支呢。
东汉时候,有些叫“烧当羌”的羌族人搬回了陇右和关中住下,他们不再游牧,而是开始种地。那时候,他们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且和汉族人结亲的不少,就像蜀汉的大将马超,他的奶奶就是羌族人。
东汉朝廷为了这事儿,专门设了个护羌校尉的官儿,来管羌人的事情。可到了东汉后期,朝廷太腐败,羌人被压榨得很惨,日子没法过了,就在凉州那边(现在武威、兰州这块地方)闹起了大乱子。
因为羌人骑马射箭很厉害,性格又倔强不好管,所以打了好多年的仗。东汉政府费了好大劲,用了好多人力物力财力去平定叛乱,可一直到东汉灭亡,也没能成功。
黄巾大起义和董卓之乱,其实跟凉州羌人的叛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间接相关,要么直接相连。因此,在史学界,一直都有人在说,东汉的灭亡跟羌胡脱不了干系。
最后,还是咱们的魏武帝曹操大人亲自带兵去关陇地区,平定了羌人的叛乱。
之后,曹魏和蜀汉在陇右地区争夺地盘,羌人部落就成了两边都想拉拢的重要帮手。比如,蜀军里就有一支特别的山地部队,是由羌人组成的,叫做无当飞军。到了蜀汉快结束的时候,这支部队差不多成了蜀军里的顶梁柱。
但最后,大多数羌人还是站边了曹魏。邓艾当上了陇右大都督,有了假节的权力,还做了护羌校尉,他一门心思训练羌族士兵,收集粮食和军用物资,就是把羌人看作是打仗的重要帮手,忙着准备打仗呢。
邓艾攻打蜀国的时候,手下有位羌族的大将,后来他一路高升,做到了曹魏的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还当上了西羌都督,这人名叫姚柯回。
下面要说的,就是他儿子、孙子还有曾孙的那些事儿。
一、姚弋仲,忠诚讲义气,刚正不阿没人比得上。
姚弋仲是姚柯回所生,他出生在南安赤亭,那个地方现在就是甘肃的定西陇西县。他和苻坚的老家天水秦安挺近的,只有178公里远,所以说起来也算是有点同乡情谊。
姚弋仲年轻的时候,对赚钱营生一点都不上心,他整天忙着走访穷苦人家,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可以说是当地帮助穷人脱贫的好榜样。
但村里的老百姓对他的感觉很特别,史书上说是“又怕又亲近他”。
“亲之”这个词挺容易懂的,就是说那些喜欢帮助别人、慷慨大方的好心人呗。
说到“畏”,可能是因为他为人挺严肃,身为羌人的头儿,长时间用军法来管理乡亲们的缘故。
说白了,就是随时都能召集人马去争夺天下的一方霸主。
西晋快结束的时候,发生了永嘉大乱,前赵的刘曜攻打关中地区。姚弋仲就带着乡亲们逃到山里,躲开战争。那时候,自愿跟着他的汉人和少数民族百姓,加起来有好几万人呢。
“戎”其实就是羌族人,而“夏”呢,说的就是汉族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姚弋仲这个人并没有特别偏向羌族,他对汉族人也挺公平的。
刘曜把关陇地区平定后,在长安自己当上了皇帝。因为姚弋仲声望很高,深得人心,所以他被封为了前赵的平西将军,还赐了平襄公的爵位。
之后,前赵和后赵两国争抢老大位置,石勒在洛阳把刘曜打败了,石虎又带着大军往西边打,占领了上邽(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羌人的头儿姚弋仲和氐人的头儿苻洪都挺聪明,都选择向后赵投降了。
不过,跟苻氏氐人一直对后赵存有不同心思不一样,姚弋仲和石虎却是一见就很投缘,两人特别合得来,姚弋仲甚至还跟石虎说了不少真心话。
他讲道:“陇右那边有不少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秦州的百姓性格又十分刚烈,您最好把那些陇右的大户人家都迁到京城来,省得以后闹出乱子。”
虽说他自己就是陇右一带的势力人物,但他还是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看来他真的是全心全意为石虎着想啊。
所以石虎非常赞同,随后把姚弋仲的羌族部落迁到了后赵的老巢河北地区,而苻洪的氐族部落则被暂时留在了关中。
石虎这番举动我真是摸不着头脑,姚弋仲让石虎去压制陇右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想来指的就是符洪吧。
石虎明明听了那个建议,可为啥偏偏要把明显向着自己的羌人迁走,却让氐人继续留在陇右守着呢?
其实,过了四年,石虎篡权当了皇帝,苻洪真的在陇右起兵反抗石虎,可惜被石虎击败了。于是,这些氐族人满心不情愿地被强行迁到了河北。
反正关于这段历史的资料非常少,有很多地方都看不明白,咱们就先别钻牛角尖了。
姚弋仲到了河北,见到了后赵的皇上石勒。石勒很看重姚弋仲,给了他安西将军和六夷左都督的官职。于是,姚弋仲就在后赵朝廷里,安安稳稳地做起了大官。
这时候,东晋出了大乱子,苏峻和祖约造反,他们把建康城毁了个干干净净,造成的灾难特别严重。
后来,东晋的大将陶侃带着荆州军队往东去打叛军,苏峻打了败仗被杀,祖约逃到后赵,找石勒寻求政治保护。
因为石勒非常尊敬祖约已去世的哥哥祖逖,所以他打算好好地对待祖约。
结果,后赵自家的老功臣们还没表态,姚弋仲就急着站了出来,一脸气愤地说:“祖约那家伙害惨了晋朝,还逼死了太后,这种对主子不忠的人,陛下您还想用他?我觉得这会给咱们大赵惹来大乱子啊!”
石勒琢磨了一下,觉得挺有道理,于是就把祖约给处决了。
说白了,姚弋仲和祖约又能有多大差别呢?祖约是晋朝的老臣子,你姚弋仲不也是前赵的老部下?大家何必互相为难呢?
祖约逃到了勒那里,勒对他很客气。弋仲说:“祖约对晋朝残忍无情,还逼死了太后,对主上不忠。陛下却宠信他,我担心这会是个坏事的开头,奸邪作乱可能就从这儿开始了!”勒觉得他说得对,最终还是杀了祖约。
这也说明姚弋仲完全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对后赵有很强的归属感。
后来石勒死了,石虎起兵废掉了太子石弘并杀了他,然后自己当上了皇帝。
那时候,后赵的大部分官员都选择向石虎低头,只有和石虎关系不错的姚弋仲,说自己生病了,不去上朝,也不送贺礼表示祝贺。
可石虎对姚弋仲的拒绝非但不恼火,还很有耐心地一次次派人去请他:“老姚啊,别这样固执,就给我个机会见见你吧!”姚弋仲这才答应去见石虎。
可一见面,姚弋仲就气呼呼地讲:“先皇快不行时拉着你的胳膊,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你了,你咋能转脸就自己当皇上呢!”
石虎被那人喷了一脸的口水,但他心里清楚这人一向正直,不敢轻易得罪,于是耐着性子好言好语地劝慰,一点也没责怪他,反而还提拔姚弋仲做了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和冠军大将军。
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石虎是啥脾气,能这样跟他说话的,除了他亲叔叔石勒,好像也就只有姚弋仲这么一个人了。
但姚弋仲这人挺正直爽快,既然答应了石虎的请求,就老老实实给石虎干活。
石虎那反人类的性格,大伙都清楚,他杀人就像割草一样随便,发起疯连亲生儿子、孙子都不放过,狠心得很。可姚弋仲这个人特别直率,啥都敢说,一遍遍顶着风险去劝他,一点都不怕得罪人。
石虎对他的看法,史书上写的是“非常重视”,这真让人感到意外。
所以每当朝廷碰到大事商量不出结果时,大臣们都不敢吭声,就会鼓动老姚站出来,这样一来,所有棘手问题都能轻松搞定。
有一次,石虎宠爱的一个妾的弟弟,因为觉得自己姐姐得宠,就大胆地去撞了姚弋仲的出行队伍。姚弋仲啥也没说,直接就让手下人把他抓了起来,马上就要砍头。这可把那个小舅子吓坏了,他赶紧拼命磕头求饶,头都磕破了,血流满面。
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姚弋仲终于放过了他,而事后,石虎也压根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石虎到了晚年变得非常疯狂,他先是把太子石邃给杀了,接着又狠心地对待第二任太子石宣,手段极其残忍,弄得大家心里都很害怕。结果,有个叫梁犊的将领实在受不了,就带着兵马造反了。
石虎派他的心腹猛将李农,就是后来和冉闵一起造反的那个乞活军的头头,去带兵打仗,结果却被梁犊打得落花流水。这事儿一下子就在朝廷和民间炸了锅,石虎也吓得不行,赶紧把姚弋仲叫来一起想办法。
姚弋仲赶紧带着他的八千羌族士兵赶往邺城,然后亲自进宫去见石虎。石虎那会儿正病着呢,没法起身迎接,就吩咐人先带姚弋仲去宾馆吃个饭。
姚弋仲火冒三丈地说:“不是说让我来打贼人吗?怎么让我在这儿吃饭?我现在连虎子是生是死都不知道,好歹让我见他一面,我死了也甘心啊!”旁边的人连忙进宫通报,石虎只好硬着头皮,拖着病体出来见姚弋仲。
姚弋仲一见到石虎,就劈头盖脸地骂了起来,话语相当刺耳。他说:“你是不是因为儿子死了才愁得生病的啊?那也是你自找的!你儿子小时候,你不找些贤人来帮他,结果弄得兄弟打架,父子反目,这能怪谁呢?你儿子有错在先,但你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对,这才逼得他造反。”
石虎被骂得羞愧难当,头也抬不起来。姚弋仲还是不停地数落他:“你都病成这样了,还立小儿子当继承人,要是不改改,你这江山迟早要完蛋!你得好好想想这事儿才对。梁犊不过是个小毛贼,有我这个老羌人在,你怕什么?我替你摆平他!”
弋仲对季龙说:“你儿子死了你就这么发愁啊?愁出病来了吧!他小时候你没给他找个好人辅佐,结果他们自相残杀。你儿子自己也有错,但你责怪得太狠了,所以他才会反叛。你病了这么久,立的儿子又小,要是你好不了,天下肯定会大乱。你应该愁这个才对,别老惦记着那些贼人。我老羌愿意打头阵,一下子就把他们解决了!”
瞧见了没?就算是对着好皇帝、仁慈的君王,谁敢这样讲话?可姚弋仲偏偏对石虎那个暴君,直接就用“你”来称呼,你说厉害不厉害?
石虎又擦掉脸上的唾沫,还是选择“宽容不追究”,接着让姚弋仲当上了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并且送他一副高级铠甲。
在魏晋那时候,侍中其实就是当朝的宰相,而征西大将军则是军衔里头最高的。石虎对待姚弋仲,那真的是没话说,相当好。
姚弋仲毫不客气地喊道:“我要让你瞧瞧,我这老羌人怎么打败敌人的!”说着,他就在石虎面前戴上头盔,穿上铠甲,跨上马,拿起长矛,一句感谢和道别的话都没说,就直接骑马奔出了邺城。
姚弋仲领着他的八千羌族勇士急匆匆赶往荥阳,一战下来叛军被全部消灭,还在战场上亲手杀了梁犊,迅速又利落地解决了叛乱。
石虎高兴得不得了,但姚弋仲的官职已经到顶了,没法再升,于是石虎干脆给了姚弋仲特别的待遇,让他可以带着剑穿着鞋上殿,上朝时也不用急着快步走。
我猜少了个“赞拜不名”的特权,可能是因为姚弋仲本来就没有在拜见时让人通报姓名的习惯,他和石虎说话总是直接“我咋样”、“你咋样”的,因此给不给他这个特权也没啥差别。
给他披上铠甲,配上战马,弋仲说:“你瞧瞧,我这老羌人能不能打败敌人!”说完,他就在院子里穿上铠甲,跨上马背,鞭子一挥,朝南飞奔,连声告别都没说就去打仗了,最后把梁犊给灭了。因为立下大功,他被特许可以佩剑穿鞋进皇宫,上朝时也不用小步快走。
后来石虎去世了,姚弋仲伤心得不得了,眼泪直往下掉,他是史书上提到的唯一一个为石虎去世而流泪的人。
后来,冉闵闹起了事,反了后赵,姚弋仲哪能坐视不管,马上就让儿子姚襄带着军队去攻打冉闵。
出发之前,姚弋仲对姚襄讲:“你的本事比冉闵强多了,这场仗你要是没法杀掉或者活捉冉闵,就别回来见爹了!”
后来,姚襄带着军队和冉闵在常卢泽(大概是在河北邢台附近,确切地方不清楚)打了一场大战,把冉闵的军队打得大败,不过冉闵还是找机会溜走了。
姚襄心惊胆战地回来见姚弋仲,姚弋仲一听冉闵逃走了,顿时火冒三丈,下令重重地打了姚襄一百大板。
弋仲对襄说:“你的本事比闵大多了,要是抓不到或者杀不掉他,就别再来见我了!”襄在常卢泽和闵交战,把闵打得大败才回来。可弋仲因为襄没抓到闵,非常生气,就打了襄一百大板。——《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得说一下,这次战斗里,石琨、悦绾、姚襄三股势力一块儿攻打冉闵。这里面,前燕的大将悦绾起了大作用,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就说姚襄一定比冉闵厉害。
公元352年,冉闵被慕容恪打败抓住杀掉,可那时候前燕已经非常强大,一路往南打过去,势不可挡,没人能拦住他们。
姚弋仲看到后赵没希望再兴盛起来,心里又急又气,竟生了病。他把四十二个儿子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石家对我恩重如山,我一直想好好报答他们。但现在石家已经不行了,那些姓慕容的虽然挺威风,但自古以来,哪有异族人当皇帝的?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们还是得去投靠晋朝,忠心耿耿地为人处世,千万别干不忠不义的事儿!”说完,他就派人去建康递上奏章,表示愿意归顺晋朝。
弋仲有四十二个儿子,他告诫他们说:“石家对我们恩重如山,所以我想报答他们的恩情。但现在石家已经不在了,中原地区没有了主人,而且自古以来就没有过戎狄族人当天子的例子。我死后,你们就回到晋国去,要尽心尽力地尽忠职守,不要做不道义的事情。”
东晋朝廷压根儿没想到,北方竟然还有这么一群胡人如此壮大自己,他们也觉得很吃惊,于是就给姚弋仲封了官,让他当使持节、六夷大都督,还管着江淮一带的军事,给了他车骑大将军的头衔,仪仗跟三司一样,还封他为大单于、高陵郡公。
第二年,姚弋仲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
姚弋仲这个人的政治态度相当特别,他出生在西晋末年,身为羌族的首领,按理说并没有受到晋朝多少好处,但不知为何,他一直对晋朝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好感。
这大概是因为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就连后来的王猛也是这样想的,尽管自己没为晋朝卖力,但心底里还是认为司马家才是真正的皇室正统。
另外,他和大坏蛋石虎之间那份几乎毫无保留和真挚的友情真让人琢磨不透,一个残忍的君王和一个粗鲁的家伙是怎么成为朋友的?他们又是如何做到彼此信任、到死都不变心的呢?
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姚弋仲能做到既讲大义又不忘私情,一生坦坦荡荡、正直无欺,他真算得上是忠肝义胆、刚正不阿的大英雄!
二、像伯符重生一样的悲情人物——姚襄
姚弋仲总共有四十二个儿子,其中姚襄、姚苌、姚绪、姚硕德和姚绍这五个特别出色,可以说是后秦的“五虎上将”。而这五人当中,要数老五姚襄的能力最为出众。
姚襄,大伙都叫他景国,书上说他十七岁那年,个子就窜到了八尺五寸,算下来得有205厘米,就跟中国男篮以前那个孙悦一样高。但要是跟前赵的皇帝刘曜比起来,他就稍微矮了点儿,刘曜可有224厘米呢,跟姚明一样高。
书上写着,姚襄“手臂长过膝盖,勇猛又有好多本事”,这是讲他身体强壮又勇敢的一面。
同时,他能“看清情况,公平对待,还很会安慰别人”,就是说他能辨别对错,处理事情公正,很擅长安抚人心。
因此,姚襄真是个有文有武的人才,既聪明又会处世。正因为这样,姚弋仲的手下和部众都盼着让姚襄来当下一任族长。
不过姚襄既不是正室生的儿子,也不是家里的老大,这让姚弋仲一时之间挺纠结的。
可大家伙儿都看好姚襄,连着好几天,每天都有好几千人聚在一块儿,找姚弋仲请求让他当继承人,姚弋仲这才拿定主意,公开说姚襄就是他的接班人。
十七岁那年,他勇猛威武,多才多艺,眼光敏锐,待人宽厚,士兵们都尊敬他,纷纷请求让他继承首领之位。但弋仲没答应,老百姓每天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坚持请求,最后只好把军队交给了他。——《晋书·载记·第十六章》的简单说法
姚弋仲过世之后,姚襄接过了领导羌人的担子。
现在北方的状况是这样的:东边函谷关那边被前燕控制着,西边函谷关这边呢,归前秦管。这样一来,姚襄带领的这支羌人部队,就成了没人要的流浪队伍。
姚襄想了又想,最后决定遵照老爸生前的交代,先不告诉大家他去世的消息,带着族人一起去投靠东晋。
姚襄领着好几万手下,从襄国(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一路快跑往南赶,他们闯过了前燕的重重关卡,又打败了后赵剩下的一些势力,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来到了东晋北边的边关重镇——谯城(在今天的安徽亳州谯城区)。
姚襄为了真心诚意地归顺,让手下士兵在谯城安营扎寨,而他一个人骑着马过了淮河,前往寿阳(现在的安徽淮南寿县)去见东晋豫州刺史谢尚。
谢尚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大臣谢安的哥哥,同时也是个闻名遐迩的风流人物。当他听说大名鼎鼎的姚襄要来时,马上让士兵收起武器,自己则穿上便服,亲自跑到淮河边去迎接姚襄。
姚和谢两人一见面就特别投缘,聊得非常开心。房玄龄老爷子在《晋书》里形容他们“一见面就成了知音,好像老朋友一样”,这话既有诗意,又传为佳话,流芳百世。
遗憾的是,姚弋仲和姚襄父子俩没意识到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东晋其实是被世家大族牢牢掌控的,就连祖逖、陶侃、桓温这些不是出身名门的人都不被看重,他们又怎么可能接纳身为胡人的父子俩呢?
姚襄在当时可是个大名鼎鼎的英雄好汉,他年纪轻轻就出了名,武艺高强,无人能敌,再加上他知识渊博,说话有气质,“救世英雄”的称号不仅在北方传得沸沸扬扬,就连江南也是名声在外,响当当的。
这样的人物,肯定会遭到东晋那些已经占有好处的人的排挤,特别是当时的掌权大臣殷浩,对姚襄的到来非常害怕,把他当成了大对手。
殷浩有个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外号——“空谈大师”。这家伙人品挺不错,就是本事不行;原则性强,但气量小。他掌权时,一个劲儿地排挤桓温,结果让东晋内部四分五裂,矛盾重重。
对付像姚襄这样的蛮族首领,殷浩真是啥手段都敢用,他好几次都让姚襄的弟弟帮忙,悄悄派刺客混进谯城去杀他。
可没想到的是,那些刺客都被姚襄的英勇气概给打动了,一个个都自愿投降,姚襄呢,也把这些刺客都收到了自己手下,当成了亲信。
殷浩害怕桓温的威名,就借着桓襄的弟弟们的事情,多次派刺客去杀桓襄,但这些刺客都被桓襄的真诚打动,反而把他当作老朋友一样对待。——《晋书·载记·第十六章》
这么说吧,首先,姚襄这个人的心胸和气魄确实挺不凡;其次呢,姚襄他们集团里头也不是铁板钉钉的一团和气,他亲兄弟里头也有人对他心存不满,这其实也挺常见的。
殷浩见暗中算计不行,干脆就直接出手,派将军魏憬领兵去攻打姚襄,没想到却是自不量力,晋军被打得全军覆没,魏憬也被姚襄给杀了。
不过姚襄还是没有明目张胆地跟晋朝对着干,毕竟他现在得靠人家活着,心里有火也只能憋着。
可是殷浩见硬的手段不行,就换了个柔和的方式,他借朝廷的口,让姚襄北上,去守卫蠡台(现在的河南商丘)。
蠡台离前燕没多远了,很明显,殷浩打算利用慕容家族的力量,把姚襄这个心头大患给除掉。
姚襄明白自己斗不过势力正盛的前燕,于是派了亲信谋士权翼去找殷浩,求殷浩能手下留情,饶他一命。
可是殷浩就是不听劝,见姚襄赖在谯城不肯走,他又让谢万带兵去攻打。姚襄再次带兵迎战,又把谢万打得落花流水。
不过这回姚襄也想明白了,东晋肯定不会收留像他这样的异族人,于是他便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公元353年,殷浩带着七万晋军大规模攻打前秦,没想到姚襄突然背叛,从侧面偷袭了晋军。
殷浩吓得慌了神,丢下物资就逃命,武器粮食全让姚襄给抢了,士兵们死的死、伤的伤,还有好多人背叛了他。
姚襄干脆心一横,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过了淮水,直接扎进了盱眙(就是现在的江苏淮安盱眙县)。到了那儿,他开始招揽逃难的百姓,给大伙儿安排官职,还鼓励大家种地养蚕,一门心思地建设江北地区。
同时给东晋朝廷递了份奏章,说了殷浩对自己做的许多坏事,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希望朝廷能体谅自己。
可东晋朝廷根本不信这一套,慌忙组织兵马沿着江边摆开阵势,好像要大干一场似的。
但姚襄这时也遇到了难题,而且这个难题不是外面来的,是自己家里出的问题。
姚襄的手下大都是北方人,对南方的生活很不适应,一个个都吵着要回老家北方去。
石勒以前也碰上过这种头疼事,他打仗其实挺厉害的,但就是南北之间的差别太大,所以说啊,除了军事上的事儿,还有好多好多能决定成功与否的因素呢。
姚襄没办法,只好离开盱眙,带着大家渡过淮河,接着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大单于,朝着北方前进。
一个人的运气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做什么都顺利,坏的时候干啥都不成,姚襄这时就开始走背运了。
他先攻打外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民权县),没想到被外黄的晋军打得落花流水,部族的人逃的逃、散的散,十分狼狈。
幸亏姚襄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特别能团结人心。他收留了那些被打散的士兵,好好安抚他们,很快又恢复了强大的气势。接着,他就带兵占领了许昌,还分兵去攻打洛阳。
那时候,洛阳被东晋给占了,姚襄攻打了一个多月都没能攻下来。这时候,他的头号智囊王亮建议他别死磕洛阳了,不如去河北碰碰运气。
姚襄道:“洛阳虽小,但四周有山有水,地势险要,是个能施展身手的好地方。我打算先攻下洛阳,然后以它为基础,去闯出一番大事业。”
没过多久,王亮就去世了,姚襄伤心地大哭起来,喊道:“老天爷这是要阻断我的大业啊,怎么就让王亮抛下我走了呢!”
郭嘉、张宾、王猛、苏绰去世时,曹操、石勒、苻坚、宇文泰也都讲过类似的话,但他们这么说主要是为了鼓舞别人,自己呢,依然保持了很长时间的上升势头。
可姚襄就惨了,他随口一说的事情竟然真的发生了。
就在姚襄攻打洛阳没能成功那会儿,东晋的大司马桓温出现了。
其实,桓温真该好好谢谢姚襄。
以前桓温在东晋的日子挺不好过的,虽然他手握荆襄大权,掌控着江汉地区,就像东晋里的一个独立王国,但总是被殷浩压着,难以施展。
桓温这个人挺纠结,既想做大权在握的臣子,又想当忠心耿耿的忠臣,所以一直憋屈着,对占据朝廷要职的殷浩无可奈何。
这次殷浩带着大军去北伐,没想到被姚襄给狠狠耍了一回,结果他没办法,只好下台。这样一来,桓温就成了老大,独揽了东晋的朝政大权。
但桓温非但不感激姚襄,反倒要出兵攻打他,好让朝廷看看选自己当真是没错。
公元356年,桓温带着桓家军从江陵(现在的湖北荆州)出发,一路往北,经过了襄阳,又穿过南阳,最后到达了洛阳。
姚襄没办法,只能先放弃围攻洛阳,转头去和桓温交战。
桓温的打仗本事可比光说不练的殷浩强多了,他手下的桓冲、桓石虔、桓石民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勇猛战将。在伊水那场战斗中,姚襄被打得惨败,只好带着几千骑兵,慌慌张张地逃到了邙山。
不过,姚襄那股能把人心聚拢在一起的神奇能力又起作用了,当天晚上,就有五千多名青壮年百姓,不顾家里的老婆孩子,跑来投靠姚襄。
姚襄领着这些人搬到了阳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孟津区),结果没多久,又有四千多户老百姓,带着老人小孩,纷纷跑来投靠他。
桓温打败姚襄后,抓了很多他的手下。那时候,有人说姚襄受重伤死了,这些人在桓温的军队里全都朝着北方痛哭,伤心得不得了,这足以看出姚襄在大家心里多有分量。
因为打了败仗,他带着一千骑兵逃到了北山。那晚,五千多百姓抛下家人跟着襄,驻扎在阳乡,还有四千多户人家赶来支援。经过连续的失败,大家都知道襄在哪里,于是扶着老人、带着孩子飞快地去投奔他。当时传说襄伤势太重挺不过来,温的军队抓到的男女老少无不向北眺望,泪流满面,他就是如此深得人心。——《晋书·载记·第十六章》的简单说法
得提一下,姚襄跟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一样,都是那个动荡时代里极具个人吸引力的英雄豪杰。
他们老是打败仗,因为没有扎实的根基,但追随他们的人一直不少,一听说他们在哪儿,就立马跑去投靠。在这乱世里,这也算是一种独到的本事了。
那时候,姚襄身边有个幕僚叫杨亮,被桓温给抓了。桓温因为知道他出身有名的弘农杨氏,所以对他特别客气,还问他:“姚襄这人到底咋样啊?”
杨亮这样评价姚襄:“他气质非凡,就像江东的小霸王孙策一样,而且论起英勇威武,他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温问诸葛亮关于襄的能力,诸葛亮回答说:“他气质非凡,跟孙策是一类人,而且勇猛威武还超过了孙策。”
哎,不管你是江东的小霸王,还是西楚的大霸王,要是没了根基,最后啥也干不成。姚襄经过反思,觉得羌人的老家关中才是他们的根基所在,于是打算打回关中去。
他转战到了杏城,就是现在的山西长治平顺县,一边让堂兄姚兰过河去攻打鄜城,也就是陕西延安洛川县那边,一边又忙着整顿军队,准备粮草,同时还继续招揽流离失所的百姓。没多久,就有五万多户汉族和胡族的百姓来投靠他了。
但关中的前秦怎么可能不闻不问,前秦的皇帝苻生派东海王苻坚、广平王苻黄眉和建节将军邓羌,带着一万五千步兵和骑兵前来迎战。
姚襄挖深沟筑高墙,就是不肯出兵应战。前秦军队听了名将邓羌的主意,先派三千骑兵靠近姚襄的营地,不停地挑衅骂人,想把姚襄惹毛。姚襄一生气,还真打算带着全部兵马冲出去干一架。
这时候,姚襄旁边有个叫智通的和尚给他出主意,说主公现在应该先把脚跟站稳了,别着急跟人打架,等后面的支援到了之后再想办法。
姚襄不听劝,大方地说:“老天爷肯定不会不管好人,也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老百姓遭罪,我已经拿定主意了,不用再说了!”说完,他就带着全军冲了出去。
邓羌成功地把敌人引进了圈套,他边打边撤,把姚襄的队伍带到了三原(就是现在的陕西咸阳淳化北边)这个地方,那里早就有前秦军埋伏好了。苻坚和苻黄眉的伏兵一下子冲了出来,邓羌也掉头回来参战,结果姚襄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
姚襄骑着一匹叫“黧眉”的骏马,不料在混战中马失前蹄摔倒,前秦军见状立刻蜂拥而上,抓住了姚襄。
通常来讲,像姚襄这样重要的人物被抓住后,一般都会受到尊重对待。但因为姚襄有很强的团结人和号召大家的能力,前秦方面始终对他心存顾虑,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立刻杀了他,那时候他才二十七岁。
姚襄虽然一生短暂,但有几个地方让人记忆深刻:
首先,他身为胡族流浪人群的头儿,为了能让部族活下去,带着大家走了好几千里路,这一路上的苦楚真是让人叹息。
这反映了当时整个天下,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经历着同样苦难的一个小故事。
姚襄的经历把“生活不容易”这件事展现得非常彻底。
另外,他虽然本事不小,可最终还是敌不过大环境的变迁。
从姚襄的经历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氐人没有稳固的基础,就像风里的叶子、水上的浮萍,想要在乱世站稳脚跟可真不容易啊。
看姚襄的表现,他其实已经挺出色的了,也多次努力想建立自己的地盘,可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这既和选的地方好不好有关,也因为没有像张宾、王猛那样特别厉害的谋士帮忙。
另外,他身上已经显现出了汉族和胡族相互融合的特点。
史书上多次记载,姚襄身边始终跟着很多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汉族人。
他手下的智囊团,像王亮、权翼、薛赞这些汉人,投了前秦后,对苻坚想要把天下统一起来,把异族当自家人的想法,肯定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最终,他还是个挺让人惋惜的历史人物,满怀抱负却无处施展,在乱世里颠沛流离,想尽办法却也改变不了命运,最终倒在了归途之中。
很多人爱读成功人士的故事,因为那种仿佛自己也在成功的错觉确实挺让人高兴的。
不过我觉得,那些有梦想并且一直努力的人,就算没能成功,也依然让人佩服,他们的人生挺有嚼劲的,值得好好琢磨。
行了,关于“乱世中的狡猾大佬姚苌”和他儿子“像苻坚一样仁爱的君主姚兴”,这俩人的故事,咱们留到下面再细说。